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滨州市是农业区,农业灌溉用水量高,农业节水潜力大。本文分析影响农业节水的因素,并针对性的找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参加河南省夏大豆比较试验的20个品种的产量与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度分析,以探索河南省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有效分枝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有效荚数>百粒重。对夏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其次是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株高和主茎节数,底荚高、有效荚数、百粒重对产量制约力依次变小。这一结果可为河南省夏大豆新品种筛选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简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主产区杂交种利用和更替,以及这些杂交种的杂种优势群划分及其演变。目前国内主导杂种优势群是改良Reid(包括PA)、黄改、Reid(包括BSSS)和Lancaster,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旅大红骨、PB和Iodent群多用于主导群的种质扩增,新划分的X群,与改良Reid和Reid亲缘较近。过去40年我国种质改良方法主要是重组剩余基因,新基因发生方面探索较少,提出建立重要杂种优势群基因池,人工隔离自然进化,从突变源头获取新基因,实现种质进化。  相似文献   
14.
用磁珠富集法制备史氏鲟的微卫星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素-磁珠富集法与放射性同位素杂交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基因组的微卫星资源。结果表明:在得到的1 400多个细菌中,有300多个阳性克隆,将其中96个进行测序,在这些序列中共有115个微卫星核心序列,含99个重复次数大于10次的微卫星核心序列。其中完美型标记40个,占40.4%;非完美型标记52个,占52.5%;混合型标记共7个,占7.1%。随机选取侧翼序列较长的50个序列,依据引物设计原理设计引物50对,经3次PCR筛选,有28对引物可得到稳定的特异性扩增;同时利用史氏鲟的6个个体检验了这些位点的多态性,并统计了等位基因数,发现有22对等位基因具有良好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5.
3G是一个全球无缝覆盖,包括卫星移动通信、陆地移动通信和无绳电话等蜂窝移动通信的大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实现无通信言区,全面覆盖地域、空域,达到全球无缝覆盖的关键手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3G的有效补充,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卫星网作为一个分系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6.
在概述绿色产品与土壤肥料的基础上,结合大通县土壤情况对土壤肥料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 麦 18是 河 南 省 新 乡 市 农 科 院 育 成 的强 筋 小 麦 新 品 种 , 一 般 667m 产 量 500~600 2千 克 。 在 河 南 省 多 组 区 试 中 产 量 获 得 第 一 ,分 别 比 对 照 增 产 10.9%、9.7%、15.2%,2003年 通 过 河 南 省 审 定 ,2004年 通 过 国 家 审 定  相似文献   
18.
种子是农作物各种优良性状的载体,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种子在农业生产上能否表现高产、优质、高效,除决定于品种自身的特性以外,还取决于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技术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省为全国第三大马铃薯产区,种植面积已达46万hm^2,占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近1/2的定西地区,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化开发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座落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具有先进水平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  相似文献   
20.
鳞砗磲的人工繁育和早期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环  肖述  李军  马海涛  向志明  张扬  喻子牛 《水产学报》2016,40(11):1713-1723
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获得初孵D形幼虫;优选的D形幼虫经过5 d的微充气培养,即发育至足面盘幼虫,进入附着变态期。利用净水采苗法促使幼虫完成变态,经过7~10 d,幼虫出现鳃、次生壳,并建立完善的虫黄藻系统,即完成变态、形成稚贝。利用一定浓度虫黄藻浸泡足面盘幼虫2 h以内,可以有效地提高变态率。采用微流水+微充气模式和2000~3000 lx光照(白天)进行稚贝培养,稚贝利用体内虫黄藻提供的营养就可以继续完成贝壳生长、器官发育。经过48 d和65 d的培育,分别成功获得壳长×壳高=(1174.0±146.5)μm×(1208.0±135.3)μm的稚贝约3万个,壳长×壳高=(1750.2±224.1)μm×(1816.5±226.5)μm的幼贝约0.5万个。本研究首次在国内人工繁育成功,获得了鳞砗磲苗种,为鳞砗磲人工大规模繁育、增殖放流、移植保育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