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5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6篇
  4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7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为明确新型除草剂喹草酮应用于小麦田的除草效果及对小麦的安全性,在温室内采用共毒系数法对喹草酮与辛酰溴苯腈联合作用进行测定,并验证喹草酮与辛酰溴苯腈两者混用以及与双氟磺草胺三者混用时对小麦田杂草的防效,以及对小麦的安全性。温室试验结果表明,喹草酮对阿拉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防效优,试验剂量下全部死亡,对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和麦家公 Lithospermum arvense的GR50分别为12.67 g (a.i.)/hm2和152.99 g (a.i.)/hm2;辛酰溴苯腈对播娘蒿和麦家公防效优,其GR50分别为26.22 g (a.i.)/hm2和13.36 g (a.i.)/hm2,对阿拉伯婆婆纳防效略差,GR50为85.12 g (a.i.)/hm2。喹草酮与辛酰溴苯腈按有效成分用量1:1~1:2.5配比时,阿拉伯婆婆纳全部死亡,对播娘蒿的共毒系数在140.34~202.77之间,呈明显增效作用,对麦家公的共毒系数达700.00以上,也呈明显增效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喹草酮对阿拉伯婆婆纳防效高,而对猪殃殃Galium aparine和播娘蒿略差;辛酰溴苯腈作用速度快,但后期部分杂草返青,喹草酮与辛酰溴苯腈复配后优势互补,对小麦田阔叶杂草阿拉伯婆婆纳、猪殃殃和播娘蒿防效均优,鲜重防效在88.54%~ 93.83%之间,且杂草死亡速度快,在2种药剂基础上加入双氟磺草胺后,鲜重防效在96.12%以上。喹草酮单剂或与辛酰溴苯腈、双氟磺草胺的混配处理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72.
[目的]明确不同基因型花生品种根系形态发育特征和根系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采用土柱栽培法,研究不同基因型花生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根系形态发育特征及其差异.[结果]两品种单株总根长、根系总生物量、根系总体积、根系总表面积均随生育进程呈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型变化趋势,根系总生物量在播种后46d达最大值,而单株总根长、根系总体积、根系总表面积峰值则滞后到播种后68 d.两品种0~20cm、20~40cm土层中根系生物量均表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40~100 cm土层则随生育进程呈渐增趋势.唐科8在各生育时期单株总根长、根系总生物量、根系总体积、根系总表面积均大于花育23,在播种后68d达峰值时,唐科8的根系总体积、单株总根长是花育23的1.66、1.65倍,40~10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增加速率大于花育23.[结论]唐科8品种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吸收水分、养分及抗逆能力;唐科8比花育23有更好的根系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 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主基因Pi-GD-1(t)、Pi-GD-2(t)和主效QTL GLP8-6(t) (分别简称G1、G2和G8)及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导入到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 通过复交进行基因聚合, 获得5个带有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双基因或多基因聚合系明恢86-G1-G2-Xa23、蜀恢527-G2-Xa23、明浙-G2-G8-Xa23-1、明浙-G2-G8-Xa23-2和明浙-G1-G2-G8-Xa23。以上5个抗病基因聚合改良系对稻瘟病的抗谱与抗源品种相仿或更宽, 改良系和与不育系II-32A配制的测交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谱与供体亲本IRBB23一致, 测交种在不接种白叶枯病菌条件下的产量和结实率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相仿, 但在接种条件下带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及测交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明显优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研究表明, 抗稻瘟病基因和抗白叶枯基因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 对恢复系稻瘟病以及白叶枯病改良的效果明显。对分子标记复交改良恢复系的抗病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4.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美  闫洪奎  陈凯  王建辉 《杂粮作物》2009,29(3):227-22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土壤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善,施用农家肥比秸秆还田效果明显,半量比全量效果明显,除了有效磷含量是半量农家肥比全量农家肥含量提高更多。秸秆还田处理玉米有所减产,施用农家肥后产量明显提高,半量秸秆还田+半量农家肥增产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5.
