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7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213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69篇
  803篇
综合类   1455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208篇
园艺   95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小流域是水土保持研究的基本单元,对其不同地貌部位泥沙来源及侵蚀过程的了解是预测和防治流域水土流失的重点。通过建立三峡库区小流域模型,实施降雨强度分别为60,90,120 mm/h的三场人工模拟降雨,并结合REE示踪技术,对小流域模型侵蚀产沙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三场降雨径流量及侵蚀量均随雨强增加,但径流量的增加幅度远大于侵蚀量。小流域内侵蚀量及相对贡献率空间分布规律一致,均是主沟沟道Ⅴ、Ⅵ区最大,靠近主沟的Ⅱ、Ⅳ及Ⅷ次之,位于小流域边缘的Ⅰ、Ⅲ及Ⅶ三区侵蚀量相对较小。总体来看,沟道系统的侵蚀贡献率均大于坡面系统,呈现沟道系统的泥沙贡献率逐渐减小,坡面系统泥沙贡献率则逐渐增大的趋势。本研究为REE示踪技术在三峡库区小流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并为该地区水土保持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2.
通过实地考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国土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经验,如发展节水灌溉;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庭院生态经济的发展;庄园式生态农业经济模式;拍卖“四荒”地使用权;“点一轴”开发模式的应用等事物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903.
采用3种综合指数质量评价模型,以太原盆地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为评价标准,计算了太原市表层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对比分析3种评价模型以后,认为用加权叠加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能客观地反映太原市土壤重金属真实的污染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太原市重金属进行了环境质量分区,并统计出不同环境质量区占总调查面积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904.
马梓策  于红博    张巧凤    曹聪明 《水土保持研究》2019,26(3):114-121
利用内蒙古地区1960—2016年45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径向基函数插值法、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研究了内蒙古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突变现象。结果表明:内蒙古近57年来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全球年均温增温率,达0.38℃/10 a,且在1987年发生增温突变;四季气温中,春季和冬季均温升高对年均温上升贡献度最大;年均温和季均温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增暖趋势,年均温、季均温在1990—1999年开始变暖;内蒙古年均温和增温率二者分布规律相同,即:东部 < 中部 < 西部。内蒙古年降水量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倾向率自西向东呈现出增—减—增的趋势,降水量最少的年代为2000—2009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代为1990—1999年,降水量增率为0.47 mm/10 a,且在1999年发生由丰水到枯水、2011年发生由枯水到丰水的两次突变;两季降水量中,内蒙古雨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非雨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且增加量和减少量均为东部 > 中部 > 西部。小波分析显示,1960—2016年内蒙古年均温变化以15 a的周期为最强;年降水量变化以11 a的周期为最强。通过以上分析,1960—2016年内蒙古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相似文献   
905.
基于1901—2010年GPCC[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研制的逐月降水格点数据]月降水格点数据与东北地区7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降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EOF分解、气候倾向率、M-K统计检验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比较了GPCC降水数据与观测数据的差异,探讨了GPCC数据描述的东北地区近百余年不同时间尺度(年、季)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GPCC与东北地区站点数据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年GPCC降水与站点数据的距平相关系数为0.96,其与同期东北地区79个气象站的平均偏差仅为5.3%,表明GPCC数据对东北地区降水具有非常好的描述性。GPCC描述的1901—2010年东北地区降水是微弱增加的。从主模态来看,GPCC数据描述的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在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处于偏少阶段;30年代到60年代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处于偏多阶段;70年代后降水又有所减少,但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后期出现个别降水偏多年。从季节变化来看,1901—2010年东北地区秋季降水呈现一定的减少趋势,而其他季节降水有所增加。此外,东北地区降水存在年际(3.5,7.3 a)、年代际(12.3,26.7 a)和百年时间尺度(112.3 a)的特征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906.
