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29篇
综合类   62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对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8个稻田土壤的培养实验,研究了土壤特性在水分和小麦秸杆两因子两水平处理下对甲烷排放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的甲烷排放量均与土壤砂料含量成正比(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淹水条件下,无论施加小麦秸杆与否,甲烷排放量均可通过土壤砂粒含量和C/N比比的线性组合得以定量表述,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1***和0.985^***;在湿润条件下,对照土壤的甲烷排放量亦可通过这两个因子的线性组合得以定量表述(R^2=0.898^**),而施加小麦秸杆的甲烷排放量仅与砂粒含量线性相关(R^2=0.776^**)。  相似文献   
22.
为研究UV-A辐射增强对土壤-冬小麦系统微量气体释放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外盆栽试验,人工模拟UV-A辐射增强,UV-A辐射强度处理分别比自然光(CK)增加10%(T1)和20%(T2).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UV-A辐射强度下裸土、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和N,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下裸土呼吸速率分别比CK高83%(P=0.022)和263%(P=0.038),T2处理比T1高99%(P=0.073);T1和12处理使裸土N,2O排放通量比CK分别增加了64%(P=0.019)和186%(P=0.059),但,12与T1处理间的N,2O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P=0.123).UV-A辐射增强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大小;T2处理下土壤-冬小麦系统的N,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CK(P=0.012)和T1(P=0.010),分别比CK和T1高33%和40%,但T1和CK的N,2O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P=0.352).UV-A辐射增强没有影响冬小麦生物量(P<0.05),但T2处理下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碳和亚硝酸氧化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3.
UV-B辐射强度变化对冬小麦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强度改变对冬小麦拔节孕穗期、抽穗期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UV-B辐射增强显著减少小麦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地上部分干重,以及小麦拔节孕穗期地上部分呼吸速率,而对小麦两个生育期的呼吸系数无显著影响.UV-B增强显著减少了小麦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拔节孕穗期叶片中光合产物可溶性糖的含量;(2)UV-B增强对小麦叶片中N代谢过程的影响表现为促进作用,虽对小麦抽穗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却促进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增加了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24.
朱静  黄标  孙维侠  杨荣清  邹忠  丁峰  苏健平  黄耀  金洋  毕葵森 《土壤》2006,38(2):158-165
农田土壤有机质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全球C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空变化动态对土壤质量和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对江苏省如皋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上以东部的白蒲系(壤质水耕人为土)和南部的长青沙系(黏质潮湿雏形土)含量较高,而中西部的磨头系(砂质潮湿雏形土)、郭园系(砂质干润雏形土)和桃园系(壤砂质潮湿雏形土)含量较低,分布于东北和西北部的东陈系和搬经系(壤质潮湿雏形土)以及南部的营防系和张黄港系含量居中;近20年来(1982─2002年)该市农田土壤有机质总体上呈持续增长的趋势;1982─1997年的时空变异表现为中西部增长迅速而东部和南部增长幅度较小,但1997─2002年则以东部和南部增长较快而中西部增长幅度趋缓。本文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影响农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的因子,并且提出了今后土壤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5.
根据近几年国内外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介绍了农业土壤N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国内大量文献数据的调研和整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地理位置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定量关系.统计分析表明,水稻、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空间变异总体呈正态分布,3种作物地力贡献率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60.2%±12.5%(n=121)、45.7%±15.7%(n=91)、51.0%±19.7%(n54).单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各类作物在不同种植区的地力贡献率与土壤基本特性及地理位置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基于相关分析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北方和南方单季稻、冬小麦;双季早稻、双季晚稻、春小麦、春玉米和夏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统计模型.残差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统计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可用于估算不同作物的地力贡献率,为制定区域尺度农田施肥策略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
三江平原稻田能量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三江平原稻田2005~2007年5~10月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 分析了该区稻田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能量分配特征以及能量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三江平原稻田净辐射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特征, 感热通量日变化在水稻发育进入成熟期后才较明显, 而土壤热通量在水稻整个发育期内日变化特征都不明显。稻田净辐射季节变化特征显著, 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最大值18~20 MJ·m-2·d-1。潜热通量季节变化与净辐射同步, 最大值为13~19 MJ·m-2·d-1。相比之下感热通量较小, 观测期间变化于-3.90~ 3.94 MJ·m-2·d-1, 且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5~10月土壤热通量呈下降趋势, 变化于-2.67~3.62 MJ·m-2·d-1。三江平原地区稻田能量分配特征明显, 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LE/Rn) 5~10月平均值为0.67, 表明净辐射大部分以潜热通量形式所消耗, 但生长旺季LE/Rn略大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Hs/Rn)的季节变化特征与LE/Rn比值相反, 观测期间平均值为0.10。这导致波文比在水稻生长旺季较小而在初期和末期较大。5~10月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G/Rn)呈逐渐下降趋势, 其月平均值由5月的0.14下降到10月的-0.08。线性回归法和能量平衡比率均表明三江平原稻田能量明显不闭合, 2005、2006年5~10月能量不闭合度分别为22%和16%, 而2007年能量“过闭合”, 能量平衡比率平均值为1.07。  相似文献   
28.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积极探索一套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模式极为重要和迫切。本采用了AHP法,试图探索一套较为完善的面向21世纪的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以期对改革之中的学校教育模式的产所裨益。  相似文献   
29.
不同水稻土水稻生长季施用秸秆对后季麦田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苏南、苏中和苏北的5种类型水稻土(共10个土样)进行室外盆栽试验,研究稻田土壤秸秆施用对后季麦田N2O排放的影响.试验组土壤施小麦秸秆(每盆10 g)和化肥,对照组仅施化肥.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气候及基本相同的水分含量条件下,有6个(江宁A1、宜兴B1和B3、宝应C3、仪征D3、六合E2)土样的N2O排放量较对照增加,增加量为24.3~71.3 μg*m-2*h-1;宝应(C5)和仪征(D2)土样N2O排放量较对照减少 11.2和 79.3 μg*m-2*h-1;而江宁(A3)和六合(E4)的增加量不明显.单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对照N2O排放的主要土壤因子是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相关系数为-0.693* 和-0.636*;土壤有效态铁含量是影响处理组N2O排放的关键土壤参数,与N2O排放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5*.  相似文献   
30.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的检验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利用大田填埋试验资料和连续7年的土壤改良定位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值与测定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大田填埋试验的测定值与模拟值间的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291(n=48),土壤改良定位试验的测定值与模拟值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6431(n=65)。模型预测结果指出,若仅靠作物自然还田,宜兴市万石镇农田土壤(白土)有机碳的变化将从 1984年的 7.85g/kg下降到 2014年的 6.30g/kg;若每年收获的稻麦秸秆有50%(约6.75 t/ha)还田,则同期内农田有机碳含量将从7.85g/kg提高到11.42g/kg;若要在2014年达到13g/kg,则每年需要有 9 t/ha的秸秆还田。每年每增加 1t/ha稻麦秸秆还田,则可增加土壤有机碳 0.025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