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7篇
  4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浑水入渗机制及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泥沙的沉积会改变土壤表面特性、影响土壤的入渗特性。但目前对此问题仅是通过实验研究,未形成具有物理机制的计算土壤入渗过程的模型,不利于根据现代土壤物理方法描述浑水入渗过程。该文通过对浑水入渗特性和浑水入渗规律的分析,对现有的Green-Ampt入渗模式进行改进,将泥沙沉积对入渗的影响归结为对湿润锋平均吸力的影响。这样有利于利用现有清水入渗模式来计算浑水入渗过程。并且利用室内模拟实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2.
入渗与蒸发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研究是目前土壤物理学、农田 灌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防治盐碱化、改良盐渍土的核心问题。为此,根据各国学者对土壤溶质、水盐运移的研究成果,评述了土壤水盐运移基本理论和入渗、蒸发条件下的土壤水盐动态规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3.
为了避免秋季施肥时多次翻耕土壤而损失水分,提高肥水利用率和生产率,对渭北旱塬结合夏闲地翻耕施肥效应(在7月中旬和8月中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施肥方式能提高小麦产量、增加土壤NO3^--N的积累和提高肥水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同时也能缓解秋播劳力紧张的矛盾,有利于适时适墒播种。  相似文献   
44.
一维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有关一维积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盐碱土水盐运动的基本特征,通过室内一维土壤水盐运移过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土壤盐分浓度分布规律,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试验结果表明,在陕西渭北旱原土壤中施入氮、磷、钾肥料,对小麦的产量皆有极显著效应,锌肥也有显著效应,钙肥和硼肥的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46.
黄土性土壤上作物秸秆还田的效应及其有效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和小麦秸秆在小麦上的增产效果以及对化肥肥效的影响,作物秸秆分解的最适C/N比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浇地秸秆的增产效果比旱地好,施用秸秆可以提高化肥肥效,增加小麦产量,减少化肥投入。  相似文献   
47.
旱地水肥交互效应与耦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盆栽控制条件下对水肥效应,交互作用与耦合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2种水肥效应耦合模型建模方法,并证明2种模型预报功能相一致,为在田间条件下建立水肥耦合模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8.
灌区土壤中氮素平衡与硝态氮淋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连续3料作物定位试验后,作物对氮的吸收利用率及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与累积。结果发现,仅施氮肥的氮利用率最低,仅有19.9%;NO3-N在0-40cm剖面中的累积最高。增施磷肥后,氮肥利用率提高到50%,同时减少了NO3-N在剖面中的累积。增施钾及有机肥对氮肥利用率影响不大。降雨或灌溉促进了NO3-N在剖面中的淋移深度。  相似文献   
49.
在西安北郊石灰性桃园土壤上施用不同剂量的Fe-EDDHA制剂中叶绿灵,结果表明,萌芽时株施30-45g叶绿灵对矫治桃叶失绿黄化有明显效果,可一直维持到当年落叶,同黄化植株相比,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391.7%-71.8%,果实品质明显提高,还改善了叶片营养元素的平衡比例。  相似文献   
50.
研究了陕北黄绵土,关中土与陕南水稻土土壤剖面中硝酸盐的分布与累积,分析了硝酸盐淋移与土壤剖面粘粒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黄绵土由于粘粒含量少,土壤疏松,氮肥施入土壤后硝化作用速度快,氮素多以硝态氮存在于土壤中,遇到过量的灌溉或降水,容易引起硝酸盐淋失。在米脂的川道地,施肥2个月后,硝酸盐峰值在50cm左右,4个多月后,峰值下移至100cm左右,6个月后,该峰值下降到130cm左右,一年内,硝酸盐的峰值已经消失,分布在130至350cm之间。因此,在黄绵土地区可以灌溉的川道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是硝酸盐淋失。关中土,粘粒含量相对较高,硝化作用速度快,但由于在80120cm有一粘化层,阻碍了水分与硝酸盐的向下淋移,使得大部分硝酸盐累积在0100cm土层,其累积量占到0400cm总累积量的64%~74%,而200400cm仅占到7%~13%。而且淋移到100cm以下的硝酸盐,也通过反硝化损失了。陕南水稻土,由于深层土壤水饱和,硝酸盐难以向下淋移,氮素主要累积在土壤表层。由于下层土壤长期处于厌气条件,即使淋移到下层的硝酸盐也通过反硝化作用而损失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