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3篇
  5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耕作方式对超级杂交稻黔南优2058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免耕移栽或翻耕移栽,黔南优2058穗前干物质生产量、穗后干物质生产量、总干物质生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免耕移栽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孕穗期和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粒叶比均有下降的趋势;在翻耕移栽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最高分蘖期和孕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粒叶比呈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规律;与翻耕移栽相比,免耕移栽处理的干物质生产量、叶面积指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较低;免耕移栽处理的平均产量为9.88 t/hm2,比翻耕移栽处理低4.88%,未达显著水平,但平均净产值达4 792.7元/hm2,比翻耕移栽处理高26.03%.  相似文献   
52.
野生宜昌橙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野生宜昌橙的光合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率与枳壳、酸柚子、土柑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利用野生宜昌橙提供理论依据,对野生宜昌橙的光舍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野生宜昌橙叶片的光补偿点为23.99μmolCO2/(m2·s)左右,光饱和点为400μmolCO2/(m2·s)左右.2)晴天野生宜昌橙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0:00左右,为全天最高峰.峰值为3.93μmolCO2/(m2·s);次高峰出现在16:00左右.峰值为1.55μmolCO2/(m2·s),出现明显"午休"现象.3)对野生宜昌橙与枳壳、酸柚子、土柑的水分利用率进行分析,潮湿环境更有利于野生宜昌橙生长,其节水能力较弱,不利于抵御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53.
马检  樊卫国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6):1152-1162
【目的】探究硝态氮和铵态氮及其配比条件对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实生苗的氮素吸收动力学参数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枇杷可吸收利用的氮素形态,为枇杷的氮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枇杷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离子耗竭法,测定枇杷实生苗根系对不同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吸收动力学参数;以pH为7.35的石灰性黄壤为栽培介质,设置5个不同硝铵比的施氮处理,研究不同硝态氮和铵态氮配比对枇杷实生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在不同的NH4+及NO3-离子浓度及其不同配比的营养液中,枇杷实生苗根系吸收铵态氮、硝态氮及总氮的规律均符合Michaelis-Menten酶动力学方程。无论NH4+和NO3-离子浓度如何变化,枇杷实生苗根系对NH4+吸收的内在潜力及亲和力和其在根中的流速均比NO3-的大。在单纯供给硝态氮的条件下,枇杷对NO3-的吸收并没有得到促进。在供给不同硝铵配比的处理中,随铵态氮比例的增加,枇杷实生苗根系中总氮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和根系中流速(α)明显增大,而米氏常数值(Km)明显减小;随硝态氮比例的增加,根系中总氮的Imax和离子流动速率(α)明显降低,Km值明显增大。增加铵态氮的比例能够促进枇杷实生苗根系对氮素的吸收,而增大硝态氮的比例对枇杷根系吸收氮素营养有不利影响,铵态氮是枇杷优先选择吸收的氮素形态。在土培条件下,施不同配比的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枇杷实生苗的植株高度、基径、干重生物量、根冠比、根系形态指标和总叶面积的差异显著。增大铵态氮的施肥比例能够显著增大植株高度、基径、干重生物量、根冠比、总叶面积,根的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总根尖数及根系分形维数。100%的铵态氮处理的上述指标最大,100%的硝态氮处理的上述指标最小。【结论】铵态氮能够明显促进枇杷实生苗的生长发育,增强枇杷实生苗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而硝态氮则抑制枇杷实生苗的生长。在混合供应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条件下,增加铵态氮比例能够促进枇杷实生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4.
植保无人机作为新型农业机械在作业效率、安全性、适用性、利用率、成本等方面与传统人工施药和地面机械施药相比具有诸多优势,而植保无人机有效喷幅的确定是精准作业的前提。以自行设计的具有液位显示功能的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开展雾化喷洒试验研究,通过雾滴处理软件DepositScan对水敏纸上的雾滴进行分析,结合有效喷幅判定方法,得出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的有效喷幅,为实施植保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以盆栽2年生纽荷尔脐橙为试材,研究了清耕、自然生草和间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间种绿肥和自然生草处理能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含量,但生草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低于清耕处理。间种绿肥和自然生草处理的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清耕处理。柑橘生育期内,土壤中微生物以细菌最多,占90%以上,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间种绿肥使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多,生草则明显提高土壤中真菌数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6.
分析和研究了从刺梨中克隆的维生素C合成关键酶半乳糖内酯脱氢酶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及其基本生化反应特性.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一段线粒体靶信号肤序列、2个跨膜区、一个典型的FAD结合域以及1个天冬酰胺糖基化位点、8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1个酪蛋白激酶2磷酸化位点、2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和4个N端十四(烷)酰化位点等潜在功能性或翻译后修饰位点.丫啶黄素显著抑制GalLDH活性,二价金属盐CuSO4和ZnSO4有部分抑制作用,而石蒜碱几乎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57.
探究不同大小刺梨的果实品质特征及重要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为确定刺梨产品加工中原料鲜果的质量分级提供依据。以贵州6个县(区)种植的4~5年生‘贵农5号’刺梨果实为材料,测定不同大小等级的果实重、种子数、出汁率、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黄酮的含量,分析不同大小果实的品质指标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等级大小的刺梨果实的品质特征差异明显,种子多、出汁率及可食率和含酸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低是刺梨大果的品质特征;中、小果的品质特征是种子少、出汁率及可食率和含酸量较低,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高。在每100g小型果的果肉中,维生素C和总黄酮的含量分别比大型果高276.67mg和1307.38mg。在刺梨果实中,种子的数量、出汁率、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随单果重的增大而增加,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总黄酮含量随单果重的增大而降低。果实大小与种子数、出汁率、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的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维生素C含量不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总黄酮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与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刺梨的中、小型果实也是产品加工的优质原料鲜果,在刺梨果实质量分级中不宜仅以果实大小作为判定质量高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8.
刺梨叶片中总黄酮和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煮浸提法综合提取刺梨叶片中的总黄酮和水溶性多糖,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对提取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分析获得较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综合提取总黄酮和水溶性多糖的较优的工艺参数为:固液比1:30,温度90℃,pH=10。提取液通过炭粉吸附法获得粗多糖的纯度为21.37%,粗黄酮的纯度为53.26%。提取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法获得粗多糖的纯度为18.27%;粗黄酮的纯度为36.27%。用水煮浸提法,对刺梨叶片中黄酮和多糖共同进行提取是可行的,并通过大孔树脂或活性炭将二者初步分离。  相似文献   
59.
采用0.57R-0.18G-0.2B色差分量法对刺梨图像进行处理,通过Ostu自适应阈值分割、形态学滤波和二值图像白色色素面积阈值等方法对图像进行一次分割。根据刺梨果实图像的颜色和纹理特征,再采用YCbCr颜色空间模型中各分量的阈值对图像进行二次分割。通过标记分水岭分割算法对粘连果实连通区域进行分割,利用Hough圆变换对独立、遮挡和重叠情况下的果实外圆进行拟合和修复,最终获取果实质心坐标及其半径。试验结果表明:刺梨果实识别正确率均高于92%,说明本算法能够对刺梨果实进行有效地识别。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