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7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9篇
  15篇
综合类   132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提高我国木薯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更好地开展我国木薯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和木薯行业科技专项的实施,也为"948"项目"国外木薯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系列推广"提供一个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木薯研究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征得相关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同意,组织学习交流小组一行8人于2010年5月7~23日前往哥伦比亚的卡利市国际热带农业中心总部,参加由国际热带农业中心组织召开为期17天的"木薯育种培训班".  相似文献   
62.
用紫外扫描光谱、MALDI-TOF MS等电聚焦电泳、毛细管电泳、圆二色光谱、肽图等手段对单链PEGrhIFNω 的性能、组分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单链PEG-rhIFNω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未改变,为280.6nm; 等电点由9.7下降到7.35~8.60;质谱分析发现,单链PEG-rhIFNω中仍含有PEG多点修饰组分;圆二色光谱分 析发现,单链PEG-rhIFNω二级结构中同时具有典型α螺旋和无规卷曲结构,而rhIFNω没有无规卷曲结构;毛细 管电泳分析发现,单链PEG-rhIFNω含4种位置异构体.肽图分析推测,单链PEG-rhIFNω的PEG 修饰位点应为 Lys33 或Lys167 和Lys46 或Lys52 或Lys152 残基.  相似文献   
63.
为探究Ⅳ型分泌系统在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深入了解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在疫苗开发中的潜力,本研究以牛种布鲁氏菌A19疫苗株为研究对象,使用A19 VirB启动子缺失株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DCs),通过菌落计数(CFU)评估Ⅳ型分泌系统对布鲁氏菌黏附侵袭及胞内生存的影响,同时对感染的细胞进行RNA和总蛋白的提取,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基因Beclin-1的转录和表达情况;收集感染后的细胞上清液,利用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的分泌水平。黏附侵袭结果显示,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与亲本株A19的黏附侵袭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胞内生存试验发现,感染的4 h,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的胞内存活能力显著低于亲本株A19(P<0.05),感染后0、24和48 h极显著低于亲本株A19(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感染后4、8和12 h,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刺激细胞产生Beclin-1的水平极显著高于亲本株A19(P<0.01);ELISA结果显示,感染后8和12 h,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刺激细胞产生IL-6的水平显著高于亲本株A19(P<0.05),而在感染后8和12 h,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刺激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显著低于亲本株A19(P<0.05),感染24 h时极显著低于亲本株A19(P<0.01)。综上所述,当VirB启动子缺失后,布鲁氏菌对DCs的黏附侵袭能力并未明显改变,但显著降低了布鲁氏菌在DCs内的存活能力,提升了DCs的自噬水平,促进了DCs IL-6的分泌,抑制了IL-10的分泌。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在感染DCs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为后续布鲁氏菌疫苗改造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
CD47属于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广泛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特别是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免疫受体--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相结合,形成CD47-SIRPα信号复合体,该复合体能抑制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目前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抗CD47抗体抑制CD47-SIRPα信号通路,激活先天性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提高巨噬细胞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CD47-SIRPα正逐渐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型有效免疫治疗靶标,论文对CD47-SIRPα阻断剂在实体癌和血液癌的研究现进行以综述,以期为实体癌和血液癌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目的】结合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来自陕A群、陕B群的30份核心自交系和18份国内外优良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2019年、2020年分别在陕西省不同地点开展茎腐病、穗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田间接种鉴定,以及灰斑病的田间自然发病鉴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试验设置2—3个重复。采用苗期高粱粒接种法接种大斑病和小斑病,在乳熟后期,对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进行病情分级鉴定;在玉米抽雄期,采用土埋伤根法接种禾谷镰孢茎腐病,生理成熟后进行劈茎调查;采用花丝通道和针刺果穗接种法,分2次接种禾谷镰孢穗腐病,玉米生理成熟后进行调查。分别计算不同病害病情指数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s,BLUPs),并分析两两病害之间的相关性。对已克隆抗病基因进行功能分子标记基因型鉴定。【结果】对48份自交系开展5种病害田间鉴定,筛选到9份高抗大斑病自交系、2份高抗小斑病自交系、10份抗灰斑病自交系、5份高抗禾谷镰孢茎腐病自交系和5份抗禾谷镰孢穗腐病自交系。1145、CML170、KA103等8份自交系兼抗3种叶斑病。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优良的材料有7份,包括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5种病害相关性分析发现,禾谷镰孢茎腐病与3种叶斑病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腐病抗性无相关性。对已知抗病基因鉴定表明,1145、KA081和沈137携带抗禾谷镰孢茎腐病的qRfg1位点,KB109携带抗炭疽茎腐病的Rcg1位点,带有抗大斑病基因Htn1和多抗小斑病、灰斑病基因ZmCCoAOMT2的材料较多。【结论】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良好,可作为供体亲本进行自交系的综合抗性改良。沈137携带抗病的qRfg1Htn1ZmCCoAOMT2等位基因,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改良。  相似文献   
66.
