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4篇
  33篇
综合类   123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为了检验在集约化、工厂化的生产条件下,“三元”杂交商品猪从出生到体重达100kg的日龄、料肉比及生产效益,我们进行了此次试验。同时,为保证试验效果,我们选择了北票市种畜场、宏顺食品公司和三○九养殖场做参试单位。其中,辽宁省北票市种畜场是建场近三十年的良种繁育场,现存栏各类可繁母猪150多头,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各类种猪1000头,出栏“三元”杂交仔猪和育肥猪近2000头。辽宁省北票市宏顺食品公司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以肉猪生产为主的大型养殖企业,  相似文献   
302.
通过对比分析汉中市2016—2021年农药使用量发现:近5年汉中市农药使用量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除草剂使用量却呈现增长态势,5年中除2016—2017年有所下降外,2017—2021年连续4年出现增长,增长幅度达13.60%,有悖于农药减量增效的要求。但根据农田杂草的防治和非耕地环境的杂草防控需求,以及农村农动力结构变化来看,除草剂药使用量增加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基于此,分析了除草剂使用量增加的原因,着重从技术方面提出了6个控制除草剂使用量的途径,以期控制除草剂使用量的过快增长,实现区域内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的目标。  相似文献   
303.
选用7种不同药剂组合防治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结果表明汉中市西部及中东部浅山丘陵麦区每公顷推荐使用的药剂组合及用量为0.5%甲氨基阿维茵素ME450 mL+43%戊唑醇SC300 mL+98%KH_2PO_4 1500g、1.8%阿维·吡虫啉450 g+43%戊唑醇SC300 mL+98%KH_2PO_4 1500 g、1.8%阿维·吡虫啉WP450 g+33%多·酮WP 1 500 g+98%KH_2PO_4 1500 g;平坝稻麦轮作区每公顷推荐使用的药剂组合及用量为43%戊唑醇SC 150g+10%吡虫啉WP 300 g+98%KH_2PO_4 1500 g,建议在大田防治中推广应用,并注意交替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产生。  相似文献   
304.
异构数控系统的网络化集成制造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网络化制造的功能要求,构建了基于车间异构数控系统的网络化集成通信体系结构.该结构体系融合了设备层信息与车间层控制、管理信息,可实现底层设备与上层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与融合集成;建立了通信体系的网络通信机制,并论述了应用设备的信息集成,以及与企业内部系统基于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的信息集成和与外部系统基于Web服务的信息集成.该方案有助于网络化制造环境下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的制造信息集成.  相似文献   
305.
【目的】研究新疆伊犁地区不同引种白蜡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生理生态因子对光合特性的影响,为伊犁地区优良白蜡引种和选育及区域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i-6400XT光合仪,测定新疆伊犁地区自然条件下8种3年生引种白蜡(鲁蜡1号、2号、3号、4号、5号、6号、红叶白蜡、金叶白蜡)苗木的光合日变化,以相同年份大叶白蜡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生理生态因子与光合特性的关系。【结果】引进的8个白蜡品种除金叶白蜡外均表现出了比本地大叶白蜡更优的光合特性,不同品种净光合速率(Pn)呈单峰或双峰曲线;各品种Pn受不同生理生态因子影响,其中气孔导度(Gs)为大部分品种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负相关,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相对湿度(RH)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结论】8个引进白蜡品种均表现出了较好的光合特性,尤以鲁蜡3号、6号最佳,在伊犁地区的光合适应性最强。  相似文献   
306.
为掌握汉中市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提高病害测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多年来汉中市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进行了主导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发病程度的主要因子包括小麦感病品种种植比例(x1)、秋苗病田率(x2)、秋苗单位面积平均病叶数(x3)、1月份平均气温(x6)、上年11月份降雨量(x11)、早春病田率(x18)、3月中旬病田率(x19),与发生程度(y)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发病程度预测模型:y=-6.354 7+0.084 0x1+0.022 8x3+0.662 8x6+0.020 9x11,R2=0.968 7。拟合预测符合率为92.31%,相对误差8.96%。利用预测模型对2014-2016年汉中市小麦条锈病进行预测,预测的病级分别为2.93、3.21、1.92,与2014、2015、2016年发生的实际病级3、3、2相吻合。此模型可应用于生产中小麦条锈病的测报。  相似文献   
307.
近三十年农田土壤磷分子形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田土壤磷的赋存形态决定迁移、转化及归趋过程,单单通过全磷或有效磷含量并不能全面、准确、长效地评估土壤磷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生态环境风险,探索可持续的农田磷素管理措施迫切需要能够科学表征、准确认识土壤磷形态。随着分析测试技术发展,农田土壤磷形态领域经历了以传统连续提取法为主的分级组分研究,到目前基于先进光谱技术的分子形态研究的发展历程。液相磷-31核磁共振技术(P-NMR)、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技术(P-XANES)是当今土壤磷分子形态表征的主流技术,分别促进土壤多种有机磷和无机磷(铁磷/钙磷/铝磷)分子形态的有效识别。借助Histcite软件进行引文网络分析,梳理了近三十年(1990—2019年)土壤磷分子形态研究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借鉴意义的关键性成果,基于此综述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归纳发现农田土壤磷分子形态研究最初主要借助P-NMR技术侧重有机磷分子形态表征,而后过渡至与同步辐射XANES以及X射线微探针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土壤磷分子形态的全面认识。最后,对多谱学技术联用推动土壤磷分子形态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08.
309.
为探明土壤水分和养分在井式节水灌溉方式下的分布特征,以8 a生苹果为试验材料,采用井式节水灌溉方法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灌水梯度:低水[W1,99 m3/(hm2·次)]、中水[W2,148.5 m3/(hm2·次)]、高水[W3,198 m3/(hm2·次)]和3个施肥梯度:高肥[F3,225 kg/(hm2·次)]、中肥[F2,150 kg (hm2·次)]、低肥[F1,75 kg (hm2·次)],设置灌溉量为W3的不施肥对照处理(CK),分析井式灌溉施肥条件下苹果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井式灌溉方式下,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表层0~60 cm,以水平移动为主,移动距离随灌溉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W1处...  相似文献   
310.
【目的】探究库布齐沙地人工林滴灌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以及其与土壤分形特征的关系,以期为人工林滴灌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激光粒度衍射法测得土壤粒径分布并计算单重及多重分形维数,通过大田试验明确灌水及水分再分布过程湿润锋动态变化规律,并采用通径和冗余分析等手段探究湿润锋运移与分形特征的联系。【结果】1)库布齐沙地滴灌人工林湿润锋水平及垂向运移可分别用对数函数(R2=0.941~0.990)和幂函数(R2=0.958~0.996)描述;2)砂粒含量高于70%、黏粒低于2.5%土壤条件下,利用粉粒、黏粒含量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能较好地计算停灌后二维水分运移距离(R2=0.839~1.0),但对停灌前适用性较差(R2=0.243~0.403);3)单重分形维数D和信息维数D1、信息维数/容量维数D1/D0、关联维数D2均与砂粉比呈负相关,而滴灌形成的湿润体体积与砂粉比正相关,且D较D0、D1、D1/D0、D2更能解释土壤砂粉比差异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结论】滴灌下人工林水分运移满足函数定量关系,砂粒占比高于70%且黏粒低于2.5%时,土壤质地越粗则湿润体体积越大,可在灌溉策略制定时进行土壤粒径分析,节约决策成本。与库布齐沙地相似环境条件下,滴灌时长6h流量3.0L.h-1时,速生杨和榆树林在停灌后48h需启动下次灌溉,沙柳和旱柳林则不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