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5篇
  8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51.
为加快堆肥过程中秸秆纤维素的降解速率,本研究从玉米秸秆堆肥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并通过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滤纸条崩解能力及兼容性,筛选出优良菌株,进而构建复合菌系,并对降解性能进行评价。结果共获得29株纤维素分解菌,对其中的高效菌株进行配伍,构建了6组复合菌系。除复合菌系F外,其他复合菌系的滤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单一菌株(P<0.05),尤以复合菌系B(xw1、xw3、xw8)、D(xw16、xw21、xw31)的酶活力最高,分别为22.8、20.4 U·mL-1,比其中的最强单菌株xw3、xw21高出58.3%、68.6%,且所产酶具有耐高温(40~55℃)性。复合菌系B、D培养5 d可将滤纸条崩解为糊状,10 d内对秸秆的降解率达24.5%、21.9%,较单菌株xw8、xw31增加9.4和4.7个百分点。经16S rDNA分子鉴定,复合菌系B由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组成,复合菌系D由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 ...  相似文献   
52.
李静  李明源  张甜  周茜  王继莲 《核农学报》2023,(7):1470-1479
为丰富耐盐碱的解磷菌资源,探究其对盐碱环境中非盐生植物的促生效果,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荒漠盐碱地3种典型盐生植物中分离解磷菌,并基于16S rRNA基因的限制性酶切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系统发育分析进行菌种鉴定,挑取解磷能力突出的优良菌株接种至拟南芥和小麦验证其促生效果。结果表明,共分离到141株解磷菌,解有机磷菌株的解磷率介于1.5%~7.6%之间,解无机磷菌株的解磷率介于1.1%~4.7%之间,其中解无机磷量与发酵液pH值呈显著负相关。所有菌株隶属于8个菌属,以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占绝对优势。接种解磷菌株显著增加了非盐碱胁迫下的拟南芥幼苗生物量,尤以解有机磷菌株MHSC29和解无机磷菌株MHCB24的作用最强。接种解磷菌对盐碱土中小麦的地上部分(株高、茎粗、地上干重、叶绿素含量)和地下部分(根干重)均有积极影响,以解有机磷菌株MHSC29、MHCC3和解无机磷菌株APCB2效果最突出。本研究所得菌株进一步充实了耐盐碱解磷菌种的资源库,具备开发为盐碱地微生物肥料的潜能。  相似文献   
53.
《机械原理》是机械、车辆类等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作为学生进入大学较早接触的专业性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实践性。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基本机械结构的认知和简单的设计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可见,《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在促进学校相关专业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仅以板书为媒介、以讲解知识点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4.
为了构建养殖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寻求逐步改变其粗放利用现状的途径,促进低效用地挖潜,提高养殖用地管理水平,实现巫山县养殖用地的健康可持续利用。采用资料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种猪场养殖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为78.66,已经达到了中度集约水平,但是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容积率偏低,生产设施用地率与理想值间尚有一定的差距,仍存在闲置土地,污水粪便处理率有待提高。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有助于提高养殖用地利用集约水平的政策建议:内部用地调整优化、加大土地投入、整理闲置土地和建立养殖用地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55.
为进一步挖掘解磷菌菌种资源,研制适合于盐碱地作物的促生菌剂,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盐碱地旱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根际土壤中筛选解磷菌株。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与16S rDNA测序进行菌株鉴定,并挑选解磷能力突出的优良菌株开展植物接种试验。本试验共筛选到47株解磷菌,其中32株可溶解无机磷,溶磷量为55.8~722.3 mg/L;37株可溶解有机磷,溶磷量为11.8~34.4 mg/L。47株解磷菌隶属于7个属,以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占绝对优势。解磷菌株有效促进了拟南芥植株的生长和根系发育,以芽孢杆菌Bacillus sp.PN-2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PM-1的促生作用最显著。解磷菌株对盐碱土中小麦地上部分(株高、茎粗、地上部分鲜质量和地上部分干质量)和地下部分(根鲜质量、根干质量)也表现出积极影响,以Enterobacter sp.PM-9和Enterobacter sp.PM-2促生作用最突出。本研究筛选的解磷菌株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对开发适用于盐碱地的微生物肥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以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局用材林为研究对象,在天然林内设置6块间伐强度不同的样地(强度依次为10%、15%、20%、25%、30%、35%),每块样地设置4种间伐带(6、10、14、18 m)。在各间伐带内采集土壤样本,测定土壤化学性质,分析不同间伐强度、不同间伐带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运用基于熵权法的灰色关联模型,综合评价小兴安岭用材林土壤肥力。结果表明:改造的样地中,最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的是间伐强度25%~30%、间伐带宽为10 m。与灰色关联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理想解法比较表明:基于熵权法的灰色关联模型用于土壤肥力评价,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7.
