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8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王一鸣  缪鑫  陈娟  宋锐  付伟  林熊  唐建 《蔬菜》2023,(1):10-12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薯“内17-71”产量的影响,探索其最佳扦插方式及栽培密度,比较研究了不同扦插方式(正插3、5、7节和倒插3、5、7节)及不同株距(17、20、25、33、50 cm)对“内17-71”藤叶和薯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正插或倒插处理,藤叶667m2产量均随扦插节位的增多而增加,其中正插5节、正插7节处理较高,分别为1 840.03、2 539.05 kg;且其薯块667 m2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 840.92、1 987.66 kg。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藤叶和薯块667 m2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大中薯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株距25、20、17cm处理的薯块667m2产量分别为1 967.65、2 164.97、2 045.47 kg,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综合考虑种植成本及市场对大中薯的需求变化等因素,紫薯“内17-71”的栽培方式以株距20~25 cm、行距100 cm,正插5~7节为宜。  相似文献   
112.
摘要:为探索田家紫皮大蒜返青期高产高效的追肥方式,以当地传统施肥为对照,设置了不施肥、追施高钾复合肥、喷施均衡性叶面肥、喷施高钾型叶面肥4个处理,研究不同追肥方式和肥料对田家紫皮大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大蒜返青期不施肥会导致植株长势变弱,大蒜显著减产10.53%;喷施绿壮素均衡性叶面肥的大蒜长势及产量变化不大,但有效节约了肥料投入;追施倍硕果高钾复合肥和叶面喷施靓果素高钾型叶面肥的大蒜长势均显著增强,每667 m2产量分别显著提高314.97、103.75 kg,每667 m2收益分别高出2 520.24、830.48元;因此,为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应选择在大蒜返青期追施高钾复合肥。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究维生素A对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后续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以牦牛卵母细胞为研究对象,在其体外成熟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5、10和20 μmol/L维生素A,体外培养24 h统计第一极体排出率;对成熟后各组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在孤雌激活胚胎培养的第2和8天分别统计卵裂率和囊胚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MⅡ期卵母细胞中维生素A调控卵母细胞成熟典型信号通路中的节点基因RARα、RARβ、RARγ、RXRα、RXRβ、RXRγ、STRA8及非典型信号通路中的节点基因MEKERK1的相对表达量,筛选最佳维生素A处理浓度。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最佳浓度维生素A,成熟6和24 h分别收集MⅠ和MⅡ期卵母细胞,将部分MⅡ期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收集激活8 d的囊胚,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V、MⅠ和MⅡ期卵母细胞及孤雌激活囊胚中RARα、RXRα、STRA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5和10 μmol/L维生素A组第一极体排出率和卵裂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2 μmol/L维生素A组均达到最高;2 μmol/L维生素A组囊胚率显著提高(P<0.05),20 μmol/L维生素A组第一极体排出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均显著降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5、10和20 μmol/L维生素A组RARα、RXRα和STRA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2 μmol/L维生素A组均达到最高,因此2 μmol/L维生素A对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效果最好。与GV期卵母细胞相比,STRA8、RXRα、RAR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MⅡ期卵母细胞均极显著增加(P<0.01),在MⅠ及囊胚期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体外成熟过程中,添加2 μmol/L维生素A可以促进牦牛卵母细胞的成熟,能够显著提高孤雌激活胚胎的卵裂率,且维生素A主要通过典型信号通路调控牦牛卵母细胞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4.
为了深入地讨论牦牛ANXA5基因序列的特点,阐述其组织及细胞表达特性,通过采集牦牛不同组织样品,如心、肝、脾、肺、肾、子宫、卵巢、输卵管等,提取总RNA。采用PCR、生物信息学软件、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等技术对牦牛ANXA5基因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特性研究。结果显示,牦牛ANXA5基因CDS区长为966 bp,共编码321个氨基酸。与黄牛比较,发现共有6个碱基突变存在于牦牛ANXA5基因中。黄牛与牦牛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大于99%,与其他哺乳动物进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结果也均在90%以上,说明ANXA5基因在长期进化中保守。在牦牛的肺组织中,ANXA5基因表达量最高,与其他组织差异极显著(P<0.01);在子宫和输卵管组织中表达量次之。ANXA5在牦牛不同时期卵巢颗粒细胞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随时间增长而逐渐升高。结果显示,培养72 h颗粒细胞中ANXA5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培养24,36 h颗粒细胞(P<0.01);培养48 h颗粒细胞中ANXA5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培养24 h颗粒细胞(P<0.01),显著高于培养36 h颗粒细胞(P<0.05),表明A...  相似文献   
115.
116.
伍健莹  付伟  蔡倩  赵芹  玉永珊  邵亚  罗鹏  覃建勋 《土壤》2021,53(6):1309-1317
选择广西北海涠洲岛作为研究区,网格化采集涠洲岛表层土壤样品106件、成土母岩16件,对亚热带环境下火山岩海岛土壤硒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赋存形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涠洲岛表层土壤中全硒自然变化范围为0.005~0.567 mg/kg,平均为0.287 mg/kg,足硒和富硒土壤占全岛总面积的70.87%。涠洲岛表层土壤中硒赋存形态的分布规律为:残渣态(78.06%)>有机结合态(10.58%)>酸溶态(7.76%)>可交换态(2.86%)>水溶态(0.74%)。不同成土母岩的全硒含量有显著差异,全硒含量最高的是火山碎屑岩,其次是玄武岩和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成土母岩与其相应土壤中全硒含量变化具有很好的套合性,全硒含量由火山碎屑岩、玄武岩和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发育的土壤中依次递减。火山岩风化土壤中硒元素的富集主要归因于对火山岩高背景硒含量的继承,同时硒元素在表生演化过程中容易被火山岩土壤中的铁、铝氧化物和有机质(OM)吸附。这种由火山岩风化形成的富硒土壤对海岛土地资源农业开发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