采自甘南州的21株野生羊肚菌的分子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高寒阴湿温差大,土壤肥力高,适宜羊肚菌生长。经对采自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野生羊肚菌进行组织分离,获得21份菌丝培养物,并对其采用ITS、ef1-α、rpb1以及rpb2片段联合矩阵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21个供试菌株均属黑色羊肚菌支系,其中19株为三地羊肚菌(Morchella eohespera),2株为羊肚菌属Mel-13,且这2种羊肚菌目前已实现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67.
HPLC法测定不同品种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以C18(5μm,250mm×4.6mm)为固定相,乙腈-异丙醇(4∶1)为流动相,流速为0.5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测定结果是,胆固醇浓度在0.1 ̄0.8g/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鸡蛋品种中胆固醇含量差异较大。该方法快速,灵敏,简便易行,无须皂化便可直接定量。  相似文献   
6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鸡蛋中的VA和VE含量,样品经皂化后,用石油醚—乙醚萃取,浓缩挥干,用异丙醇溶解后进样。以C18为固定相,甲醇—水(93∶7)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采用双波长检测,分别为325nm处测定VA,290nm处测定VE。结果VA含量为0.00151~0.08300g/L,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VE含量为0.00531~0.29200g/L,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采用HPLC法使鸡蛋中的VA和VE含量测定快速,灵敏,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69.
太子山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物种资源丰富。为掌握太子山保护区菌物的物种多样性,合理进行资源保护,通过样线踩踏法进行野外采集,并依据经典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太子山保护区的野生菌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获得野生菌88种,隶属于33科、53属。按照利用价值可分类为食用菌42种,其中,7种目前已实现商业化种植,另有11种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珍稀野生食用菌,药用野生菌8种,有毒野生菌8种(其中有一剧毒种,为内褐鳞环柄菇),其余30种目前利用价值尚不明确,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深入开发。  相似文献   
70.
植被覆盖度是单位面积内植被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它是重要的生态学参数,同时也是大豆等农作物的重要农艺参数。理想的覆盖度测量耗时短,工具简单,结果准确,受人为因素影响小。本文以‘黔豆3号’、‘川豆16’和大黑豆等24个品种为研究对象,以照相法测量值作为参考,分析目估法、实地样线法和照片样线法测定大豆植被覆盖度的精度和适用性。结果表明:目估法测量的植被覆盖度误差最大,平均为7.8%,目估误差随株高的增高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实地样线法测量精度较高,误差小于3% (2.8%),但耗时最长,每个1 m×1 m样方需用时6.2 min。照片样线法误差小于3%,几乎不需要消耗野外采样时间,室内每个样方照片处理需耗时约3.0 min。相较于目估法,照片样线法具有更高的测量精度,相较于实地样线法,照片样线法能够节省野外采样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推荐照片样线法作为大豆和类似植物覆盖度的测量方法,同时两条样线(样线长度合计为2.8 m)即可满足测量误差小于5%的精度要求。未来应进一步探索照片样线法在其他作物覆盖度测量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