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921篇
  免费   20727篇
  国内免费   29438篇
林业   10532篇
农学   10101篇
基础科学   10326篇
  36832篇
综合类   42736篇
农作物   8025篇
水产渔业   7166篇
畜牧兽医   12354篇
园艺   4168篇
植物保护   7846篇
  2024年   852篇
  2023年   1541篇
  2022年   2565篇
  2021年   2644篇
  2020年   4083篇
  2019年   7229篇
  2018年   6665篇
  2017年   8099篇
  2016年   8454篇
  2015年   9024篇
  2014年   8152篇
  2013年   8773篇
  2012年   9365篇
  2011年   8657篇
  2010年   7366篇
  2009年   6514篇
  2008年   5488篇
  2007年   5348篇
  2006年   4557篇
  2005年   3870篇
  2004年   3271篇
  2003年   2871篇
  2002年   2635篇
  2001年   2242篇
  2000年   1897篇
  1999年   1763篇
  1998年   1549篇
  1997年   1482篇
  1996年   1292篇
  1995年   1341篇
  1994年   1306篇
  1993年   1049篇
  1992年   1033篇
  1991年   885篇
  1990年   708篇
  1989年   680篇
  1988年   581篇
  1987年   422篇
  1986年   410篇
  1985年   221篇
  1984年   204篇
  1983年   192篇
  1982年   193篇
  1981年   236篇
  1980年   193篇
  1979年   151篇
  1978年   130篇
  1975年   109篇
  1965年   137篇
  1964年   14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荷兰人将中国茶带到美洲殖民地,英国人将饮茶习惯普及。独立后的美国迫切展开与中国直接贸易,1784年“中国皇后号”的首航标志着中美贸易的开端。从首次贸易到鸦片战争时期,茶叶始终占据了中美贸易的核心商品地位,且在美国对华贸易商品中所占比例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美国对茶叶的消费需求、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华商对美商提供的有利的交易方式等因素促进了中美茶叶贸易的发展,茶叶贸易也给美国早期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盐渍化灌区节水改造后土壤盐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沈乌灌域节水改造后因地下水水位变化造成的土壤盐分重分布规律,采用区域土壤信息定点监测,并结合经典统计学、空间插值、缓冲区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节水改造前后沈乌灌域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时空分布规律及不同改造年限区域土壤盐分变化差异。结果表明:节水改造后,秋浇前土壤整体含盐量平均降幅7. 30%,秋浇水量减少,秋浇后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减弱9. 26%;空间上,土壤盐分高值区(大于6 g/kg)多位于地下水埋深较浅的东北和南部区域,低值区(小于2 g/kg)位于西南和东部沙区。节水改造后,秋浇前土壤盐分全局Moran’s I指数平均增幅为5%,空间相关性增强;秋浇水量减少,全局Moran’s I指数变化不显著,秋浇作用对土壤盐分空间自相关影响度减弱。由LISA集聚分析可知,改造后、秋浇前南部高-高显著区向不显著和高-低区转变,秋浇后南部集聚特征仍十分显著,存在盐渍化风险,改造后仍是盐渍化防治重点区域。针对中度耐盐作物,沈乌灌域耕层作物生长安全区和深层非盐渍土面积比例分别为49. 66%和71. 57%;改造后,秋浇前耕层作物生长安全区和深层非盐渍土分别增加4. 82、1. 85个百分点,秋浇后,耕层作物生长安全区面积增幅下降5. 02个百分点,深层变化不显著。不同距离缓冲区对平均土壤含盐量的解释能力较强,长期改造区和短期改造区受渠道影响半径分别为1. 5 km和0. 7 km,长期改造区缓冲区内平均土壤含盐量下降速率高于短期改造区,均一化程度较高。综上所述,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土壤盐渍化程度减轻,作物生长安全区面积增加,表聚作用弱化,秋浇水量减少,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减弱,土壤环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探究灌溉水中盐离子浓度及类型对土壤裂缝变化过程的影响,为南方灌溉用水安全提供数据理论支持,采用蒸馏水配置15,10,5和2.5 g/L等4个质量浓度梯度的NaCl,KCl,CaCl2和MgCl2等4种类型溶液,分别浸泡南方亚热带地区的典型红壤,并且采用恒温蒸发模拟干燥过程和喷湿法模拟增湿过程,结合数字图像技术提取土壤表层开裂闭合过程中裂缝主要几何参数,分析盐阳离子类型对红壤裂缝发育过程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干燥过程中,裂缝在土壤质量含水率由30%降至10%时增长最快;在质量含水率低于10%后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不变.红壤的裂缝面积密度与4种盐阳离子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裂缝长度密度与K+及Mg2+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a2+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种盐阳离子对红壤开裂面积促进程度深浅顺序为Na+,K+,Ca2+,Mg2+;4种不同离子浓度的处理中,NaCl质量浓度为10 g/L,而KCl,CaCl2和MgCl2质量浓度为15 g/L的溶液对红壤开裂促进效果最好,其裂缝面积相比于蒸馏水处理分别增大了155.0%,160.1%,109.4%和39.2%.红壤的开裂含水率低于闭合含水率,4种盐阳离子浸泡后会使红壤的开裂含水率和闭合含水率均升高.  相似文献   
