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41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11篇
  26篇
综合类   179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进一步了解库尔勒香梨黑斑病菌生物学特性,通过接种试验,研究了不同外界条件因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茵茵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最适pH为6~7;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30℃,最适pH为7.分生孢子在梨果肉和表皮上萌发率差异不显著,且在梨表皮30℃培养12 h,萌发率可达95.8%.同时证明接种病菌发酵液粗体毒素可导致库尔勒香梨发病.对于7种杀菌剂室内抑制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试验,得出甲基托布津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其2 000倍液抑菌率为92%.  相似文献   
42.
为了研究楠杆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与涵养水源功能,选择了保护区6种典型的植被类型(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竹林和草坡)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蓄水能力和土壤渗透能力等进行了研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不同植被类型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密度为0.97 1.55 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35.73%~69.25%,最大持水量为357.32~692.45 g/kg。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蓄水能力和渗透能力有明显差异。综合评价分析表明:在不同植被类型中,落叶阔叶林(∑Pi2=0.468)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最好,其次是竹林(∑Pi2=0.784)、针阔混交林(∑Pi2=0.914)、针叶林(∑Pi2=0.984)、灌木林(∑Pi2=1.005),没有植被覆盖的草坡(∑Pi2=1.431)上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能力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3.
NaOH对梨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早熟梨品种早酥和中熟梨品种黄冠种子进行不同质量浓度的NaOH和时间处理结果表明,NaOH浸种+5℃沙藏层积60 d处理的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较蒸馏水浸种及NaOH浸种处理明显高,能促进种子的正常生长,且早酥梨种子要比黄冠梨种子对NaOH敏感,说明梨种子的休眠为复合休眠,不同品种对NaOH质量浓度及处理时间的响应不同。经NaOH浸种+60 d低温沙藏层积处理,明显能提高种子发芽率,以早酥梨4 g/L NaOH浸种1 h和黄冠梨4 g/L NaOH浸种6 h为佳。随NaOH质量浓度和浸种时间的增加,梨种子生长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且早酥梨快于黄冠梨。  相似文献   
44.
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裸地氮素随地表径流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裸地的氮素随地表径流流失的规律,在室外模拟降雨条件下,采用表面撒施和沟施两种施肥方式,设置不同的降雨强度,研究初始含水率及雨强对径流流量的影响,以及农田裸地的氮素随地表径流流失的规律。结果表明,在产流过程及径流量上的差异,主要是土壤初始含水率和雨强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初始含水率和雨强这两个影响因素而言,氨态氮(NH_4~+-N)更易受到初始含水率的影响,而硝态氮(NO_3~--N)更易受到雨强的影响。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累积流失量与农田累积径流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曲线拟合的结果较好,R2均在0.96以上,表明降雨径流是影响氮素流失量的重要因子。在较大的雨强条件下,农田裸地径流流失氮素的主要形态为颗粒态氮,而水溶性氮素的流失形态以NH_4~+-N为主。在两种不同的施肥方式下,在撒施情况下随径流流失的氮素流失量要显著高于沟施。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沼气发酵液两种喷施方式对甜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薄皮甜瓜(Cucumis melo)“京蜜11号”为试材、蔬菜残株为材料制作沼气发酵液,进行喷施和浇灌两种施用方式后,利用测量法观察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的变化.[结果]喷施沼气发酵液可以提高甜瓜幼苗株高和茎粗,促进真叶生长,增加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重,以300倍液沼气发酵液表现最明显,株高、茎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重比对照分别增加31%、38%、57%,54%;浇灌不同浓度的沼气发酵液,株高、茎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重比对照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整体来看,喷施和浇灌沼气发酵液都能促进甜瓜幼苗生长,且喷施效果优于浇灌且以300倍液沼气发酵液为最优.  相似文献   
46.
苎麻是我国特色纤维作物,收获纤维后留下的副产物主要有麻叶、麻皮和麻骨。这些副产物可以用作食用菌栽培基质。综述了副产物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以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介绍了成龄苎麻园套作蔬菜和粮食作物的研究,同时展望了苎麻的多用途前景。这些研究可拓宽苎麻产业发展空间,为苎麻多功能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7.
探讨了氮肥用量和刈割高度对“湘苎3号”(Xiangzhu-3)和“多倍体1号”(Tri-1)饲用产量、营养品质及败蔸的影响,为“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作为饲用作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刈割高度设3个水平,分别是40 cm(D1)、70 cm(D2)和100 cm(D3);氮肥设置3个水平,分别是每次施氮0 kg/hm2(N1)、92 kg/hm2(N2)和138 kg/hm2(N3)。通过测定各处理饲用苎麻鲜物质产量、干物质产量、营养物质含量及败蔸率,对不同氮肥用量和刈割高度处理的苎麻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和刈割高度对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鲜物质产量、干物质产量、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和磷含量影响显著,其中刈割高度是苎麻鲜物质产量、干物质产量和粗纤维有关参数的主要决定因子,湘苎3号粗蛋白含量主要由刈割高度决定,而多倍体1号粗蛋白含量主要由氮肥用量决定。其交互作用对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影响显著。在相同刈割高度下,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鲜物质产量、干物质产量、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以N2处理最高,粗纤维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氮肥用量下,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粗蛋白、钙和磷含量随刈割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生物产量和粗纤维含量随刈割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与此同时,多次刈割会引起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不同程度的败蔸。在本试验条件下,湘苎3号和多倍体1号最适合的刈割高度是70~100 cm,氮肥用量是92 kg/hm2。  相似文献   
48.
为了明确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及临床疗效,试验选用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当归及瓜蒌等中药,按照一定比例组方,采用中药灌注液的常用提取方法水提醇沉法提取有效成分。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比稀释法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该中药复方灌注剂对上述致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每天对患病奶牛乳区灌注该中药复方灌注液40mL,连续14d,发现其对隐性乳房炎有效率和治愈率达95.00%,对临床型乳房炎有效率达90.00%、治愈率达80.00%,用药后乳体细胞数低于20万个/m L,显著低于用药前乳体细胞数(P<0.05),平均日产奶量提高约1kg,表明该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9.
以岩石裸露率在80%以上的贵州喀斯特高原区自然生长的圆叶乌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种群中的物种组成动态。结果表明:生态环境严酷、资源贫乏的喀斯特高原区,圆叶乌桕生长较好。但是种群内部的圆叶乌桕幼树较少,从森林演替的规律,圆叶乌桕最终被其它物种所代替。从喀斯特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考虑,圆叶乌桕是较为理想的先锋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50.
依据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1986年公布的标准小麦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方法,结合国内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适合我国试剂和仪器的小麦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的改良方法。该方法克服了标准方法中的胶韧性差、剥胶困难、分辨率不高、谱带识别繁琐、实验效率较低的限制,适合我国小麦品种纯度的快速鉴定、血缘关系分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