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0篇
  免费   638篇
  国内免费   1225篇
林业   1087篇
农学   1245篇
基础科学   733篇
  1456篇
综合类   4079篇
农作物   799篇
水产渔业   642篇
畜牧兽医   1692篇
园艺   575篇
植物保护   685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569篇
  2021年   628篇
  2020年   560篇
  2019年   532篇
  2018年   330篇
  2017年   583篇
  2016年   398篇
  2015年   512篇
  2014年   522篇
  2013年   587篇
  2012年   718篇
  2011年   730篇
  2010年   681篇
  2009年   579篇
  2008年   607篇
  2007年   624篇
  2006年   590篇
  2005年   464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63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氯丹和灭蚁灵在污染场地中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氯丹和灭蚁灵是两种杀虫剂类POPs,在我国仍然生产和使用。在多年生产氯丹、灭蚁灵的企业厂区内及周围布设采样点,采取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分析,研究了POPs生产企业土壤中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生产厂区内污染严重,在土壤表层,靠近生产车间的土壤中氯丹的浓度高达2927.95mg·kg-1,灭蚁灵浓度高达61.90mg·kg-1,并且已经扩散到周边土壤。在土壤深层,氯丹和灭蚁灵有明显的垂直扩散,10m深处土壤均能检出两种污染物。由于灭蚁灵产量小于氯丹产量,灭蚁灵的污染不及氯丹的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32.
通过苹果浓缩汁二次混浊物的形态分析以及浊度测定,初步确定混浊物的化学成分,为果汁生产、贮存中混浊的控制提供依据。将二次混浊果汁和后混浊果汁经乙酸双氧铀负染,观察其在透射式电镜下的形态并测定其浊度。结果表明:苹果浓缩汁经-18℃,冷冻8~10h处理后,苹果浓缩汁混浊减轻;再煮沸冷冻的果汁,混浊增加;二次混浊苹果浓缩汁形成的颗粒经乙酸双氧铀负染在透射式电镜下有蛋白质球状颗粒和链状的多酚类颗粒,或自身聚合或相互聚合形成大的颗粒;贮藏6个月的苹果浓缩汁后混浊比二次混浊严重。初步确定苹果浓缩汁的二次混浊物主要是蛋白质和酚类以及两者自身或相互聚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3.
干渣吸附处理含磷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水体磷浓度、干渣粒径和温度对干渣吸附除磷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干渣对水体中磷素的选择性吸附特征及其饱和吸附磷素后的解吸释磷现象。结果表明,溶液浓度越高,干渣吸附除磷速率越慢,效率越低。磷浓度为6和12mg·L^-1时,作用20h后,除磷效率可达90%。干渣粒径越小,除磷速率越快,效果也越好,磷浓度为12mg·L^-1,吸附平衡后,30、60和100目干渣的除磷效率分别为80%、93%和96%。温度对干渣除磷效果的影响较大,磷浓度为12mg·L^-1,25和35℃时,除磷效率可达95%,但在5℃时,除磷效率仅为75%。干渣能够选择性地吸附去除水体中的磷素,适宜作为除磷吸附剂,处理多种含磷污水。  相似文献   
34.
创新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知识产权就是核心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使科研、科技产业走上良性循环轨道。自2001年起,江苏省农科院开始了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科技体制改革,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文章对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35.
谷物干燥仿人智能控制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具有非线性、大滞后和复杂性等特点的谷物干燥过程,研究了一种连续式谷物干燥机的仿人智能控制系统。利用出机粮食含水率偏差以及偏差的变化率作为控制器输入,控制器可根据含水率偏差的极值在线调整比例增益,进而输出排粮电动机期望转速。应用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和数据采集卡并结合传感器,设计出了该智能控制器的软件和硬件系统。试验结果基本符合仿人智能控制规则,表明该控制器的实时有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36.
内燃机燃烧模型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FD技术对内燃机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已成为内燃机研究的重要工具。选用恰当的燃烧模型对准确预测内燃机燃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内燃机CFD燃烧模型主要针对自燃、预混燃烧和非预混燃烧3种燃烧模式,其中有些模型可以同时模拟2种模式或3种模式。内燃机新的燃烧系统的不断出现促进了燃烧模型的发展。本文以STAR—CD和FIRE软件为出发点,介绍了内燃机燃烧模型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37.
利用改进BP神经网络预测初产奶牛产奶量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BP算法的缺陷,提出了一种采用L-M训练法的BP神经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非线性系统的奶牛305d产奶量预测模型,此模型可以提前215d预测初产奶牛305d产奶量,从而实现提早进行选择,加速奶牛育种工作进程。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了改进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8.
分析了并联混合动力飞机牵引车的动力系统结构及工作模式,对目前主要的两种并联混合动力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比较,详细阐述了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法,该控制系统在模拟工况测试试验中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1株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流行株的分子特征及其感染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集安徽省某禽类养殖场疑似心包积水 肝炎综合症的鸡肝脏组织样本,用鸡肝癌细胞(LMH)对病原进行分离,采用PCR、透射电镜(TEM)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分离的毒株进行鉴定。采用分段扩增后拼接的方法克隆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和序列重组分析。基于柯赫法则,用分离毒株接种无特定病原体(SPF)鸡,检验其致病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分离毒株对LMH细胞天然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环鸟苷酸-腺苷酸(cGAS)、干扰素刺激因子(STING)、白介素-1β(IL-1β)、IL-6、IL-8、干扰素-α(IFN-α)、IFN-β、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α、MHCⅡ-β等11种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结果】分离鉴定到1株FAdV,其在LMH细胞中培养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病毒粒子直径为70~90 nm,符合FAdV-4的结构特征;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在接种分离毒株的LMH细胞内可观察到亮红色荧光,而对照细胞没有荧光;将该毒株命名为FAdV-4-AH-F41。采用分段扩增后拼接的策略获得了FAdV-4-AH-F41全基因组序列(43 708 bp);遗传进化分析和序列重组分析发现,FAdV-4-AH-F41与FAdV-4株核苷酸相似性为99.6%;存在3个重组事件,第1个重组事件发生在30 453-30 674 bp,第2个发生在36 884-36 988 bp,第3个发生在43 401-43 715 bp。致病性试验显示,FAdV-4-AH-F41是导致鸡心包积水-肝炎综合症的病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DMEM/F12处理)相比,用FAdV-4-AH-F41处理后LMH细胞中11种免疫因子的表达量水平均有提升,其中cGAS、IL-6、IRF7、MHCⅡ β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IL-1β、IFN-α、MAVS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STING、IL-8、IFN-β、MHCⅠ-α差异不显著。【结论】成功分离1株重组血清4型禽腺病毒,感染LMH细胞会诱导强烈的天然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0.
采用多元遗传分析方法分析了高丹草12个性状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12个性状分别载荷在3个主因子上,第1因子为绿色体产量因子,包括分蘖数、茎粗、叶片数、单株干重、单株鲜重、叶宽,第2因子为生育因子,第3因子为穗长因子或负因子;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明确了各性状对综合性状的贡献;聚类分析把12个性状聚为3类,第1类为单株干重、单株鲜重、叶宽、叶片数、分蘖数、茎粗、小穗数,第2类为株高、叶长和穗长,第3类为叶茎比和生育期,且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此,通过对这些性状的选择,可以达到对饲用产量性状选择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