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5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6篇
  14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11.
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反应敏感,是探讨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的有效指标之一。通过野外调查与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藏中矿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C(MBC)、N(MBN)和P(MBP)、土壤基础呼吸、代谢商(qCO2)及可矿化N的影响。研究表明,矿区土壤重金属Cu、Zn、Pb、Cd全量和有效含量均高于对照土壤;随着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C、N和P、可矿化N均逐渐降低,土壤基础呼吸和qCO2则逐渐升高;土壤重金属与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MBC、MBN、土壤基础呼吸、qCO2及可矿化N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脱氢酶活性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为敏感,表明脱氢酶活性可作为藏中矿区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2.
坡地果园间种不同绿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改良坡地果园土壤,开辟果园有机肥源,进行了果园间种白花草、三叶草、芒草并压青的定位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间种这3种草可明显提高果园土壤的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无覆盖处理相比,果园间种绿肥pH值提高0.5~0.7个单位,有机质含量提高1.1~3.3 g/kg,土壤碱解氮、速效磷(P2O5)和速效钾(K2O)分别提高2.5~7.1、0.8~2.1、518~12.2 mg/kg.同时还可改善坡地果园生态小气候、稳定地温,不同绿肥覆盖显著降低地表温度3.9~7.6℃,进而调节了果树生长环境,有利于果树生长.果园间种绿肥与无覆盖处理相比,桃单果重平均增加7.7%,单株产量平均增加12.5%,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3.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土真菌数量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传统的纯培养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土真菌数最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真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是蔬菜连作模式>休闲轮作模式>"123种植模式";真菌数量在土层深度上基本都表现为0.15 cm>15-30 cm.不同种植模式下DGGE图谱条带的数星及亮度有较大区别,且有几条特征性条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0-15 cm、15~30 cm土层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菜稻菜模式"(RVCs)>"休闲轮作模式"(FRCs)>"蔬菜连作模式"(VCCs).  相似文献   
114.
【目的】酸性硫酸盐土(ASS)酸含量极高,Fe、 Al、 Mn、 As等有毒金属移动性强。许多开发利用方式不仅影响其成土母质黄铁矿的氧化程度并可能带来生态风险,稻作利用被认为是生态风险较低的方式。本研究开展水田和荒地两种利用条件下ASS中酸含量调查研究,探讨稻作利用方式对ASS酸含量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8月,在广东省台山市发育于珠江三角洲滨海ASS的水稻田和严重酸化的长期撂荒地采集土壤样品,从土表向下0—300 cm范围内采用宽45 mm的土钻每20 cm采集1个样品,每个剖面共采集15个样品。比较两种利用方式下ASS各土层土壤pH值、 水溶性酸、 交换性酸、 吸持性酸含量,探讨稻作利用方式对ASS酸分布及运移的影响。【结果】珠江三角洲平原ASS的酸含量极高,在0—80 cm深度范围内,总存在酸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提高,土层深度每下降20 cm,总存在酸含量就平均提高61.62%; 80 cm以下土层总存在酸含量随着土层深度下降逐渐降低,其中80—180 cm深度范围内的降幅较大,土层深度每下降20 cm,总存在酸含量就平均降低61.62%; 当土层深度下降至220 cm时,pH值上升到6.0,酸含量非常低。稻作利用方式显著影响ASS的酸含量及其在土壤剖面的迁移情况。与荒地比较,稻田0—80 cm土层的总存在酸含量显著降低,其中水溶性酸、 交换性酸和吸持性酸含量平均降幅分别为77.01%、 36.75%、 27.74%,水溶性酸和交换性酸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吸持性酸仅在0—20 cm 和60—80 cm土层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100—120 cm深度范围内稻田的总存在酸含量显著高于荒地,其中水溶性酸、 交换性酸和吸持性酸含量的增幅分别为128.19%、 54.87%、 154.96%,120—240 cm土层中,稻田的交换性酸和吸持性酸含量稍高于荒地,但差异不显著; 240—300 cm土层中,稻田的酸含量与荒地基本相同。总体上,稻作方式改变了ASS中酸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其中0—80 cm土层中酸含量显著降低,而100—120 cm土层的酸含量显著提高,并以吸持性酸为主要形式固定累积下来。稻田在0—80 cm深度范围内的水溶性硫含量显著低于荒地; 而稻田100—120 cm土层的水溶性硫含量则显著高于荒地,其他土层的差异不显著。水溶性硫与水溶性酸、 交换性酸和吸持性酸均显著正相关,表明稻作利用方式可能通过影响硫酸盐矿物的转化过程而改变ASS的酸分布及迁移。【结论】稻作利用方式显著降低上层土壤酸含量,并加强了酸淋洗下移作用,使100—120 cm土层中的酸含量大幅提高,并以黄钾铁矾等羟基硫酸盐次生矿物暂时吸持固定下来。因此,稻作利用方式有效降低ASS酸含量水平,降低ASS对实地作物的危害作用,但因其强淋溶作用可能加大了对地下水体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5.
