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11篇 |
免费 | 131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84篇 |
农学 | 114篇 |
基础科学 | 93篇 |
209篇 | |
综合类 | 886篇 |
农作物 | 173篇 |
水产渔业 | 305篇 |
畜牧兽医 | 391篇 |
园艺 | 160篇 |
植物保护 | 1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63篇 |
2022年 | 81篇 |
2021年 | 104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122篇 |
2018年 | 125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133篇 |
2013年 | 122篇 |
2012年 | 175篇 |
2011年 | 135篇 |
2010年 | 117篇 |
2009年 | 134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111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96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保存4 a的青春38小麦种子为供试材料,用不同质量浓度聚乙二醇、青霉素、甲基托布津、高锰酸钾、双氧水进行浸种处理。结果表明,以200 mg/L聚乙二醇、200 mg/L青霉素、1.5 g/L甲基托布津、10 g/L高锰酸钾及双氧水浸泡10 min处理种子,其发芽率、幼苗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田间成苗效果最好,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一定质量浓度和时间的药剂浸种处理促进小麦陈种子新陈代谢系统的修复和恢复,充分利用胚中贮存的营养物质,使幼苗达到与正常常规种子生长的指标,建议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解白刺花抗旱性的生理效应,为其在喀斯特干旱地区的生态复原与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本研究运用不相同的浓度PEG-6000(聚乙二醇)溶液(0%,5%,10%,15%,20%)模拟干旱胁迫,通过生理指标萌发率、电导率、POD、CAT、α-淀粉酶,研究干旱胁迫下对白刺花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白刺花种子有类似的发芽势,但白刺花种子萌发率在中浓度干旱处理明显高于重浓度干旱和零干旱处理。重浓度(20%PEG)干旱胁迫处理使白刺花种子萌发起始时间比零干旱和中浓度干旱胁迫处理要迟;而抗氧化酶POD、CAT对于干旱胁迫的响应不同,与对照组相比,中度(10%PEG,15%PEG)处理使白刺花种子POD、CAT活性增强,而重浓度20%PEG干旱胁迫处理对于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在低浓度PEG胁迫下,白刺花种子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提高浓度和长时间的处理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993.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常引起母羊流产、乳房炎、不孕、睾丸炎和关节炎等。 相似文献
994.
主要测定了中华鳖的消化道指数及血液中几种重要酶的活性,并将胃、肠、胰重与体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消化道的重量随体重同步变化,回归分析表明二者的幂回归相关系数最高。中华鳖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分别是人上限值的3.4、11.2、4.8、6.6和2.4倍,且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两两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5.
996.
基于EPIC模型的中国典型小麦干旱致灾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EP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农作物生长模型模拟了1966—2005年中国典型小麦生长过程,构建了基于水分胁迫的小麦干旱致灾强度指数,对中国小麦干旱致灾强度和风险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干旱致灾强度呈现出从西北干旱区向东南湿润区递减的趋势,且春小麦分布区旱灾致灾强度高于冬小麦分布区;中国农牧交错带是小麦干旱致灾强度较强且波动较大的区域,也是小麦干旱致灾风险较高的区域;1966-2005年春小麦区干旱致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而冬小麦区呈现普遍上升趋势,其中北部和黄淮冬麦上升趋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7.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