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7篇
  59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库布齐沙漠沙柳林复壮更新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树种和工业用材林树种。研究沙柳复壮更新技术措施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环境,促进沙柳相关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库布齐沙漠东段衰退的沙柳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设置沙障"、"地表平茬"、"常规平茬"、"施肥"和"不同密度造林"对沙柳高生长和地径两个形态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种不同复壮更新技术措施对沙柳的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其中,密度为4 m×2m、3 m×2m的设置对沙柳的高生长和地径增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施肥"的处理对沙柳的高生长效果比较显著,"设立沙障"的处理对沙柳的地径生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2.
中国的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是从原内蒙古林学院起步和发展的。本文回顾了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5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取得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成果,展望了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3.
阴山北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特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室内样品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阴山北麓4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25.12±6.56),(0.63±0.08),(0.76±0.10),(31.99±1.07) g/kg;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39.87±9.14),(6.72±3.75),(175.83±105.45) mg/kg;pH为(7.74±0.14)。2) 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对速效氮、全钾和pH的影响不显著(P>0.05)。3) 土壤全氮、磷、钾含量和pH值在垂直剖面上(0~25 cm自上而下)表现为无规律的波动状态,但整体上变幅不大;而速效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的排序为封育草地(0.506)>放牧草地(0.417)>耕地(0.361)>弃耕地(0.357),封育草地与放牧草地的土壤肥力为中等级水平,而耕地和弃耕地的肥力为低等级水平,说明草地比耕地更有利于土壤保肥。总体而言,研究区土壤肥力水平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壤中全氮和速效氮含量严重偏低。  相似文献   
84.
通过对吉兰泰盐湖上风向的戈壁、灌木林地表层颗粒空间格局特点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揭示该地区的风沙运动规律,对加强相关地区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配置格局的防沙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乌兰布和沙漠西南边缘的吉兰泰盐湖为试验区,以试验区内戈壁、灌木林地表层颗粒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地表层不同土壤风蚀颗粒的百分含量,采用经典描述性统计及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抗风蚀能力颗粒百分含量的小尺度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 2个样地颗粒越小,空间分布的变异性越大,峰度越尖锐。2裸露戈壁样地内3种风蚀颗粒含量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均为线性模型,模型决定系数均在0.8以上,分布形态为随机分布,空间相关性中等;灌丛林地内3种风蚀颗粒的分布特征比较复杂,0.42 mm颗粒的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大。3由于灌丛对样地内不同风蚀颗粒分布的影响,导致灌丛林地及其周边0.84 mm的不可蚀颗粒呈聚集分布,空间分布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85.
以灌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灌区2种杨树2种主林带间距防护林内小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0m间距内,新疆杨最大降低风速39.35%,最低降低风速23.10%,平均降低风速33.58%;小美旱杨最大降低风速40.68%,最低降低风速31.92%,平均降低风速36.09%。经方差分析,2种杨树在200m间距内防风效益差异显著,小美旱杨优于新疆杨。从水文效应、热力效应方面分析,无论新疆杨还是小美旱杨,100m主林带间距和200m间距对水文效应和热力效应影响不显著。综合考虑,小美旱杨防护林优于新疆杨防护林,200m间距优于100m间距。  相似文献   
86.
【目的】优化樟子松已有种植区的布局以及科学推广引种其适宜种植范围。【方法】采用环境因子和地理分布数据,结合ArcGIS与MaxEnt模型,分析影响樟子松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以及预测其潜在地理分布。【结果】(1) MaxEnt模型在樟子松潜在生境模拟中,AUC=0.821,有较好精度。(2)最潮湿月份的降水量(BIO13)、等温性(BIO3)和最潮湿季节的平均温度(BIO8)和最干燥季节的平均温度(BIO9)为影响樟子松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3)研究区樟子松适生区总面积为86.997 8万km2,其中高适生区面积为30.811 7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25.76%,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兴安盟、锡林郭勒盟、赤峰和呼和浩特等地区。【结论】东北地区樟子松潜在分布范围最广,且气候因子是樟子松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加强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7.