60Co-γ射线辐照德国鸢尾杂交种子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60Co-γ射线辐照对德国鸢尾杂交种子的影响,用0(对照)、20、40、60、8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德国鸢尾杂交种子,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其萌发率、成苗率的影响及其M1部分表型变异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20和40 Gy60Co-γ射线辐照后,种子萌发率分别为68.33%和87.91%,显著高于对照(41.25%);60和80 Gy 60Co-γ射线辐照后,种子萌发后的成苗率分别为70.72%和68.37%,显著低于对照(96.29%),且存在显著的致死效应;60和80 Gy辐照剂量可显著缩短M1的叶长和叶宽,其中60Gy还可显著降低M1旗瓣宽度,提高旗瓣长宽比.综上,20 ~40 Gy辐照剂量可以改善德国鸢尾种子萌发率,60~ 80 Gy可以作为德国鸢尾杂交种子的诱变剂量.本研究结果为利用60Co-γ射线改善德国鸢尾杂交种子萌发率和开展辐照诱变育种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8.
光合细菌协同产气肠杆菌联合发酵制氢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光联合生物制氢是提高底物利用率和产氢潜力的有益探索。该文以玉米秸秆酶解液为产氢底物,采用光合细菌(HAU-M1)与产气肠杆菌(AS1.489)混合培养工艺,进行了同步糖化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试验研究。以累积产氢量为主要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底物质量浓度、初始pH值、光照强度、发酵温度对HAU-M1与产气肠杆菌混合培养条件下联合产氢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产氢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工艺参数对HAU-M1与产气肠杆菌联合产氢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发酵温度初始pH值底物质量浓度光照强度。发酵温度和初始pH值是影响HAU-M1与产气肠杆菌联合产氢的显著因素。HAU-M1与产气肠杆菌混合培养联合产氢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35 g/L、初始pH值6.5、光照强度3 500 1x、发酵温度30℃,在此条件下,72 h的累积产氢量达到332.6 mL,单位产氢量为47.5 mL/g。该试验研究可为基于秸秆类生物质的暗-光细菌混合培养联合产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在大兴安岭蒙古栎低质林进行面积分别为5 m×5 m、10 m×10 m、15 m×15 m、20 m×20 m、25 m×25 m、30 m×30 m的林窗改造和带宽分别为6、10、14、18 m的带状改造,以2010—2016年连续7 a的土壤监测数据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土壤养分(包括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元素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模糊综合指数法对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经不同的改造方式后,土壤养分各项指标的时空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权重结果表现为有机质(0.162)有效磷(0.154)速效氮(0.152)速效钾(0.148)全氮(0.138)全磷(0.134)全钾(0.112),有机质和有效磷是土壤养分中重要的影响因子;带状改造中各样地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值在改造后4~5 a达到最小,林窗改造在改造后5~6 a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值达到最小,说明诱导改造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以2016年为例,各样地改造效果均优于对照样地,在带状改造中,10 m带宽的改造效果最好,评价值为1.693,林窗20 m×20 m的改造效果最好,评价值为1.692。经过7 a的诱导改造,林地土壤养分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要对土壤进行长期持续观测,为增加林地肥力和改良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为了探明大兴安岭地区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现状并对其做出准确合理的评价,以新林林业局落叶松天然次生林5块典型样地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不同林分类型和树种配置比例,利用威布尔分布函数(Weibull)和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对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的水平结构及空间结构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种群类型较单一,伴生树种比例少,直径分布形状呈现左偏或右偏多峰山形,各样地Weibull形状参数由大到小为:样地3(2.324)、样地1(2.264)、样地5(2.059)、样地4(1.969)、样地2(1.925);各样地树种混交度较小,空间隔离程度较弱,由大到小为样地4(0.358 1)、样地5(0.242 9)、样地2(0.237)、样地3(0.173 1)、样地1(0.081);林木大小比数分布较为均匀,林分中优势、亚优势和中庸状态分布的个体比例相差不大,由大到小为样地2(0.526)、样地3(0.495 2)、样地1(0.491 9)、样地4(0.486 5)、样地5(0.471 4);5块样地角尺度平均值为0.515,林木聚集程度较低,整体分布格局属于随机分布。因此,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树种组成过于简单,径阶分布较为集中,空间隔离程度偏低,为提高林区整体生态效益,应制定相应的补植改造、抚育间伐调整措施,使林分结构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