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6篇
  6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明确不同生长调节剂对黑小麦植株茎秆性状及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以冬黑1号和临黑131为试验材料,在黑小麦起身期喷施不同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甲哌胺鲜酯、矮壮素),研究其对黑小麦茎节间长、株高、倒伏级别、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喷施生长调节剂均能不同程度降低黑小麦株高、基部第1和第2节间长度、穗下节长度,增加基部节间粗度。其中,多效唑可降低黑小麦株高1.1~4.5 cm,第1和第2茎节粗平均减少1.2 cm和2.3 cm,穗下节减少1.7 cm,茎粗度增加0.55~1.65 mm;甲哌胺鲜酯对黑小麦株高的影响不明显,茎粗度增加0.1~1.35 mm;矮壮素可降低黑小麦株高0.5~1.2 cm,第1和第2茎节间长减少2.1 cm和2.8 cm,穗下节变化不明显,茎粗度增加0.2~0.8 mm。喷施生长调节剂使倒伏级别降低0.30~1.22级,多效唑降低程度显著。喷施多效唑使黑小麦茎秆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增加。多效唑处理下,冬黑1号和临黑131产量分别为6 648.0和6 076.5 kg·hm-2,均高于其他处理;甲哌胺鲜酯对黑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矮壮素使黑小麦减产。喷施生长调节剂提高产量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实现的。喷施多效唑显著增加了2个黑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3.7%~19.6%)。从茎秆指标和产量来看,在冬黑1号和临黑131拔节期喷施多效唑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2.
从天津渤海湾三个河口六个站位采集水样,用Zobell2216E培养基分离共得到92株异养细菌,其中G+52株,G-40株。对其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进行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他们主要分属葡萄球菌、微球菌、不动杆菌、莫拉氏菌、芽孢杆菌、弧菌、产碱杆菌、肠杆菌、假单胞菌。选择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研究其在含氮量较高的所采河口水样中(无机氮含量>0.3 mg/L)的脱氮能力,于0、3、6、9、12、15 h不同时间测定水样中的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经过9 h的培养测定,水样中的无机氮含量明显降低,但9 h以后除假单胞菌的水样无机氮含量继续降低之外,其他三个菌种水样无机氮含量开始上升。确定四个菌种的最佳脱氮时间为9 h,且芽孢杆菌的脱氮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33.
为加快推动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养殖屠宰匹配,考察了河南省南阳市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猪产业基本情况,了解了该企业及南阳市发展生猪产业的做法,分析武汉市生猪产业的发展情况。对比发现,武汉市生猪养殖需要创新引领、屠宰环节短板亟待补齐、全产业链需要协同发力,并提出产业要素保障再强化、屠宰转型升级再推进、提质强链再发力等对策,以推动武汉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4.
<正>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炭疽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对农村地区和畜牧产业造成了很大损失。炭疽病在中国也广泛存在,其中砀山梨炭疽病是一种重要的果树病害,对果树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本文通过采集梨园内病情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和野外观测,分析了砀山梨炭疽病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炭疽病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为探究叶面喷施硒肥对黑小麦籽粒产量和硒含量的效应,以临黑131和冬黑1206两个黑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在拔节期(4月17日)、孕穗期(4月28日)和灌浆期(5月14日)3个时期喷施0、10、20、30 mg·L-14个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分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对黑小麦籽粒产量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孕穗期喷施硒肥对黑小麦有增产效果,而灌浆期喷施硒肥增产效果不明显;孕穗期和灌浆期喷施硒肥浓度为10 mg·L-1至20 mg·L-1时,黑小麦籽粒可达到富硒标准(0.15~0.30 mg·kg-1)。综上所述,在黑小麦孕穗期叶面喷施浓度介于10 mg·L-1至20 mg·L-1之间的Na2Se03溶液,在不减少产量的前提下,可显著提高黑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使黑小麦籽粒达到富硒水平,增加黑小麦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6.