994.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蚯蚓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09年在我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地区采用挖掘法对这些地区不同类型生境采集到的蚯蚓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采集到的蚯蚓置于潮湿土壤带回驻地,在采集当日用70%酒精处死,保存于95%酒精以备研究。部分形态分类特征明显的蚯蚓个体作为模式标本保存于10%福尔马林溶液。本研究据此提供了该地区最新的蚯蚓资源名录。在山东半岛发现陆栖蚯蚓3科6属13种,以巨蚓科(占种类总数的39%)、正蚓科(占种类总数的39%)为主;在辽东半岛调查共发现3科7属16种,以正蚓科(占种类总数的44%)、巨蚓科(占种类总数的31%)为主。作为蠕虫养殖业中的赤子爱胜蚓,在野外环境中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995.
根据国际通用的温室气体减排计算方法,对海南澄迈日产3万Nm3车用沼气工程所带来的主要温室气体减排量和减排效益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项目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53 560 t(CO2当量),以上海碳交易市场近年平均交易价格(39.23元/t CO2)计算,可带来210.12万元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6.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为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而投资建设的科学技术研究设施。加强农业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对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等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半干面作为一种新型面制品,具有口感好和保质期长等优点。脱水干燥是半干面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干燥方式和条件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半干面的品质。利用热风干燥方式设计的恒温恒湿干燥系统通过对温湿度及风速等参数的设置,具有良好的干燥效果。通过对1.0×570和1.5×360和1.7×510 3种规格半干面在不同干燥条件下进行脱水干燥,得出3种规格半干面的含水率变化曲线。经过数据对比与分析,可知在干燥时间为22 min左右时,每一种规格的半干面均能达到含水率要求(22%~26%)。结论表明:在相同干燥条件下,直径接近,长度较短的半干面达到含水率要求所需干燥时间较短。该试验通过探究半干面含水率变化规律,为半干面的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北方草地及农牧交错区草地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有重要的意义,草地植被碳库及其变化机制研究是植被生态学的重要命题。本文研究北方草地和农牧交错区草地植被碳密度及其空间格局,解析不同区域草地植被碳密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气候、土壤、放牧等因素对地上地下植被碳库的相对贡献。【方法】 基于2002—2009年北方草地及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调查数据,结合同期MODIS/NDVI遥感影像和1﹕100万草地类型图,建立了我国主要草地类型的生物量估算模型;整合野外考察数据和前人研究结果,探讨了研究区地上地下生物碳库及其空间格局;基于研究区255个县级行政单元,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碳库与气候要素、土壤要素及家畜承载量的关系,应用一般线性模型(GLM)解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草地碳密度的相对贡献。【结果】 (1)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区草地地上平均生物碳密度为36.9 g C·m-2,地下生物碳密度为362.9 g C·m-2,地下生物碳密度高于地上10倍,均呈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频率分布图基本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2)整个研究区及草原亚区、荒漠亚区、农牧交错亚区内,地上生物量与年降水量(MA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气温(MAT)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黏粒含量(Clay%)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砂粒含量(Sand%)呈显著负相关,整个研究区家畜承载量与草地地上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3)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量(MAP)、年均气温(MAT)、土壤黏粒含量(Clay%)、放牧强度对地上生物量空间变异的解释率分别达到29.6%(P<0.001)、5.8%(P<0.001)、0.8%(P<0.05)、1.3%(P<0.001);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变异主要来自于年降水量(MAP)、年均气温(MAT)、土壤砂粒含量(Sand%),对方差的解释率分别达到12.1%(P<0.001)、6.8%(P<0.001)、1.9%(P<0.005),放牧强度没有明显贡献。【结论】 气候条件尤其是年降水量是草地生物量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对地上生物量影响更为明显;土壤质地对植被生物碳库也有显著贡献,尤其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更加显著;放牧强度只能解释地上生物量变化的1.3%、对地下生物量没有显著贡献,这一发现意味着气候对生物量碳库的贡献远大于放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