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9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16篇
  15篇
综合类   225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81.
本文采用灯光诱捕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9-2013年贵州道真县褐飞虱种群发生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灯下褐飞虱始见日和高峰频次波动较大,2011年单日最大诱虫量达11243头,分别是2009年、2010年和2013年的32倍、21倍和10倍; 2012年单日最大诱虫量仅为90头。2010、2011年早栽稻田褐飞虱发生量与晚栽田的基本持平,而发生高峰日迟于早栽田; 早栽田长翅、短翅成虫发生量均低于晚栽田,2010年褐飞虱发生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发生量小于500头/百丛,2011年褐飞虱发生高峰日集中在7月中旬和8月下旬,发生量小于1000头/百丛。结果表明褐飞虱在道真县可发生不完全6代; 2010、2011年道真县褐飞虱为轻发生(Ⅰ级)或偏轻发生(Ⅱ级)。  相似文献   
82.
放线菌NB8菌株对致病疫霉抑制作用的实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获得高效拮抗致病疫霉的放线菌菌株,对从土壤中分离出的放线菌NB8菌株的活体及发酵液抑菌活性进行了探讨,并对该菌株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的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NB8菌株活体和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率分别为97.33%和92.00%;该菌株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对光和热都很稳定,在pH6-8保持较高活性,在室温下可储藏2个月,可连续传代10代而抑菌活性基本保持稳定,表明利用NB8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3.
致病疫霉拮抗放线菌NB8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放线菌NB8(Streptomyces albus)菌株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 festans)的抑制效率,本试验采用滤纸片法以单因子试验对拮抗放线菌NB8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将NB8菌株经高氏一号液体培养5 d的种子液,以125 mL/250 mL的装液量...  相似文献   
84.
前期试验中发现芽孢杆菌(Bacillus spp.)WL1和WL2等6株细菌的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其中WL1、WL2和M15菌株无菌体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也较强。为深入了解其抑制作用,以筛选出对马铃薯晚疫病更具生防潜力的菌株,本试验比较了这6株菌株的菌液和其中3株菌株的发酵液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以及菌液在马铃薯离体叶片上病害的预防效果。结果显示,对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作用以WL2菌株最强,在最低菌液浓度(1×10~4 cfu/m L)下,病菌萌发率及释放率均在36%以下,显著低于对照(47%以上);菌液处理不同时间后,对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综合抑制作用仍以WL2菌株最强,处理18 h后其抑制强度保持不变,其次是M15菌株,对孢子释放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也不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发酵液抑制不同时间后,也以WL2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所需时间仅为1.0~1.5 h,而WL1和M15则需处理2.0 h或2.5 h以上。预防效果也显示,经WL2菌液处理后的马铃薯离体叶片病情指数最低(14.4),相对保护率达到81.2%。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复合发酵液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的抑制机理。[方法]研究了白菜黑斑病菌和梨黑斑病菌的复合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机理。[结果]白菜黑斑病菌和梨黑斑病菌复合发酵液使致病疫霉菌丝形态发生畸变;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5.93%和78.25%;经复合发酵液处理的致病疫霉病菌菌丝体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有一定的下降,但与单一发酵液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高效、低成本复合型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菊粉酶酶源诱变菌株产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A24诱变菌株产菊粉酶的活力,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对该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在以3%菊芋汁为碳源、2%牛肉膏和0.5%(NH4)2HPO4为复合氮源的培养基中,初始pH值6.0,30℃培养72 h的条件下,所得的发酵液中酶活力最高,达到35.21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18%,表明该菌株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7.
为获得经济有效且简便易行的黑麦培养基的替代培养基,通过考查菌落直径、疏密程度及产孢量就以黑麦、小麦和面粉等为主要材料配制的培养基对致病疫霉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小麦酵母培养基和面粉酵母培养基上致病疫霉菌落直径大(81mm)、菌层厚、产孢量大(4.4×105/mL),与黑麦与其它成分组成的复合培养基相比,达到显著性差异。小麦、面粉来源广、培养基制备简便,表明这2种培养基最有潜力作为黑麦培养基的替代培养基来使用。  相似文献   
88.
罗布泊是我国干旱地区著名的湖泊,地处古代沟通东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的要冲,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盛名,是一个充满自然和文化之谜的神秘地区。通过对罗布泊地区高程测量数据的分析,确定其湖心的具体位置。罗布泊"大耳朵"纹理目前被认为是罗布泊湖水退缩留下的印迹,从沉积学角度考虑,罗布泊的湖心应处在耳心处。2006年DGPS实测结果表明罗布泊最低点处于"大耳朵"的耳心处(90.500°E、40.131°N)。研究罗布泊的"湖心"位置确定对科考、科研、旅游和文化等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9.
为提高并稳定放线菌NB-8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效率,利用物理与化学诱变结合的方法处理该菌株,得到了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50%以上的变异菌株9株,其中LU-160菌株的抑菌率为73.13%,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5.66%。该菌株连续传代35代后,其发酵液的抑菌率仍然保持在63%~70%;此外,该菌株发酵液对致病疫霉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为94%,对休止孢萌发的抑制率为40%。表明LU-160菌株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0.
致病疫霉拮抗菌梨黑斑病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提高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kikuchiana)102菌株发酵产物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Z182菌株生长的抑制效率,本研究利用涂布法和滤纸片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在静置培养条件下,对梨黑斑病菌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在28℃、自然pH、80 mL/250 mL装液量、6%接种量、黑暗培养8 d,所得发酵液对致病疫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可达85.7%。该菌株的抑制率优化后比优化前高出约15%,表明利用该菌株在抑制致病疫霉生长方面有进一步研究和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