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5篇
  10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2 毫秒
31.
为掌握湖北省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分布和产毒特征,从罗田、红安、钟祥、襄阳四个典型花生种植区采集土壤样品40份,并进行黄曲霉菌分离、鉴定和产毒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不同花生种植区共分离鉴定到黄曲霉菌51株,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为127.5cfu/g。不同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钟祥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最高,罗田最低;鉴定获得黄曲霉菌株中产毒菌株占96%,产毒量范围0~227.81μg/L,不产毒菌株占4%;产毒菌株分为只产AFB_1、产AFB_1+AFB_2、产AFB_1+AFB_2+AFG_1和产AFB_1+AFB_2+AFG_1+AFG_2毒素4种类型,其中以产AFB_1+AFB_2的菌株占比最高,为65%;不同种植区黄曲霉菌株产毒力研究发现,钟祥每克土壤中黄曲霉菌产AFB_1的量最高,达11 679.70μg/L。本研究可为湖北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目的]筛选防治花生蛴螬的10%噻虫嗪微囊悬浮剂拌种的最佳剂量,为该制剂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100 kg种子采用10%噻虫嗪微囊悬浮剂1 200、1 800、2 400 g,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对照药剂)1 800 g拌种及空白对照5个处理条件下的防虫和保果效果,研究10%噻虫嗪微囊悬浮剂拌种对花生田蛴螬的安全性、防治效果及最适使用剂量。[结果]10%噻虫嗪微囊悬浮剂拌种防治花生田蛴螬的效果较好,且在设计剂量范围内,随着10%噻虫嗪微囊悬浮剂剂量的增加,防虫和保果效果均有所提高,其中,100 kg花生种子使用10%噻虫嗪微囊悬浮剂2 400 g拌种,防虫和保果效果均最佳。[结论]综合考虑,100 kg花生种子使用10%噻虫嗪微囊悬浮剂2 400 g拌种,可有效防治花生田蛴螬。  相似文献   
33.
为了准确判断杨梅的成熟度,本研究以白梅类水晶种和红梅类东魁为试材,分别测定连续18个采样时期的果实色差参数明度L*、红绿值a*、蓝绿值b*等,并计算色泽比a*/b*,探究了杨梅的色差变化规律及其与果实成熟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杨梅果实发育过程中,东魁的L*先缓慢增大再迅速减小,a*在转白期后迅速增大,直至稳定;水晶种L*缓慢增大直至稳定,a*基本不变。东魁和水晶种b*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经历了先变小,后迅速增大,再逐渐减小直至稳定的过程。在东魁发育的幼果期至转白期,水晶种的a*/b*与东魁的变化一致,均为由负值转变为接近于0的正值的过程;东魁在果实发育的转红期至成熟期a*/b*迅速增大直至稳定,水晶种a*/b*则呈缓慢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杨梅果实采收期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本试验旨在探讨大豆浓缩蛋白质(SPC)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全鱼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6组等氮等脂饲料,SPC替代鱼粉水平分别为0、10%、20%、30%、40%和60%。选用初始体重为(2.17±0.02)g的黄颡鱼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养殖桶)放养30尾黄颡鱼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投喂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SPC替代鱼粉水平的升高,黄颡鱼成活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脏体比、肠脂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当饲料中SPC替代鱼粉水平不超过20%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变化(P0.05),而当替代水平提高到30%以上时,这2个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2)SPC替代鱼粉水平对黄颡鱼全鱼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灰分,肌肉干物质、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然而,当SPC替代鱼粉水平从10%升高至20%和30%时,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当SPC替代鱼粉水平从10%升高至20%以上时,肌肉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3)SPC替代鱼粉水平对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含量及谷丙转氨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在SPC替代鱼粉水平为30%时达到最大值;随SPC替代鱼粉水平的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总胆固醇含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4)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在SPC替代30%组达到最大值,肝脏丙二醛含量达到最小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5)各组间胃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SPC替代鱼粉水平对胃淀粉酶、前肠淀粉酶及肝脏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当SPC替代鱼粉水平为10%时,胃淀粉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前肠淀粉酶活性为最小值,肝脏淀粉酶活性在SPC替代鱼粉水平为40%时为到最小值。本试验结果表明,SPC替代20%鱼粉(饲料中SPC的添加量为10.72%)对黄颡鱼生长性能以及消化酶、抗氧化酶活性等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5.
