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巨柏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巨柏是西藏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天然群落稀少.选择巨柏群落分布较集中的地段设置样地,并以植物群落调查样地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群落学特性.对不同地段的7块样地材料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共有维管植物90种,分别隶属于41科77属,其中只含一种的属占84.42%.巨柏群落区系组成、群落植物生活型、叶的性质等特征,总体都反映了群落的温带性质.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也有部分层间植物,乔木层郁闭度为0.3~0.5,巨柏为乔木层的单一优势种,而群落植物的水平分布不均匀.与林芝云杉林比较,巨柏群落物种多样性偏低.  相似文献   
42.
巨柏种群的生态地理分布与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巨柏的地理分布和群落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巨柏的生态地理范围狭小,主要在雅鲁藏布江两岸呈狭带状和斑块状间断分布;目前巨柏已被分割成4个种群,种群间环境异质,水平地带上跨越了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3大生态区.巨柏群落中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43科106属130种,巨柏群落的植物区系古老,属的组成较为复杂,区系中特有成分突出,含有大量的中国(西藏)特有种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种.从属的地理分布类型来看,巨柏群落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属于北温带分布类型.巨柏是乔木层的单优势种,灌木层和草本层以全缘草质小型单叶地面芽植物为主.群落植物组成从半湿润区到半干旱区过渡中逐渐稀疏,结构也趋于简单.  相似文献   
43.
采用西藏林芝地区野生花卉多蕊金丝桃的茎断为外植体,试验结果表明①对比野外直接采用外植体和经室内黄化处理的外植体组织培养效果分析发现,经黄化处理的外植体污染率低,但分化明显没有野外直接采用的外植体强.②在MS培养基上,当NAA浓度为0.5mg/kg时,BA浓度取1.0~4.0mg/kg时,多蕊金丝桃的芽诱导率较高,而且去除顶端是促进芽发生的有效途径.③采用MS+IBA3.0mg/kg作为壮苗培养时最为有效,产生的芽健壮.在再一次的培养中观察到,在MS+IBA3.0mg/kg上培养的芽丛再次转接到MS+NAA0.5mg/kg+BA1.0mg/kg上后才能继续扩繁.④在1/2MS+IBA2.0mg/kg+BA0.5mg/kg+KT6.0mg/kg+0.2%AC(活性碳)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明显.出瓶成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44.
西藏色季拉山报春花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郑维列 《园艺学报》1992,19(3):261-266
  相似文献   
45.
藏东南是忍冬属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种类约占全国的24%,世界的12%。基于对藏东南分布的忍冬属植物资源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现状综述,编制了藏东南忍冬属植物1亚属4组9亚组24种1亚种6变种2变型分组分种检索表,对比分析了各个种的表型特征和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并论证了该属植物的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发现忍冬属植物在该区域的分布从西北部到东南部、高海拔到低海拔,其生活型呈现了由"灌木—灌木小乔木—藤本和落叶—落叶半常绿—常绿"的过渡,海拔和降水是影响该属植物在该地区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在海拔2 000~3 500 m和年降水量800~1 200 mm之间该属植物丰富度最高;在该地区分布的4个组中,囊管组的大苞亚组、紫花亚组、短冠亚组、红花亚组、蓝果亚组、郁香亚组以及空枝组的赭黄花亚组、直管组的杯苞亚组在藏东南分布都较广,唯独只有一个缠绕亚组的忍冬组,仅出现于气候偏暖湿的墨脱、察隅及波密南部,分布较为狭窄,与该组植物在系统发育上的原始性和该地区复杂生境的"避难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藏东南色季拉山苔藓植物的垂直分布特征,为苔藓植物分布及环境适应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资料。【方法】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海拔3 600~4 400 m区域,每上升100 m设置10 m×10 m的样地1个,每个样地内每隔2 m再设置1个50 cm×50 cm的小样方,每个样地内共设25个小样方,采集每个小样方中的苔藓植物样本并带回实验室鉴定到种,同时调查苔藓植物的生活型和生长基质,分析苔藓植物科属种、生活型和生态群落类型随海拔升高的分布情况。【结果】共采集到2 390份苔藓标本,鉴定表明,藏东南色季拉山共有苔藓植物29科78属151种,其中苔类5科5属6种,藓类24科73属145种,科属种数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优势科为曲尾藓科(Dicranaceae)、真藓科(Bryaceae)、丛藓科(Pottiaceae)、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和灰藓科(Hypnaceae),优势属分别是丝瓜藓属(Pohlia)、小金发藓属(Pogonatum)和棉藓属(Plagiothecium)。曲尾藓科和灰藓科在每个海拔均有分布,丛藓科、丝瓜藓属在4 400 m区域分布广泛,金发藓科、真藓科、提灯藓科及丝瓜藓属、小金发藓属、棉藓属在海拔3 700~4 300 m区域均有广泛分布。在3 600 m区域,藓类植物大多以土生和石生群落为主,生活类型以交织型和丛集型为主;在3 700~4 300 m区域,藓类植物以土生群落、岩面薄土生群落和树附生群落为主,生活类型以丛集型、交织型和平铺型为主;在4 400 m区域,藓类植物以石生群落和岩面薄土生群落为主,生活类型以丛集型为主;整个研究区苔藓植物以土生群落最多,湿生群落分布范围最窄、数量最少。【结论】随海拔升高,色季拉山苔藓植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7.