基于土壤粒度参数的荒漠草原地表粗粒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退化特征已由植被变化为主演变为土壤退化的阶段,其植被覆盖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退化状况与过程,探明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覆盖度)地表风蚀状况,对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地资源意义重大。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7个覆盖度(裸地,5%,20%,40%,60%,80%和100%)下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测量表层0—1cm土壤粒度组成,分析不同覆盖度下的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及分形维数等粒度参数变化情况及颗粒频率分布。结果表明:(1)土壤粒度组成均以沙粒和粉粒为主,黏粒含量较低;偏度可作为有效粒度参数指标。(2)随着盖度降低,平均粒径数值越大,分选性越好,频率曲线由近于对称—正偏—极负偏转变,峰态由尖锐变平缓,分形维数先增加后降低。(3)粒径分布基本呈双峰分布,盖度越小第二波峰滞后越明显,且分布均匀程度越低,易风蚀颗粒范围为144~869μm。  相似文献   
88.
基于MODIS数据的内蒙古野火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子,影响生态系统的演替和更新。研究基于MCD45A1火烧迹地和MCD12Q1土地利用数据,提取2002—2014年内蒙古不同生态分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过火面积及火点分布,分析该区域野火的时空分布格局,同时结合降水数据,探讨野火年际变化对降水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1)2002—2014年内蒙古野火火点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高密度火点主要分布在中蒙边境区域、森林-草原区以及平原典型农耕区。2)内蒙古野火过火面积2003年最大,2006年次之,2010年最小,分析表明过火面积的年际变动与火灾高发月降水异常有关。过火面积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秋多,冬夏少,尤其是3月、4月、5月和9月灾情严重。在7大生态分区中,90%的过火面积集中在兴安岭山地丘陵区、呼伦贝尔高平原丘陵区和锡林郭勒高平原区,过火面积占比分别为52%、28%和10%。3)野火干扰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火点主要集中分布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其次为农业用地和林地,对其他类型干扰程度最小。充分认识野火时空分布格局有利于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为区域火灾预警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退化典型干草原群落特征与多样性的恢复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退化草原自然恢复演替过程植被变化的研究,是认识其恢复过程、机理、探讨恢复的限制因子和进一步制定快速、低投入生态恢复措施的基础。通过对内蒙古典型干草原地带退化草原〔冷蒿(Artemisia frigida)、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等为主〕禁牧8a的恢复过程研究表明:在退化草原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高度上升;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增加;物种数先增加后降低逐渐趋于稳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先明显增长后趋于平缓稍微有所下降,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再减少,这一变化与该区草原植被特质及人为干扰活动有关。即在禁牧初期,一些1、2a生植物的侵入,以及退化群落中建群种、优势种得以优先恢复,所以植物群落各特征都呈增长趋势;而随着禁牧年限的增长,草原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各植被生态特征变化都呈平稳波动。  相似文献   
90.
沙柳沙障内植被恢复影响因子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神东矿区宝勒高水库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对不同规格、不同坡位沙柳沙障内植被恢复情况、沙障破损情况、植被生长与沙障关系进行了详细调查,以研究影响沙柳沙障植被恢复的几个主要因子。结果表明:2 m×2 m规格的沙柳沙障最利于植被恢复;沙丘背风坡在降水较好的条件下利于先锋植物种生长,而迎风坡则表现为更利于植被的恢复及演替;背风坡沙障破损较迎风坡严重,每一障格四条边破损度依次为迎下>迎上>顺左>顺右;植被生长对沙障有明显的依附作用,障格中间不利于种子停留和植株生长,在沙丘迎风坡,顺风边植株数量和高度均略高于迎风边,而到了沙丘背风坡,迎风边植株数量和高度都高于顺风边;风力是影响迎风坡植被恢复的主要因子,坡度则是背风坡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