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淮海平原北部高产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浚单20、丰玉4、京单28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黄淮海北部平原区有限光热资源条件下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收获穗数,从而提高收获总粒数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但密度增加必导致群体过大,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叶片衰老严重,影响吐丝后光合势增加和干物质积累,因此有效减缓高产群体吐丝后的叶片衰亡是实现夏玉米产量的重要保障。黄淮海北部平原区产量突破11 250kg/hm2的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为:叶面积指数在吐丝期达到5.80以上,后期下降缓慢,到收获时仍维持在3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达到370(万m2.d)/hm2以上,吐丝后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70%以上,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总量为20 562kg/hm2以上,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61%以上。高产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为收获总穗数不少于76 500穗/hm2,穗粒数不少于500粒/穗,总粒数达到3 900万粒/hm2以上,千粒重350g以上,经济系数在0.53以上。  相似文献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草坪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综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草坪草生长发育,抗逆性及对草坪杂草的影响,并指出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有效降低草坪草的垂直高度、促进分蘖、提高草坪草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33.
施氮时期对黄淮海平原夏玉米茎秆发育及倒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针对黄淮海平原区夏玉米倒伏严重的问题,探讨不同施氮时期对夏玉米茎秆发育及倒伏情况的影响,以期为黄淮海平原区高产夏玉米氮素管理、提高夏玉米植株抗茎倒伏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植株形态的玉米品种先玉335(XY,高秆低穗位型)、浚单20(XD,中秆高穗位型)和京单28(JD,中秆低穗位型)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设种肥(N1)、苗肥(N2)、拔节肥(N3)、大喇叭口肥(N4)和抽雄肥(N5)5个施氮时期处理,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研究施氮时期对夏玉米茎秆形态学、解剖学和机械力学特征以及田间倒伏率的影响。【结果】施氮时期对夏玉米茎秆形态学、解剖学及机械力学特征均有显著影响(P0.05)。N1、N2、N3处理能明显促进夏玉米茎秆发育,植株重心、穗高系数、基部第3节间长与粗、硬皮组织厚度、表皮层厚度及大小维管束数目、节间抗折力、硬皮穿刺强度和植株抗拉力均显著大于N0处理;其中,N1、N2处理夏玉米基部第3节间长粗比值显著小于N0处理,N3处理则表现出略大于N0趋势;田间倒伏率表现为N1、N2显著低于N0和其他施氮处理,N3略大于N0处理;N4处理下,夏玉米植株穗高系数、基部第3节间长与N0无明显差异,节间粗、各项解剖学及力学指标显著高于N0,节间长粗比值表现为略低于N0处理,田间倒伏率较N0显著降低;N5处理对夏玉米茎秆发育无明显影响,节间各项形态学、解剖学和力学特征与N0差异不显著,田间倒伏率随着夏玉米植株重心和穗高系数的显著降低而明显低于N0处理。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各施氮处理夏玉米穗粒数、粒重及产量均显著大于N0处理(P0.05),其中,N3、N4处理穗粒数和粒重均处于较高水平,增产幅度最大;N1、N2处理穗粒数最多,但粒重较低,增产幅度低于N3、N4处理;N5处理虽然粒重最高,但穗粒数较其他施氮处理显著降低,最终增产幅度不大。【结论】合理的施氮时期可显著促进夏玉米茎秆基部节间发育,显著降低节间长粗比值,增强植株抗茎倒伏能力;种肥、苗肥作用最显著,但因粒重较低进而降低了增产幅度;拔节期施氮节间长增长迅速进而导致了节间长粗比值增加,植株抗茎倒伏能力降低,玉米栽培管理中应尽量避免;大喇叭口期施氮可明显促进茎粗增加,进而降低节间长粗比和田间倒伏率,同时穗粒数和粒重较高,增产幅度最大。因此,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播种或苗期少量施氮,大喇叭口期重施氮肥的分次施氮措施有利于促进夏玉米茎秆和雌穗发育,提高夏玉米产量及植株抗茎倒伏能力。关于最佳氮肥配比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4.