西藏林芝觉木沟藏杏光合日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弄清藏杏Armeniaca holosericea光合日变化特征,以便为野生藏杏的人工驯化提供依据,采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Li-cor-6400测定藏杏的光合作用特性和日变化.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条件下的藏杏光合速率表现为单峰型曲线,在中午11:30,光合速率(CO2)达到最高峰[6.51μmol/(m2·s)],其光合作用不存在"午休"现象;此时,水分利用效率(CO2、H2O)达到最大值[9.853 2μmol/(m2·s)/mm/(m2·s)],表观量子效率(CO2、photons)也达到最大值[0.024μmol/(m2·s)];在藏杏的光合速率日进程中,维持高光合速率(CO2)值[大于4.00μmol/(m2·s)]的时间很短,大约2h左右,致使藏杏的光合产物积累非常困难,其现象为藏杏在逆境中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8.
西藏高寒植物垫状雪灵芝酯酶同工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色季拉山的高寒植物垫状雪灵芝为材料,选取分布在海拔4500~4650m范围内的垫状雪灵芝3个居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丙烯酰胺琼脂电泳技术,对垫状雪灵芝3个居群的48个个体功能叶片的酯酶同工酶谱带进行测定并编码,依据酶谱带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酯酶同工酶的3个遗传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同一居群的个体,同工酶谱带相似性较大,居群内的遗传杂合度较小(HeA=0.735,HeB=0.765,HeC=0.726),这也说明居群内个体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酯酶在不同居群间的相似性系数的平均值相对较小,遗传距离相对较大(IAB=0.392,IAC=0.542,IBC=0.610;DAB=0.937,DAC=0.613,DBC=0.495)。研究数据显示垫状雪灵芝酯酶同工酶在不同的居群内与居群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缺少有效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49.
基于GIS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景观格局与生态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近期高寒山区生态景观急剧变化、严重影响生态敏感性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评价和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现象,选取大峡谷为研究区,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确定景观类型,以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聚合度指数等作为指标,对研究区的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和分析。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最终得到10类景观类型的斑块共1761个,其中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的面积占比最大,分别为48.84%和22.68%,冰雪/冰川景观的占比为17.39%。从景观指数来看,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74,优势度指数为0.982,均匀度指数为0.597,聚合度指数为97.374。可以看出,大峡谷研究区拥有较高的多样性,单一景观优势度相对较低,不同景观空间分配情况更好,总体上该区域景观以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和冰川为主,人类活动干扰较小,并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农田和草地的转换中。综合6类影响因子对大峡谷研究区生态敏感性进行加权分析,生态敏感性主要集中在中度和高度敏感区域,占比合计95.71%。中度敏感区域集中分布于河谷周边低海拔、低坡度区域,以水域、草地、灌木林为主;高度敏感区域集中分布于山地高海拔区域,以林地景观、冰雪/冰川景观为主。  相似文献   
50.
西藏,以她那宏浑辽阔的地势、变幻莫测的气象和神秘悠远的风情,向世人展示着“世界屋脊”的壮伟与奇迷,令热爱自然的人们神往。而当您伴着融融阳光走近她,您会惊喜地发现,她不仅有白雪皑皑的冰峰,矮草稀疏的荒漠,她还有五彩缤纷的草地,星花点点的沼泽,金红遍染的山坡,茂密葱翠的森林,有从贫瘠土层中绽放出的灼灼花朵,也有布满在危崖绝壁上的奇葩、秀萝。西藏野生花卉以她独特的魅力,将高原的雄浑苍凉之美与艳丽孤芳之美奇妙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