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杂交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以及机理,综述了杂交棉的生育特性以及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2.
以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公告审定品种的主要性状为依据, 采用主因子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审定的11个棉花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和种植分类。结果表明, 所有品种仅适于在中熟和中早熟2个区域推广应用; 冀棉298和GK12抗黄性好, 适于在黄萎病较重的重茬重病地种植; 丰抗棉1号霜前花率高; 邯368和邯682抗黄性较差, 适于在高水肥、常与禾本科作物倒茬的轻病地种植。  相似文献   
43.
棉花、甘薯、牧草复合套作栽培技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经过 3年试验研究而成 ,1 998~ 1 999年在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累计推广1 0 55公顷。据试验和大面积示范 ,每公顷产皮棉1 1 40公斤 ,甘薯 2 .2 5万公斤 ,优质牧草 3.75万公斤 ,总产值 3.2 4万元 ,此种栽培方式是农牧结合型高效复种 ,若经过畜牧业转化增值效益更显著。1 茬口配置1 0月 2 0日左右棉花拔杆 ,施足底肥、浇足底墒水 ,耕翻整地后等行距 1 5cm满幅播种黑麦草 ,每公顷播量 1 50 kg,1 0月 2 5日后播期每推迟 1天播量加大 7.5kg,翌年 4月 1 0日左右收获牧草。 4月 1 5…  相似文献   
44.
根据Box-Jenkins建模原理,采用ARIMA(p,d,q)动态模型对黄河流域棉花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时间序列进行了拟合及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所建模型的残差序列均为白噪声,AIC<274.425,模型拟合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9478~0.9767,拟合度为89.83%~95.39%,表明组建的ARIMA(p,d,q)模型结构合理、拟合效果好;两年试验结果,相对精度95.60%~99.75%,表明运用该种模型对棉花品种各产量性状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及预测是可行的,为育种者及时了解棉花品种的发展动向和前景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45.
硝态氮是棉花生长发育所需氮源中主要的无机氮化合物。多年来,人们一直把棉株体内硝态氮的含量作为营养诊断的生理指标,许德威认为,测定硝态氮仅表示累积水平,硝酸还原酶活力可作为棉花氮素营养诊断的生理指标。潘瑞炽、董愚得认为,硝酸还原酶是一种钼黄素蛋白质,在缺钼的情况下,不能指  相似文献   
46.
分析了河北省棉花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明确了河北省原棉生产市场化接轨关键技术.提出了棉花产业化与可持续生产结合是河北省棉业的出路。  相似文献   
47.
杂交棉高产抗逆机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杂交棉杂29一代、杂29二代及其亲本86-56系(♀)、711-22(♂)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含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杂29一代、二代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具有超亲优势,气孔导度在杂29一代为超亲优势,在杂29二代为中亲正优势。在杂29一代,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超亲优势,过氧化物酶活性为中亲正优势,丙二醛含量为中亲负优势。  相似文献   
48.
为了探究棉花–小麦条带种植对棉花苗蚜发生及为害的影响,对棉花苗期的蚜虫种群数量及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小麦条带种植模式可减轻棉花苗期蚜虫的发生和为害,苗期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种植,分别减少70.4%和84.8%,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分别较常规种植降低67.4%和81.3%;棉花条带中,边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显著优于中间行,边行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分别比中间行减少了43.7%和54.3%,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分别较中间行降低了52.4%和84.6%。  相似文献   
49.
耕层重构对连作棉田土壤理化性状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河流域连作棉田常年旋耕导致犁底层变厚变硬,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养分在表层富集,病害加重等问题,探讨土壤耕层重构技术在黄河流域棉区生产上的可行性。试验于2014和2015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威县试验站进行,在连作棉花20年的土壤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了T1(0~15 cm与15~30 cm土壤互换)、T2(0~20 cm与20~40 cm土壤互换,同时松动40~55 cm土壤)、T3(0~20 cm与20~40 cm土壤互换,同时松动40~70 cm土壤)、CK(旋耕15 cm)4个处理,调查土壤理化性状、棉花生育性状、田间杂草与病衰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在20~40 cm土层T2处理容重两年较CK分别降低0.13 g cm–3与0.15 g cm–3;20~40 cm土层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T2与T3显著高于T1与CK;灌水(雨)后深层土壤蓄水量增加,播种后40~60 cm与60~80 cm土层蓄水量T2较CK 2014年增加3.5 mm、5.5 mm,2015年增加6.7 mm、3.4 mm,在蕾期干旱时0~20 cm与20~40 cm土层蓄水量T2较CK 2014年高6.6 mm、8.7 mm,2015年高4.2 mm、9.2 mm。耕层重构后棉花根系量显著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表现出开花期前低、开花期后高的趋势;耕层重构处理单株铃数、单铃重、皮棉产量较对照显著提高,T2皮棉产量两年较CK分别增加6.1%、10.2%。耕层重构对灭除田间杂草具有明显效果,T2处理病衰指数两年分别降低41.7与31.9个百分点。适宜的土壤耕层重构方式(T2)是解决连作棉田问题、提高棉花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河北省南部高肥力地块在麦棉套作模式下的小麦氮磷钾肥料需求量,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针对氮、磷、钾3种肥料分别设置了0,75,150,225,300 kg/hm2 5个用量梯度,调查小麦分蘖、成穗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氮肥对小麦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磷肥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钾肥无增产效果.[结论]在河北省南部高肥力地块,麦棉套作小麦适宜肥料用量为氮肥225~300 kg/hm2,磷肥150 kg/hm2,免施钾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