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彭章晓  何琳  江敏  吴昊  杨李 《水产学报》2010,34(6):784-79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建立了鲫血液、肌肉、肝胰脏、肾脏及性腺组织中伊维菌素(IVM)残留的检测方法。将匀浆后的鲫组织用乙酸乙酯提取,离心后取上清液于45 ℃下氮气吹干,用甲醇-水(4∶1,V/V)混合液溶解残渣,加正己烷,漩涡振荡后离心,取下清液经0.22 μm的滤膜过滤后,进样20 μL进行分析,检测波长为245 n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在血浆和肌肉中的检出限分别为7.5 μg/L和7.0 μg/kg;肌肉、肝胰脏、肾脏及性腺中IVM为0.025~1.00 mg/kg,血液中为0.025~1.00 mg/L时,色谱峰峰高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各组织中IVM的平均回收率为(90.09±6.54)%~(97.77±5.91)%,平均批内RSD为(2.55±1.78)%~(3.99±1.55)%,平均批间RSD为(4.18±3.97)%~(6.01±2.54)%。对鲫以0.4 mg/kg(药量/体重)剂量单次口灌给药后,用该方法进行残留检测,结果发现:25 ℃水温条件下,鲫肌肉中伊维菌素的休药期不得少于15 d。  相似文献   
62.
为明确气候变暖和“双晚技术”背景下华北地区冬小麦的适宜播期,基于WMAIP集成模型,对华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冬前积温下限及最迟播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晚播减产幅度由南向北增大,南部晚播减产幅度最小(<19.5%),中部晚播减产幅度在26.4%以内,北部晚播减产幅度最大,最高可达32.0%。华北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的适宜播期分别在9月25日—10月5日之间、9月30日—10月20日之间和10月10日—11月5日之间。华北地区冬小麦基于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宜冬前积温下限分别在497~629℃·d和344~581℃·d之间,并由南部向北部递增。在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条件下,河北、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的最迟播期分别为10月1—13日、10月10—16日、10月22—28日和10月7—19日、10月16—22日、10月31日—11月12日。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地区“双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穗粒数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之一。为明确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穗粒数的可能影响,构建其定量估算模型,【方法】于2014-2015年以两优培九和南粳45为供试材料,于减数分裂期设置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高温处理,以自然无高温环境为对照,分析了减数分裂期不同高温强度和高温持续时间对穗粒数的影响,建立了减数分裂期高温与穗粒数的定量关系,最后根据温度日变化特征,构建了自然环境下的减数分裂期高温对穗粒数的定量影响算法。【结果】减数分裂期高温对穗粒数的影响程度与高温强度、持续时间有关。同样高温条件下,穗粒数随高温持续天数增加呈指数减少;日相对穗粒数随温度增加而减少,可用二次曲线进行描述。穗粒数对高温敏感的终止时间大约为抽穗前5 d。利用2015年试验资料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检验,两优培九和南粳45穗粒数模拟值的相对均方根差为0.094和0.085,说明模型可很好地模拟减数期高温对穗粒数的影响。【结论】对完善高温对水稻生长过程的定量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4.
研究了NH3-N和NO2^-N对凡纳对虾与日本对虾幼体的毒性作用。获得了NH3-N和NO2^-H对两种幼体的24h,48h,72h,96h和LC50值,以及安全浓度(Cs),NH3-N对两种虾幼体的Cs分别为Z:0.078和0.047,M:0.077和0.066,P:0.048和0.138mg/L:NO^--N对两种虾幼体的Cs分别为Z:0.56和1.08,M:0.77和0.45,P:2.57和2.06mg/L。  相似文献   
65.
茶叶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代表,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本文根据茶企业对外贸易中茶叶商务英语翻译的现实需求,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对语用现状和原则进行分析,提出发展茶叶商务英语翻译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6.
江敏  杨全海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6121-6124
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特征,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特殊的经济现象。农民工党员的特殊性、流动性给的农民工党建工作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弄清农民工党建工作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交互关系,有利于增强农民工党员的归属感,充分发挥农民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农民工党建工作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67.
选择福建省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形特点划分了3个水稻种植区,选取17个样点及9个代表性品种,采用2006—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及同期区试产量资料对作物的遗传参数进行了调试;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1B方案,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构建的气候变化情景文件与作物模型(CERES-Rice)耦合,采用雨养与灌溉两种方式,并综合考虑未来CO2浓度增加带来的直接增益效应,模拟了未来2020s及2040s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雨养方式还是灌溉方式,未来全省各稻区水稻生育期在两种情景下都将缩短,单季稻生育期天数减少幅度最大,2040s情景下达到20 d以上。未来双季稻种植区早稻与单季稻均表现为减产。2020s情景下闽东南稻区早稻减产率达到12.4%(雨养)和11.3%(灌溉);闽西北双季稻区早稻减产程度略小。单季稻区雨养水稻7.1%及灌溉水稻2.1%的减产主要来自中熟品种的负贡献。2040s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加大。与此相反,未来两种情景下双季稻区后季稻均表现为增产,但产量波动性较大。2020s情景下闽西北双季稻区灌溉后季稻产量增产达到21.0%,增产幅度大于闽东南地区的10.6%;雨养方式下后季稻增产幅度略小。2040s各稻区后季稻增产幅度将减小。未来水稻生长季的土壤水分条件将变得不如目前湿润,与之相关各稻区灌溉需要量均有所增加。总之,由于大气CO2肥效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未来气候变化下后季稻产量,全省水稻总产近期将有所增加,雨养与灌溉方式下分别增长0.4%及1.7%,但变化趋势是随着未来温度的增加总产将减少,负贡献主要来自于单季稻和早稻。  相似文献   
68.
黄文莉  马杰  江敏  陈春艳  马维  马俊  杨佼  孙勃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21):7213-7221
为了探究马铃薯的抗旱机制,本研究以'宣薯2号'马铃薯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对马铃薯植株抗旱生理的影响和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表明,在重度干旱胁迫下马铃薯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大幅下降,但在轻度干旱胁迫下含水量没有显著变化.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逐渐上升,而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的胞间CO2浓度显著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而轻度干旱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在轻度和重度干旱下,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上调,且重度干旱下上调水平更高.但在重度干旱处理下,多个抗氧化和干旱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下调,但轻度和重度干旱处理间的变化不明显.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对马铃薯抗旱生理的认知,也为进一步研究马铃薯抗逆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9.
设计了一种基于光学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生物传感检测系统,该生物传感检测系统由集成光学SPR生物传感器、微流池、便捷更换芯片夹具、触摸屏、信号处理电路和USB接口板组成,将该系统用于检测环境刺激中的雌二醇.先在集成光学SPR生物传感器芯片的金膜表面固定雌二醇抗原,然后分别将质量浓度为25,50,100,200 mg·L-1的雌二醇抗原添加到标准质量浓度的样品中进行预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流过光学SPR生物传感器芯片表面,建立了雌二醇测定标准曲线,其相关系数为0.997 8.  相似文献   
70.
从洪泽湖冬春季分洪需求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剖析了开发淮河入海水道南泓过流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计算、试验和实况运行,论证了淮河入海水道南泓现状条件下具有100m3/s左右的分流能力;分析了淮河入海水道南泓分流对潍地种植和渠北排涝的影响性,提出了调度运行方案;为增强淮河入海水道南泓分洪能力,结合行洪需求,提出了将淮安枢纽下游南北泓间土坝改建为水闸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