通过2年定位试验,在山西省临汾市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法,在等氮磷钾施肥条件下,研究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同生育期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并监测0~40 cm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氮肥处理均使不施氮肥处理(CK)夏玉米显著增产,2014,2015年增产幅度分别为5.72%~27.71%和6.05%~27.84%;其中,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处理BBF和CRF的夏玉米产量接近或高于常规尿素3次施肥(U3)和2次施肥(U2),增产效果优于一次性基施等量普通复合肥(CF)处理;BBF和CRF处理夏玉米穗粒数、单穗粒重和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指标均较优,与U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BBF和CRF处理下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高是产量提高的基础,2年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达29.59%和28.95%,高于CF处理(22.27%)。常规尿素分次施肥处理施肥次数越多,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越高。各施氮肥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残留量影响在不同生育期各异。BBF和CRF处理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随玉米生育期表现为先低后高再低的趋势,这与玉米整个生育期氮素吸收形成一定协同效应,且生育后期残留量低。各施氮肥处理20~4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在苗期变化不大,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以U1和U2增加明显。与CK相比,各施氮处理玉米收获后0~40 cm土壤碱解氮残留量均增加。0~20 cm和20~40 cm土壤速效磷和缓效钾含量在生育期的差异较施氮处理间的差异更明显。因此,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可达到接近或增加常规尿素2次或3次施肥对夏玉米的增产效果,较好地协调养分供应与夏玉米养分吸收,提高氮素养分利用率,后期土壤养分残留量低,实现夏玉米一次性施肥高产高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37.
基于数值模拟的分离鳃水沙分离效率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层流模型和欧拉模型,运用Phase Coupled SIMPLE(PC-SIMPLE)算法,对分离鳃与普通管中的水沙两相流流场进行了静水沉降的三维数值模拟,并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对分离鳃与普通管内的速度场和含沙量分布特性进行了对比与分析,探讨了分离鳃的水沙分离效率及机理。结果表明:分离鳃中的速度矢量分布规律与普通管不同;分离鳃的结构形式、其内部的流场特性及含沙量分布特性都有利于水沙的分离,故分离鳃中的泥沙速度、清水速度及泥沙去除率都大于普通管的。探明了分离鳃快速分离水沙的机理,这对分离鳃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8.
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蓄水变化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山西晋南旱地土壤蓄水变化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晋麦92号”为试验材料,连续2年研究休闲期免耕+常规条播、休闲期免耕+探墒沟播、休闲期深松+常规条播和休闲期深翻+常规条播4种耕作模式对麦田土壤蓄水量及变化特征、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免耕条件下,沟播较常规条播更有利于提高100-200 cm土层蓄水量。沟播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增加效果不明显或略有降低,2个年份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3.6%和9.3%。休闲期深松和深翻比免耕均能提高旱地小麦播前和返青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以深翻效果最佳,这种增加作用主要集中在0-100 cm土层。小麦产量在2个年度均表现为休闲期深翻+常规条播处理最高(较休闲期免耕+常规条播处理增产44.6%和147.2%)。产量增加与地上部干物重和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深松和深翻使2个年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2.7%和46.74%,53.70%和94.91%,且在较干旱年份(2018—2019年)增加效果越明显。可见,休闲期连续2年深松和深翻均能提高土壤蓄水量,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免耕条件下,沟播对小麦产量影响因年份不同而异,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9.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省小叶杨,含垂枝小叶杨扦插繁育技术试验研究和物候现象的观测,初步掌握了小叶杨的扦插繁育技术和工艺流程,取得了一定的试验研究效果,为今后小叶杨的扦插繁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0.
正确地选择嵌岩桩的成孔设备,对嵌岩桩混凝土浇筑质量进行检验,这些是公路桥梁桩基嵌岩桩的施工要求。文章对公路桥梁桩基嵌岩桩的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