冬闲稻田马铃薯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冬闲田马铃薯轻简化栽培技术,实现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冬闲稻田马铃薯生长、产量与效益的影响,为大力发展冬作马铃薯提供参考依据。在冬闲稻田进行轻简栽培Ⅰ、轻简栽培Ⅱ、地膜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栽培和裸地栽培等马铃薯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土壤温度的差异是导致出苗早晚的主要原因,轻简栽培Ⅱ的平均土壤分别比地膜覆盖栽培、轻简栽培Ⅰ、稻草覆盖栽培和裸地栽培高0.82℃、1.35℃、1.72℃、2.16℃,出苗期分别提早2天、4天、15天和20天;地膜覆盖栽培的商品薯产量最高,地膜覆盖栽培、轻简栽培Ⅱ、稻草覆盖栽培、轻简栽培Ⅰ和裸地栽培的产量分别为21743.7、21345.6、15613.5、14783.9、12378.7 kg/hm2;轻简栽培Ⅱ的经济效益最高,轻简栽培Ⅱ、地膜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栽培、轻简栽培Ⅰ和裸地栽培的经济效益依次为11133.0、6609.9、5584.2、2571.6、-3424.1元/hm2。  相似文献   
76.
为确定采集到的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飞蝗的分类地位及其与其他地区飞蝗间的亲缘关系,扩增了中国4个地区飞蝗5个mtDNA蛋白基因共长2 974 bp的片段,基于这5个基因序列和片段全长分别分析了西藏阿里地区与新疆、河北、海南和非洲5个地区飞蝗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西藏新疆阿里地区飞蝗与新疆、河北地区飞蝗间的亲缘关系明显近于其与海南和非洲地区飞蝗间的关系,文末对西藏阿里地区亚洲飞蝗分布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7.
合理密植是韭菜高产的关键。本文采用直播、育苗移栽2种种植方式,不同的种植方式采用不同的播量,以探索久星19号F_1韭菜新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若采用直播方式,以播幅10 cm、播量60 kg/hm~2的处理产量、经济性状较好;若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则以基本苗600万株/hm~2的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78.
为明确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新型除草剂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应用于大豆Glycine max-玉米Zea mays带状复合种植田的可行性,在温室内采用Gowing法测定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的联合作用类型,并通过盆栽法测定两者复配制剂80%砜吡·嗪草酮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granule,WDG)的杂草防除谱以及对大豆和玉米的安全性。结果显示,砜吡草唑与嗪草酮复配防除禾本科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稗Echinochloa oryzicola的联合作用类型属于增效作用;对阔叶杂草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和龙葵Solanum nigrum的联合作用类型属于加成作用。80%砜吡·嗪草酮WDG对6种禾本科杂草马唐、稗、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狗尾草Setaira viridis、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大狗尾草Setaira faberii和4种阔叶杂草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青葙Celosia argentea、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的防除效果均很好,其GR50在6.1~21.6 g (a.i.)/hm2之间,GR90在16.3~50.5 g (a.i.)/hm2之间,对苘麻和龙葵的防除效果略差,其GR50分别为53.3 g (a.i.)/hm2和25.4 g (a.i.)/hm2,GR90分别为282.1 g (a.i.)/hm2和96.7 g (a.i.)/hm2,低于其田间推荐剂量300~360 g (a.i.)/hm2,且该药剂对玉米和大豆的安全性都很高,在玉米与马唐、稗、牛筋草、马齿苋、青葙及铁苋菜这6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均大于13.6,在大豆与这6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均远大于28.5。表明砜吡草唑完全可与嗪草酮复配应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杂草防除。  相似文献   
79.
胡瓜钝绥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胡瓜钝绥螨分类地位、分布、生物学特性、大规模饲养和应用的相关研究,为今后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献计献策共创饲料工业新局面──本刊在京召开“饲料工业发展前景座谈会”(续上期)饲料工业从70年代起步,发展很快。1978年我国人均占有肉8.9公斤、蛋2.1公斤、奶1公斤、水产4.3公斤,到1993年上升为肉32.3公斤、蛋10公斤、奶4.8公斤、水产15.5公斤,这不能不说是有饲料工业发展的功劳。饲料工业的发展,一定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人多地少,农民又占80%以上,因而畜牧养殖业集约化水平低。现在中国年产肉3800多万吨,饲料才年产4000多万吨。外国人不理解这些数字,饲料转化率接近1:1.3。实际上那4000多万吨是指工业化生产的,而中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