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阶段正常鸡法氏囊内B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海兰白鸡的200枚种蛋为试验材料,利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IgM、IgG和IgA3种B淋巴细胞在法氏囊内的发育变化规律。[结果]在胚胎13日龄时,法氏囊内可检测到IgM+和IgG+2种B细胞,但IgM+B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IgG+B细胞,而IgA+B细胞在胚胎18日龄的法氏囊内才可检测到。随着日龄的增长,IgM+、IgG+、IgA+3种B淋巴细胞整体变化呈上升趋势,并在21日龄时达到稳定。IgM+、IgG+、IgA+3种B细胞分布部位相似,开始均出现在粘膜上皮内,随后分布在皮质中,而在成熟后主要分布在髓质中。[结论]在胚胎13日龄前,IgM+B细胞可能在法氏囊内已经出现;鸡出壳后初期,法氏囊的体液免疫功能迅速增强,并在21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鸡新型肠相关性淋巴组织-食管扁桃体的组织结构特征。并研究其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和抗体生成细胞的定位分布。研究发现,食管扁桃体的粘膜形成数目和结构与食管一致的皱襞,粘膜固有层中分布大量的淋巴组织,并存在于前胃腺;在隐窝固有层中,抗体生成细胞以IgM^+和IgA^+细胞为主,并主要分布在生发中心中,而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也有大量分布,主要存在于生发中心周围的滤泡间区域;在皱襞固有层中,各种淋巴细胞都分布在上皮下固有层中,数量明显少于隐窝固有层中的相应阳性细胞,抗体生成细胞以IgA^+细胞为主,T淋巴细胞则以CD3和CD4为主。研究表明:食管扁桃体位置特殊,将接触到大量的外界未消化抗原,并且它具有参与粘膜免疫的组织基础和细胞基础,此研究结果对食物过敏、免疫耐受和肠道感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体制的制定和新的教育理论的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了一个规范化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的过程中,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各有差异,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4.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国内外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指出我国设施农业和外国设施农业的主要差距。对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根据实际条件,对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5.
干酪是通过酶反应和酪蛋白沉淀,然后把乳清从凝乳中排出而得到的固体凝块。凝乳的形成是制作干酪的关键。介绍了天然干酪的生产工艺,主要研究了在干酪生产中,牛乳在凝乳酶等的作用下形成凝乳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6.
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其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氰烯菌酯与多菌灵不同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其6种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1:1、1:2、1:3、1:4、1:5等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是0.325、0.367、0.409、0.503、0.531 mg/L;5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52、1.55、1.51、1.29、1.27。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多菌灵,氰烯菌酯与多菌灵1:1,1:2和1:3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7.
针对切削力测量实验及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特点,将一体化教学方法引入该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指导下,借助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分析了切削力测量综合性实验教学与自主性实验教学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经过初步的教学探索,对切削力测量实验一体化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28.
<正>壳聚糖(聚β(1,4)-2-氨基-2-脱氧-D-葡萄糖)是甲壳素N-脱乙酰基的产物,化学名称是,广泛存在于虾蟹、昆虫的甲壳中,研究显示壳聚糖对机体具有清除自由基、抵抗过氧化损伤等作用。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加工虾蟹所产生的废弃物——虾蟹壳,每年可达1.54×108 t,这些废弃物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从环境保护和废物利用的角度出发,试验前期从废弃的虾蟹壳内采用酸浸一碱解法和浓碱水解法提取加工得到  相似文献   
29.
2010年6月~7月间,对巢湖周边地区农田土壤以网格法进行采样,对其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物的组成特征及其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样区土壤中检出的有机氯农药浓度为0.11~32.24 ng·g-1,均值为3.71ng·g-1。其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检出率均高达100%,其残留范围分别为0.24~4.58 ng·g-1和0.36~32.24 ng·g-1,其均值分别为1.39 ng·g-1和7.87 ng·g-1。HCHs的组成以β-HCH为主,具体残留量顺序为β-HCH>α-HCH>δ-HCH>γ-HCH;DDTs的组成以DDE和DDD为主,且DDE含量在50%以上。对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发现,HCHs残留的α/γ值在0.95~3.12之间,DDTs残留的(DDD+DDE)/DDTs的比值大部分都大于0.5,且DDE/DDD的比值大于1。通过与相关数据进行比照,巢湖地区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30.
鸡脾脏中B淋巴细胞的发育及其定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gM、IgG和IgA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IgM+、IgG+和IgA+B淋巴细胞在鸡脾脏中的出现、迁移、数量变化规律等一系列的发育过程以及组织定位分布特点。结果显示,IgM+和IgA+细胞在胚胎15日龄时开始出现,IgG+细胞在胚胎18日龄时出现,21日龄雏鸡脾脏的红髓和生发中心中出现以IgG型为主的浆细胞。各日龄IgM+、IgG+和IgA+细胞主要分布在脾脏的特征性组织结构—椭球周围淋巴鞘和生发中心中,这些结构也随着B淋巴细胞的增多而不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的数量随着日龄增长持续增加,直至21日龄时趋于稳定,各日龄B淋巴细胞数量始终以IgG+细胞最多,IgM+细胞次之,IgA+细胞最少。结果表明,鸡出壳初期,脾脏的体液免疫功能逐渐增强,并在21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