一、母畜不孕 1.益母草500~800克,艾叶250~400克,当归50~100克,煎水服,每天1剂,连服3~5剂。 2.益母草100克,白术60克,杜仲40克,红花30克,当归90克,党参120克,鸡血藤、山药、熟地、阳起石各80克,煎水,加红糖250克灌服。 3.在每日补喂青绿饲料10公斤的同时,将当归500克,益母草、淫羊藿各1000克,用细纱布包裹煎半小时,加黑豆5~7.5公斤,煮30分钟,去掉药渣,捞出黑豆晾干,每日喂500克。 4.益母草、当归各60克,木香、三棱、莪术、桃仁各45克,碘化钾6~8克,淫羊藿60克,青皮45  相似文献   
116.
美国大量用冰冻浓缩甜橙汁代替了鲜橙汁,包装成小罐,贮存于超级市场的冰冻库中取出来销售。冰冻浓缩橙汁用三罐冷水和四倍体积的普通橙汁配制而成。这种产品自1945年问世以来,已给柑桔加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它很快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现在生产量已远  相似文献   
117.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在北方生长,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对小麦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根据气候条件、自然条件的不同,防治的技术也存在差异。本文首先分析了小麦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然后分析了小麦的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方法,最后讨论了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为广大的农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8.
华南稻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CH4和N2O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华南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内,CH4排放呈单峰曲线,不同水稻季CH4排放峰出现的时间和峰值不同,晚稻CH4排放峰出现的时间早于早稻,且峰值明显高于早稻。由三季水稻观测数据可知: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分别为-0.29~14.83、-6.09~31.54、-0.11~22.87 mg·m-2·h-1,而不同生长季N2O排放数据表明稻田N2O排放通量非常小且N2O排放规律不明显;稳定性氮肥结合甲烷抑制剂(SN)处理CH4季节排放总量最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相比,SN处理均能明显降低CH4季节排放量,降幅分别达34.1%、28.4%和7.7%。分析单位产量CH4和N2O增温潜势可知,两季水稻SN处理较FP处理全球增温潜势分别降低了31.0%和17.8%。综上认为,华南稻-稻连作种植体系下,CH4气体是稻田全球增温潜势增加的主要温室气体,SN施肥模式可作为该区域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9.
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李畅  姚芳 《农家致富》2007,(4):28-28
多效唑代号为PP333,是一种内吸、用途广泛的植物生长延缓剂、调节剂,对哺乳动物、鸟、鱼和无脊椎动物低毒,能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根茎吸收对整个植株起作用.叶面吸收只对局部起作用。在多种果树上施用,能抑制根系和营养体的生长;使叶绿素含量增加;抑制顶芽生长.促进侧芽萌发和花芽的形成.增加花蕾数,提高坐果率,改善果实品质.提高抗寒力等功能。此外,多效唑也有一定杀菌作用和抑制多种杂草效能。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究抑制剂对大叶黄杨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其叶片形态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灌木绿篱的化学修剪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北京林业大学林场苗圃采用3种生长抑制剂(多效唑(PP_(333))、三碘苯甲酸(TIBA)以及脱落酸(ABA))对密植成绿篱状的1年生大叶黄杨扦插苗进行叶面喷施,对其生长、叶片形态及光合作用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3种抑制剂均有矮化植株、抑制新梢生长的作用,矮化效果最佳、抑制作用最强的为PP_(333),且高浓度PP_(333)对于高生长的抑制作用持效性较长。叶宽、叶厚以及叶面积在短期PP_(333)处理下高于对照。PP_(333)能提高大叶黄杨净光合速率,主要通过增加叶厚、气孔导度、叶肉导度及叶绿素含量来实现,并且PP_(333)使蒸腾速率提高的同时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TIBA有显著减小叶长、叶宽的作用,但能使叶厚增加,且随浓度的增加作用效果增强,主要通过减小叶面积,降低叶肉导度、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及叶绿素含量来降低净光合速率。ABA能增加叶面积(10 mg·L~(-1)处理除外)、叶长以及减小叶片厚度,通过抑制气孔导度、叶肉导度、叶绿素含量降低净光合速率。TI-BA及ABA均通过降低蒸腾速率,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结论]3种抑制剂均有矮化植株、抑制新梢生长的作用,并且影响叶片发育,进而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且800 mg·L~(-1)的多效唑对大叶黄杨具有较好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