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62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71.
不同保鲜剂对玫瑰切花的保鲜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保鲜剂处理的玫瑰切花生理指标进行比较,认为以含3%蔗糖的NPK溶液(N∶P2O5∶K2O=14∶3∶7)所处理的切花色泽鲜艳,瓶插寿命及花头下垂时间较对照均延长2~3 d,有较显著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72.
比较和分析了锌镉复合处理对东南景天(SedumalfrediiHance,景天科景天属,一种生长在浙江某一古老铅锌矿区土壤上的新锌超积累植物)的生长及其对锌和镉的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n/Cd=500/100μmol·L-1下,植物生长最佳。镉、锌在东南景天体内的含量随着镉、锌处理浓度的提高而提高。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为茎>叶片>根系,在Zn/Cd=1000/50μmol·L-1处理水平植株体内锌含量达到最大,其中茎中锌含量为23.2mg·g-1;而镉在植株体内分布则为叶片>茎>根系,在Zn/Cd=50/400μmol·L-1处理水平镉含量达到最大,其中叶片中镉含量为12.1mg·g-1。在一定处理范围内,锌的加入促进了植物对镉的吸收和积累,但镉的加入对植物体内锌的积累没有显著影响。高锌或高镉处理均抑制了植物对锌和镉的吸收和积累。表明东南景天不仅可以忍耐锌镉复合污染,还具有一定的超量积累锌和镉的能力。  相似文献   
73.
为探明不同叶菜品种在镉污染条件下对镉的吸收、转运与积累特征,选取适宜上海地区种植的13个叶菜品种[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青菜(Brassica rapa var.chinensis (L.)Kitam.)和生菜(Lactuca sativa var.ramosa Hort.)3个种类],比较其在镉污染农田中的镉积累差异,并分析影响可食部位镉积累的相关因素,同时探究土壤重金属钝化肥和重金属叶面阻控营养强化肥单独和联合施用对降低上海矮青(Brassica rapa var.chinensis (L.)Kitam.)镉积累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叶菜品种地上部和根部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总体分布规律为地上部>根部,变化范围分别为1.58~12.80 mg·kg-1(以干质量计)和0.24~3.54 mg·kg-1(以干质量计);不同叶菜品种根部向可食部位转运镉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品种V3(新夏青6号)转运系数最低,转运系数最高品种是最低品种的6倍。相关性分析表明,叶菜可食部位镉含量受根部镉含量影响最大,受土壤总镉影响最小。叶菜具有较强的镉富集能力,供试叶菜品种可食部位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施用土壤重金属钝化肥和重金属叶面阻控营养强化肥能够显著降低上海矮青可食部位镉的积累、吸收和转运。综合考虑叶菜可食部位镉含量、产量、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适合在该地区种植的叶菜品种为V4(金品鸡毛菜3号)、V2(新夏青3号)和V6(夏福),同时,采取合理的农艺/化学措施是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积累、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4.
采用人工自然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EM菌与水生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联合作用对污水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对于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固定EM和水生植物结合非固定EM的处理都达到了92%左右,但单独EM菌处理对水体磷的去除效果较差,只有20%左右。黄花水龙与不固定EM菌的联合处理去除氮和磷的效果最好,在处理12d期间内,对NH4^+-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98.1%、53.6%和47.4%。有关植物与EM联合作用降低水体中氮和磷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5.
水稻锌营养高效基因型筛选的农艺性状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耐低锌水稻品种IR34、IR36、IR8192和锌敏感水稻品种IR26、测64-7、二九丰为材料,采用HEDTA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法,在各种锌离子活度(pZn2+)9.7、10.3、10.6、11.0、11.3、>11.5下,研究了水稻锌营养基因型差异在农艺性状上的表现。结果表明,水稻锌营养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这种差异在低锌离子活度对水稻秧苗的农艺性状影响上有明显的区别,其中出叶速率和相对出叶数、株高尤其是鞘高及最大根长差异都较明显,可作为鉴定筛选锌高效和锌敏感的有效形态指标。低锌离子活度下秧苗缺锌症的出现与否和早迟,也可作为鉴定筛选锌高效和锌敏感水稻品种的指标。另外,这些指标对锌离子活度反应差异最大时的锌离子活度大多在pZn2+10.6~11.0,这个活度可能也是筛选锌高效水稻基因型时的最佳锌离子活度。  相似文献   
76.