负压式谷子穴播排种器设计及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子的机械条播方式不仅浪费种子,且需要人工间苗,用工成本高。为解决此难题,设计了一种负压式谷子穴播排种器,排种盘的吸种孔采用组孔的结构形式。通过JPS-12排种器综合试验台对谷子排种器进行了正交实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试验方案,运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了排种盘吸种孔径、排种器转速和气室负压值对穴粒数合格指数、穴距合格指数、空穴指数及穴距变异系数的影响显著水平。确定了各因素最优组合:吸种孔径2.0mm、气室负压值-0.8k Pa、排种器转速30r/min。优化定型后排种器的综合试验性能指标分别为:穴粒数合格指数86.67%,穴距合格指数89.33%,空穴指数1.33%,穴距变异系数13.74%,符合谷子精量穴播及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35.
华北农牧交错区粮食生产与人口承载力的解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和科学估算的方法,研究了华北农牧交错区近27年来的粮食生产及其生产潜力同人口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27年来的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幅巨大,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相差19.0倍,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性给区域居民粮食稳定自足带来很大压力。比较近20年来的粮食产量同居民不同生活标准下需求量的关系发现,区域仅在温饱的生活标准下,就有15~17个年份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居民所需,而在富裕的生活标准下,连续20年的均不能满足需求。华北农牧交错区人口大量超载,温饱生活标准下超载39.3%、小康型标准下超载69.4%。通过估算区域作物的最大生产潜力,表明粮食生产能够满足当前人口在生活富裕标准下的需求,但频发的自然灾害使作物的生产潜力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36.
37.
土下覆膜与适宜灌水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缓解河北平原区水资源匮乏与小麦生产水分高耗的特征性矛盾,该文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土下微膜覆盖结合拔节期灌水75 mm、抽穗期灌水75 mm、灌浆期灌水75 mm、雨养,露地条件下雨养和常规生产(CK)共6个处理,定位研究了连续3个生长季的土下微膜覆盖与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用水与产量形成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土下微膜覆盖种植小麦,基本苗数和有效穗数较CK分别降低了8.6%~12.0%和7.4%~11.7%,拔节至抽穗期75 mm灌水保证了覆盖下小麦生物产量形成及穗粒数、粒重的提高。土下微膜覆盖并适时灌水75 mm,开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量比CK提高37.2%~57.3%,对籽粒贡献率提高4.7%~10.1%。土下微膜覆盖结合抽穗前一次灌水,全生育期田间耗水减少99.9~118.9 mm,用占CK 3/4的耗水量生产了与其相当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1%~34.5%。回归分析表明,土下微膜覆盖下拔节-抽穗田间耗水118 mm可获得最高的生物产量,抽穗-灌浆耗水78 mm可获得15个以上的结实小穗数和灌浆期不小于5的叶面积指数,从而籽粒产量得以有效维持。2 m土体贮水随小麦生育进程和种植年限的推进而呈现亏损态势,而且趋近地表土壤水分亏损就越多。从第2季开始,持续干旱导致覆盖下灌浆期灌水对提高产量已不具有作用,反而增加耗水,灌溉时间前移可增加产量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播种时土壤贮水较上季小麦收获时大幅增加,播种-拔节期间土壤贮水保蓄是小麦节水生产的关键,土下微膜覆盖则可实现麦田土壤贮水的秋冬保蓄、春季供应的跨季节调用。在河北省小麦产区,土下微膜覆盖结合春季适时少量灌水是有效降低小麦耗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维持小麦产量的新型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38.
蒙牛集团眉山乳品加工厂将于2008年12月底建成投产.四川眉山市到2010年要完成建设饲养优质奶牛200头以上的小区或规模场96个、新增存栏优质奶牛4.5万头的目标.  相似文献   
39.
种子包衣处理对夏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植株形态、生物力学特性、茎秆解剖形态等方面研究包衣处理与根部抗倒性、茎秆抗倒能力的关系,分析种子包衣处理对夏玉米抗倒性能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种衣剂可促进植株生长,使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系发育较早,根条数增加;促进茎秆内部维管束和机械组织发育;茎秆含钾量增加,有利于抗拉力、抗折力、茎秆穿刺强度增加;可以提高植株抗倒能力从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40.
高密度条件下行距配置对夏玉米抗倒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郑单958、丰玉4两个紧凑型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高密度条件下行距配置对夏玉米抗倒能力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基部节间茎粗随行距的增大而减小。随行距的缩小,茎秆硬度、抗拉力和抗折力显著增加,有利于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通过缩小行距可使产量构成因素实现最佳配置,从而获得较高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河北省夏玉米最佳行距为5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