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51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1.
以19个来源不同的茯苓栽培菌株为材料,采用MEGA4软件对ITS序列进行NJ法聚类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9个药用茯苓菌株ITS长度为1 608 bp~1 611 bp,G/C含量在55.7%~59%之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636,遗传差异不大,17个茯苓菌株组成1个大群,茯苓9号和茯苓5.545菌株各自单独聚为一个群。  相似文献   
72.
肥脚侧耳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人工栽培食用菌达60余种,形成了多品种生产,但也需要开发食用菌新品种来调节品种结构,才有利于壮大食用菌产业。笔者从野生的肥脚侧耳筛选出优良菌株,并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川杯菇”。  相似文献   
73.
灵芝属真菌分类研究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灵芝属的传统形态分类及现代生物学技术分类的比较和分析,认为利用当今日益发展的生物学技术进行分类研究,更能客观反映灵芝的系统进化关系。但目前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分类仍只是作为灵芝属传统分类学的有力补充,传统分类方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着分类学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4.
长根菇与鸡菌属间不对称融合后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长根菇和鸡Zong菌为亲本进行属间不对称融合研究,从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中得到能够双核化的单核无锁状联合的菌株20株。栽培结果显示,这类菌株不能形成子实体,且菌株间菌丝的生长差异显著。但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单核菌株均可双核化形成双核菌株,双核菌株具有出菇能力,菌株间子实体颜色,菌柄着生方式及菌丝生长速度等与亲本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5.
金针菇转核育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金针12(黄色)次级菌丝提取细胞核,分别与白色金针菇白雪和白色糙皮侧耳原生质体在高钙、高PH条件下融合。对再生菌丝的研究结果表明,无锁状联合的单核菌丝不形成子实体,但双核化后形成的具有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则具有形成子实体的能力。试验结果显示,金针12与白雪组合后代均为黄色金针菇;而金针12与白色糙皮侧耳组合后代中,大多数菌株形成的子实体形态与白色糙皮侧耳类似,仅1%-2%菌株形成的子实体形态与白色金针菇类似。  相似文献   
76.
利用单核体杂交选育出的杂交菌株Pe2515,经对峙培养,酯酶同工酶分析,子实体生长温度条件,产量和形态特征试验表明均与亲株差异显著。Pe2515菌株比亲株Pe1菌株增产11.61%~64.25%,比亲株Pe2菌株增产60.34%,比其他对照菌株增产19.48%~50.60%。子实体形态特征偏向亲株Pe1菌株,但较Pe1菌株的子实体小。酯酶同工酶聚类分析表明,杂交菌株Pe2515与双亲菌株Pe1和Pe2遗传相异性在0.75以下。Pe2515菌株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10~25℃,生长温度范围较亲株广。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介于双亲之间,粗脂肪含量低于双亲株。  相似文献   
77.
对19个白色金针菇菌株和14个黄色金针菇菌株以及黄色金针菇F411菌株的6个组织分离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白色金针菇与黄色金针菇在谱带上存在差异,且一些酶谱带可作为区别黄色金针菇与白色金针菇的特征酶谱带。相异系数聚类分析表明,白色金针菇和黄色金针菇可各自聚为一类群,但其中黄色金针菇F26菌株与白色金针菇菌株聚在一类。在供试的33个菌株中,共有21个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表明其亲缘关系非常相近。此外,组织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在酯酶同工酶谱带上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78.
利用酯酶同工酶标记对双孢蘑菇杂交菌株F1代、F2代及F1代的组织分离菌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菌株的F1代、F1代的组织分离菌株和F2代菌株与亲株之间的酶谱带不同;杂交菌株F1代与其组织分离菌株在酶谱带上相同,而F1代与F2代之间酶谱带存在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菌株与亲株分属于不同类群,杂交菌株F1代和F2代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9.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3个金针菇菌株进行分析,使用生物软件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了7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SRAP引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43~1.000,遗传差异较大,相似系数为0.486时,23个菌株聚为3个群.实验结果显示出SRAP技术能够客观反映出全部供试材料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80.
以鸡腿168菌株为材料,采用Promoter Signal Scan软件对扩增序列进行启动子分析,Blastn同源性分析近缘真菌gpd启动子序列,并用MEGA4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序列具有TAT-box和CAAT-box特征,且与GenBank中多个真菌gpd启动子序列同源性较高,基本证实该序列为鸡腿168gpd启动子,可应用于鸡腿菇外源基因表达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