采用差速离心技术和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研究了硫对超积累东南景天镉累积、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增硫处理(S2和S3)显著提高超积累东南景天根、茎和叶的镉含量、累积量及整株累积总量。镉在超积累东南景天根、茎和叶中的含量和分配比例为F1(细胞壁)F3(可溶性部分)F2(细胞器与膜),细胞壁(F1)是Cd在超积累东南景天细胞内的主要结合位点;超积累东南景天根、茎和叶F1、F2、F3组分中的镉含量随着硫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分配比例变化不一致;超积累东南景天植物体内镉形态以氯化钠提取态(FNacl)、醋酸提取态(FHAc)和水提取态(FW)占优势。增施硫处理,提高超积累东南景天根FNacl、FHAc和FW提取态镉含量和分配比例,降低FE和FHCl提取态镉含量和分配比例;茎FNacl和FHAc提取态镉含量和分配比例增加,FW、FE和FHCl提取态镉分配比例降低;叶FNacl、FHAc和FW提取态镉的含量增加,但对其分配比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7.
多年生漂浮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响应及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喜旱莲子草、穗状狐尾藻、黄花水龙3种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响应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确定了穗状狐尾藻最佳生长阈值:N 0.05~0.1 mg/L,P 0.01~0.02 mg/L;黄花水龙:N 0.1~0.2 mg/L,P 0.005~0.01 mg/L.试验结果进一步确定了穗状狐尾藻、黄花水龙阈值氮磷比例范围分别为2 :1~10:1,10: 1~20:1.在试验第35 d时,穗状狐尾藻对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5%,88.0%,90.0%,效果最佳;黄花水龙对NO_3~-N、NH_4-N去除效果最好.分别为85.0%,43.5%.对水体中氮的去除主要是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共同作用完成.试验进行到35 d时,所用供试植物体内最大积累量占水体初始总氮量的10.36%,仅占水体氮去除的一小部分;通过有植物处理和无植物处理(即对照)对水体中营养盐去除效果的比较得出:3种供试植物对水体氮代谢微生物有正激发效应.而对磷代谢微生物均有负激发效应.  相似文献   
78.
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代表性人为耕作土壤青紫泥为研究对象,通过网室盆栽试验研究了青紫泥-水稻作物系统中汞的微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水稻收获后,除土壤的代谢商随汞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外,不同汞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呼吸强度和微生物生物商均表现为在低浓度汞处理(≤1.5 mg/kg)时有促进作用,在高浓度汞处理(≥2 mg/kg)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综合来看,土壤微生物商是汞处理后比较敏感的微生物学指标。此外,种植水稻后,随处理水平的增加,与对照相比,青紫泥各汞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剖面AWCD值均降低;青紫泥中各处理的AWCD值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强,且呈"S"型指数增长模式;青紫泥中各处理的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比对照低,其中Simpson指数和外加汞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反映青紫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受汞污染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9.
80.
籼型杂交稻稻米赖氨酸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包括胚、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籼型杂交稻稻米赖氨酸性状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除了三倍体胚乳核基因、细胞质基因和二倍体母体核基因的遗传效应可影响赖氨酸含量等性状外,二倍体胚基因效应也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胚基因对赖氨酸指数的影响尤为明显,其次是赖/蛋比值性状,而胚效应对稻米赖氨酸含量的影响较小。胚基因等不同遗传体系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也明显影响着赖氨酸性状的表现。赖氨酸含量和赖氨酸指数是以普通遗传率为主,而赖/蛋比值性状则以互作遗传率为主。赖氨酸含量或赖氨酸指数与赖/蛋比值性状间则存在极显著的胚加性互作相关,赖/蛋比值性状上存在较明显的胚加性相关。赖氨酸含量与赖氨酸指数间的胚效应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