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7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甘肃旱区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2012—2013年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区的气象资料,结合甘肃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实情,筛选出显著影响晚疫病发生的相关气象因子,建立了甘肃干旱山区,二阴区和川塬区的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方程,但川塬区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模型还需进一步的设计与优化。方程模拟结果:温度是二阴区内晚疫病始发的关键因素;降水量主要影响干旱山区马铃薯的晚疫病发生;在同一地区内,川塬区和二阴区晚疫病始发期早于干旱山区,这与干旱山区空气流动性相对强于川塬区和二阴区有关。通过对甘肃干旱山区,二阴区与川塬区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方程进行验证,得知预报方程对干旱山区和二阴区晚疫病始发期的预测准确率较高,预测始发期区间较小,误差小,在甘肃晚疫病预警和防治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2.
为北疆麦后复播大豆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滴灌量(3 000,3 600,4 200,4 800 m3/hm2,分别用W1,W2,W3,W4表示)对复播大豆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复播大豆各生育时期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大趋势,且处理间0—40 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而40—60 cm土层的差异较小;总耗水量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明显减少。不同处理复播大豆全生育期单株干物质均呈“S”型变化趋势;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Vm)、快增期持续时间(△t)及干物质总量均以W3处理最高;花前、花后的干物质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但花后干物质转运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各处理花后同化物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贡献率均表现为:W3 > W4 > W2 > W1。产量以W3处理最高,达3 741.23 kg/hm2,较W1,W2和W4分别高出30.42%,13.98,8.44%,差异显著(p < 0.05)。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W3 > W4 > W2 > W1;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在W1,W2,W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W4处理。  相似文献   
43.
伊犁河谷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对碳源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伊犁河谷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变化趋势及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因素,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4—2013年伊犁河谷农作物产量、播种面积、农业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碳转化系数的方法对伊犁河谷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碳源汇进行测算。[结果](1)近10a来,伊犁河谷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由2004年的2.32×106 t升到2013年的4.48×106 t,平均增长率为7.57%,单位播种面积碳吸收量也由2004年的7.54t/hm2上升到2013年9.27t/hm2,提高了0.23倍。碳吸收量与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总产量呈极显著相关与胡麻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2)碳排放总量由2004年的2.24×105 t增加到2013年的4.02×105t,10a间增加了0.80倍。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贡献最大的因素为柴油和化肥投入。(3)近10a间,净碳吸收总量由2004年的2.10×106 t增至2013年的4.07×106 t,单位播种面积净碳吸收量由2004年的6.81t/hm2上升至2013年的8.44t/hm2,年均增速2.41%。[结论]在伊犁河谷农业生产的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下,其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系统。  相似文献   
44.
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播种育苗技术操作规程阐述了三叶木通的播种育苗、种苗保存和运输等全过程,侧重规范了三叶木通播种育苗中种子处理、发芽箱制作、种子催芽、苗床选择与耕整、播种方法、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苗龄划分、种苗分级、起苗方法、运输与保存等关键技术环节。旨在为恩施州及周边地区三叶木通播种育苗提供规范化操作依据。  相似文献   
45.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及配比对‘定薯1号’品种产量、出苗率、单株薯重、商品薯率等的效应,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及计算机模拟寻优的方法,寻找‘定薯1号’适合种植在旱作农业生态区域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结果表明:产量高于13 957 kg/hm2的高产农艺组合方案有61套,各因子的取值范围分别为:密度39 235.98~66 272.22株/hm2,施N 96.41~236.22 kg/hm2,P2O5 38.60~94.46 kg/hm2,K2O 173.60~411.63 kg/hm2,N:P2O5:K2O约为2.4:1:4.9。  相似文献   
46.
益生菌对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益生菌作为一类以活菌为主的新型菌制剂,能在肠道内定殖,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并刺激肠黏膜免疫组织,对肠道黏膜免疫有重要的影响。益生菌可直接作用于宿主的免疫系统,刺激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等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巨噬细胞活力或发挥佐剂作用,活化肠黏膜内相关淋巴组织,使免疫球蛋白A分泌增加,使免疫球蛋白A生物合成增加,提高消化道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7.
通过在乌兰布和沙漠地区进行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栽培试验,分别探究不同覆沙深度、不同种茎芽数,在荒漠盐碱地菌草栽培深度和菌草栽培肥力。经试验,发现2~6芽/种茎的巨菌草在覆沙厚度为2~6 cm的荒漠试验区适宜种植。盐碱荒漠地的栽培深度不宜过深,应以浅层为主,巨菌草生长期间应适当施肥,增加植株分蘖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8.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49.
我公司在1994年(赤峰种子联营公司)时,与澳大利亚太平洋种子公司签定协议书,从1995~2008年引进油用向日葵品种590多个,从1999~2008年引进食葵杂交种36个,在公司试验地进行筛选试验。我公司有固定的试验地14.7hm^2,其中向日葵试验占地3.3hm^2。2002年开始承担国家东北组油葵杂交种、食葵杂交种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同时还承担内蒙古自治区油葵杂交种早熟组、中熟组、晚熟组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食葵杂交种的普通组、长粒组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食葵常规种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田间管理的好与坏,是决定试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0.
为了明确从国内外引进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在定西旱作区的表现,分早熟、中熟、晚熟,采用对比法对45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分析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引进的45份材料中,晚熟材料有23份,田间抗病性强的材料有10份,抗旱性强的材料有23份,商品薯率在80%以上的材料有8份。对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利用,通过配置优良组合,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筛选出‘冀张薯8号’等优良亲本材料。同时提出加强种质资源的深入鉴定,进行以拓宽遗传基础为主要目的的种质创新,丰富其遗传多样性,为以后针对不同用途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