耕地资源约束趋紧下,区域发展和多维消费需求取决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揭示变化耕地的转换轨迹及“数、质、生”特征是确保耕地得到有效三位保护的前提,也是未来耕地保护的施策重点。基于2009—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采用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等方法,从耕地内部和外部变化两个方向切入,找出不同时段耕地内外转换的轨迹,解析转换水旱地的“三位”特征,探究了转换耕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耕地转换以外部转换为主,2009—2012年、2012—2015年、2015—2018年3个阶段均有发生,主要转换类型为耕地与城乡建设用地间的互转,内部转换仅发生在2015—2018年,旱地转水田和水田转旱地数量基本相当。(2)转换耕地质量总体偏高,其中转出旱地主要在10—11等,转出水田主要在8等,而转入旱地以8—12等为主,转入水田以8—9等为主。(3)转换耕地主要分布在低和较高生态风险区,其中旱地转出转入与水田转出均主要发生在低生态风险区,而水田转入主要发生在较高生态风险区。由此可见近10年来耕地转换轨迹从单一外部转换向内外部多元地类转换,同时水田与...  相似文献   
907.
[目的]明晰干热河谷区土壤优先流对红壤团聚体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为该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元江干热河谷典型地段龙潭箐流域内的银合欢林地、扭黄茅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染色示踪试验区分样地土壤优先流区和基质流区,利用干湿筛法结合分形理论分析两区内0—50 cm土层团聚体特征差异,并借助通径分析法表征各土壤理化因子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干湿筛后R0.25团聚体含量从大到小顺序为林地优先流区>林地基质流区>荒草地优先流区>荒草地基质流区,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与R0.25排序相同且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分形维数(D)与团聚体破坏率(PAD)则为相反规律并随土层加深D和PAD的值逐渐增大。对两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较大的理化因子是土壤容重和黏粒含量,其决策系数分别为0.474和-0.644。[结论]荒草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更高,土壤优先流区团聚体稳定性优于基质流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黏粒含量、容重、有机质等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908.
[目的]流域产水系数的变化反映了降雨和下垫面变化的综合影响,研究产水系数的变化特征对流域水资源合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方法分析生长季产水系数的变化趋势,结合NDVI、降雨量、暴雨日数和无雨日数4种产水系数影响因素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并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2001—2017年延河流域生长季的产水系数呈现波动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显著,且大部分区域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倾向率介于-0.017~0.031/10 a,延河流域生长季平均产水系数空间上呈北向南、西向东逐渐增大,大部分区域存在不显著的上升趋势,西北部区域产水系数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中部部分区域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结论]就变化率而言,产水系数与降雨量、暴雨日数呈正相关,与无雨日数和NDVI呈负相关。就多年平均值而言,平均产水系数与平均降雨量、暴雨日数和NDVI均呈现正相关关系,与无雨日数呈负相关关系。延河流域产水系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为干旱半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09.
以典型的南方平原河网——温瑞塘河为研究对象,对河网区39个监测点的DO、TN、NO3--N、NH4+-N、TP和COD含量进行了为期1 a的监测,揭示了其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水体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温瑞塘河水质已经达到了劣Ⅴ类的程度,水体中氮磷含量严重超标,分别是国家Ⅴ类水标准的3.52倍和1.68倍。河网区水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明显,空间上污染程度呈现出三级河道 > 二级河道 > 主河道 > 郊区湿地的分布特征;时间上水质指标的变化较为复杂,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大量降雨能够对河网区水体水质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主河道的污染程度随流向具有累加作用。水体中氮磷比处于适合藻类生长的比值,具有发生水华的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910.
2011—2016年,湖北省黄冈市、十堰市、荆州市、神农架林区,以及孝感市的大悟县、随州市的广水市几个地区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项目1 411个,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51 166.67 hm^2。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民间资本以农民大户为主,其次为农村合作社型和公司+农户型。从投资来看,公司+农户和独立出资型投资金额最多,分别占总投资的1/4以上,农民大户虽然数量最多,但是其投资占不到总投资的1/6。从治理模式看,各地区均以林果产业型最为普遍。虽然湖北省近几年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以奖代补等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