本试验旨在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消化酶活性、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6.83±0.01) g虎斑乌贼幼体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采取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组)、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组)、周期性饥饿3 d再投喂4 d(S3F4组)和持续投喂(对照组) 4种投喂模式,进行为期14 d的投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饥饿时间对增重率、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上述3个指标S3F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1F6组、S2F5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肌肉水分、粗脂肪以及粗蛋白质的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S2F5组达到最大值;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脏淀粉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在S1F6组有最小值,肝脏脂肪酶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在S2F5组有最小值。5)在虎斑乌贼幼体的肌肉组织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10种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TEAA/TAA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6)肝脏和肌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C20∶5n-3(EPA)、C22∶5n-3(DPA)、C22∶6n-3(DHA)以及肝脏DPA、DHA含量在各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S3F4组肝脏EPA、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S1F6组与S2F5组的虎斑乌贼幼体均出现了补偿生长,且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从节约成本、减少污染以及补充生长等方面综合来看,建议在虎斑乌贼幼体的养殖过程中采用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5 d的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36.
从化工废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和筛选到一株腈水合酶产生菌HUST-1。经初步鉴定,菌株HUST-1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对菌株(Rhodococcus sp.)HUST-1所产腈水合酶的反应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优酶反应条件:丙烯腈加入量为5%,反应温度为28℃,pH值为7.0,反应时间为15min。在最优酶反应条件下,菌株(Rhodococcus sp.)HUST-1的最高比酶活可达119U·mg-1,比优化前提高24.5%。  相似文献   
37.
为了探讨不同蛋白水平饲粮对藏香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将36头体况良好、体重在(50±0.25)kg的藏香猪均分成3组,分别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公母各半),其中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藏香猪分别饲喂蛋白质含量为11.5%、13.5%和14.5%的基础日粮;试验期为60 d,统计和分析各组藏香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同时,对藏香猪肉品质考量指标中的肉色、剪切力、pH、滴水损失、大理石花纹、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试验Ⅰ~Ⅲ组藏香猪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藏香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显著低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P<0.05);试验Ⅰ组藏香猪肉的剪切力显著低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P<0.05);试验Ⅰ~Ⅲ组间藏香猪的肉色、p H、滴水损失、大理石花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藏香猪养殖过程中饲喂11.5%低蛋白水平饲粮能够显著降低藏香猪的料重比,可提高猪肉嫩度,这为降低藏香猪养殖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8.
通过对不同杨梅种质耐低温生理指标的测定,筛选耐低温杨梅种质,为栽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紫晶、早鲜、早色、迟色、荸荠种、水晶种、深红种、瑞光、早佳、木叶梅、东魁和早大梅共12个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采集1年生枝条,0 ℃低温处理24 h,测定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相对电导率等生理指标。比较低温胁迫下12个杨梅种质1年生枝条各生理指标的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品种的耐低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杨梅耐低温能力影响最大的指标为可溶性糖含量,计算得出的综合得分模型为F=0.324F1+0.214F2+0.178F3+0.140F4,12个种质的耐低温能力强弱为荸荠种>早鲜>紫晶>木叶梅>水晶种>早大梅>早佳>早色>深红种>瑞光>东魁>迟色。耐低温能力最强的为荸荠种,可种植范围最广;早鲜、紫晶和木叶梅也具备较强的耐低温能力,可在浙北等地域推广种植;深红种的耐低温机制较为特殊,仍需深入研究;迟色和东魁为最不耐低温的品种,应在低温时采取防寒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9.
为探究棚膜颜色对杨梅果实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7种单色棚膜(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紫色、粉色、白色)、3种双色棚膜(黄+红、红+蓝、黄+绿)以及露地栽培等11种处理,测定棚内与露地杨梅的果实品质相关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棚膜颜色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膜、绿膜、紫膜及红+蓝双色棚膜处理可显著提高果实的单果质量;红+蓝双色棚膜可显著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紫膜和粉膜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均有所增加,同时可滴定酸含量降低,糖酸比提高。经主成分分析比较,果实品质特征较优的前3位排列顺序为黄色、红+蓝、紫色。这3种处理的果实与对照相比果形较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综合品质较对照提升。  相似文献   
40.
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软组织肉瘤,起源于毛细血管壁的周细胞。在本报道中,描述了一只11岁中华田园犬的左腿腕关节肿块。为确定肿块性质,采用影像学、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加以诊断。X光检查显示肿瘤始于软组织,肿物界限清晰;细胞学检查显示细胞呈梭形,核仁明显,细胞核大小不一;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存在围绕血管的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波形蛋白和α-SMA阳性表达,desmin和S-100阴性表达,肿瘤组织中PCNA阳性肿瘤细胞的数量大于25%,Masson trichrome染色显示肿瘤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含量少。结合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血管周细胞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