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寄生蜂低温贮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静      王甦  郭晓军  高希武  张帆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3):482-494
天敌昆虫大量释放的首要前提是在一定时间内积累足够数量的产品,因此天敌昆虫的规模化生产和田间释放一直都是害虫生物防治应用中的关键性环节。与杀虫剂不同,大多数天敌昆虫的贮藏时间一般较短,而且在大面积释放之前要进行数量储备,因此研究一种理想的贮藏方法以降低生物防治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低温可以诱导和延缓昆虫的发育进程,因此在低温下贮藏天敌昆虫不仅有利于延长其贮藏时间,为生物防治提供稳定、充足的种群数量,而且还能根据害虫的发生危害规律进行贮藏期调控,继而实现田间同步释放。寄生蜂是生物防治领域内研究历史最长、应用范围最广的类群之一,关于寄生蜂低温贮藏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作者综合分析了国内外近80年来关于寄生蜂低温贮藏的研究成果,对影响寄生蜂低温贮藏耐受性的一系列生物因素(营养、能量贮存、年龄/龄期等)和非生物因素(温度、湿度、光周期等)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功能及其对于成功低温贮藏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寄生蜂低温贮藏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考虑因素。低温在诱导寄生蜂贮藏时间延长的同时,也会对其适合度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长期低温暴露导致的致死或者亚致死效应对寄主和寄生蜂都会产生显著影响。低温伤害累积能直接影响昆虫体内许多生理过程和组织结构,低温下虫体会消耗大量能量,与其他昆虫一样,低温贮藏中寄生蜂能量的消耗(特别是脂肪)是以其存活或者生殖为代价的,要维持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能量平衡,而脂肪含量对维持这种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寄生蜂不能合成脂肪。低温贮藏时冷伤害效应有时不会立即出现,可能会传递到下一个发育阶段或者后代,对寄生蜂的存活、发育或生殖产生不利影响。除了低温贮藏中一些变化明显的适合度特征(存活率、寿命、生殖力和性比)外,作者还综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适合度特征(飞行扩散能力、寄生和交配行为、世代交叉效应等),这些特征不仅对贮藏后寄生蜂的品质评价非常重要,还会影响其用于生物防治的效果。一种理想的贮藏方法最终还是决定于田间的实际应用效果,但是很少有研究通过调查田间实际效果来评价寄生蜂低温贮藏后的品质。随着生物防治产业的需求和快速发展,低温贮藏方法(长期或短期)的创新会降低以天敌昆虫应用为主的生物防治成本,使应用更加简单、经济。  相似文献   
22.
 【目的】克隆、分析和原核表达编码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信息素结合蛋白HarmPBP2的cDNA,并纯化得到HarmPBP2蛋白。【方法】以棉铃虫触角为材料,通过RT-PCR 技术以获得编码中棉铃虫信息素结合蛋白HarmPBP2 基因成熟蛋白开放阅读框序列,使用半定量RT- PCR对表达谱进行研究,并在使用pGEX-4T-1表达载体在BL21(DE3)系统中进行原核表达,使用GSTrap FF预装柱进行纯化并切去标签。【结果】克隆了命名为HarmPBP2(GenBank登录号:EU647241)的棉铃虫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该序列全长457 bp,编码149 个氨基酸残基,前端是一段25个氨基酸长的信号肽,推测蛋白具有昆虫信息素结合蛋白典型的6 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的特征。棉铃虫HarmPBP2在雌雄成虫的触角、足和翅中都有表达,另外在雌虫下颚须也有表达。雌雄组织表达量顺序相同,触角中表达量最高,翅中次之,足中最少。雌虫组织中表达量高于雄虫。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 HarmPBP2,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地表达出一个分子量约为40 kD的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与酶切得到去标签的HarmPBP2蛋白。【结论】克隆、分析和表达了棉铃虫信息素结合蛋白HarmPBP2的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纯化,为进一步研究其分子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其表达谱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3.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棉花生产中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长期以来防治棉蚜主要依赖于化学杀虫剂,其中新烟碱类杀虫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其长期、大量的使用,棉蚜已对该类杀虫剂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严重影响了对棉蚜的防治效果。抗性机制研究表明,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主要涉及解毒代谢能力增强和靶标敏感性下降。细胞色素P450、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UDP-葡糖基转移酶等解毒酶基因过量表达介导的解毒代谢增强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突变引起的靶标敏感性下降是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关键。针对我国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性问题突出的现状,为更好地利用该类药剂防治棉蚜,亟需根据棉蚜抗性机制制定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本文将从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抗性机制以及抗性治理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抗性棉蚜的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邢静  梁沛  高希武 《农药学学报》2011,13(5):464-470
采用叶片药膜法,使用亚致死浓度(LC10、LC25)的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3龄幼虫连续处理5代后,试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度分别比敏感品系下降了57.3% 和67.7%,同时对多杀菌素的敏感度也分别下降了60.2% 和51.5%,但对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度变化不明显。采用该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分别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24、48和72 h,可诱导其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上升,但对细胞色素P450 O-脱乙基酶(EC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芳基酰胺酶(A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续处理5代后,小菜蛾CarE和ECOD的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16、1.40倍和1.65、1.56倍,但GSTs和AA的比活力则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1.0%、27.5%和43.6%、52.5%。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风险较高;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可能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5.
苏欣  于娜  梁沛  高希武 《农药学学报》2011,13(6):581-585
分别于2010和2011年采用点滴法测定了辽宁省辽阳地区张台子、柳壕和大石桥3个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等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发现不同种群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相差可达4.2~49.4倍;2011年大石桥种群对阿维菌素等3种药剂的敏感性较2010年有所下降。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了5种可有效防治稻水象甲的药剂组合:阿维菌素和三唑磷、氯虫苯甲酰胺和三唑磷分别按质量比1∶1和1∶3组合,多杀菌素和辛硫磷按质量比1∶3组合。比较了3个种群稻水象甲成虫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性,初步探讨了其敏感性不同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稻水象甲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大白菜制种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及综合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山西大白菜制种田主要害虫菜蚜、菜蛾和豌豆潜叶蝇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并据此将制种大白菜生育期分为3个阶段,制订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7.
锐劲特及其飞机防治蝗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锐劲特(氟虫腈)飞机防治蝗虫技术及其在中国的试验和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8.
试验结果表明,在黄瓜上的绿色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种群对氧化乐果、抗蚜威和氰戊菊酯的耐性明显高于黄色瓜蚜种群。这两种颜色的瓜蚜乙酰胆碱酯酶(ACHE)具有明显的不同,在绿色种群中,有60.7%的个体AChE活性大于0.8(OD_(412)/mg蛋白质,分钟),而在黄色种群中则仅有25.3%的个体AChE活性大于0.8;氧化乐果(终浓度为1.69×10~(-2)mol/L)对单个蚜虫AChE的抑制率,前者仅有19%的个体AChE抑制率在30%以上,而后者则有46%的个体在30%以上。α-乙酸萘酯羧酸酯酶的活性大于25(×10~(-2)μmol/蚜,15分钟)的个体在绿色种群中占56%,而在黄色种群中仅有20%;β-乙酸萘酯羧酸酯酶活性大于25(×10~(-2)μmol/蚜,15分钟)的个体在绿色瓜蚜中占45%,而在黄色种群中仅有7%。说明绿色和黄色瓜蚜耐药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AChE敏感性和羧酸酯酶活性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9.
目前,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问题日趋严重,而杀虫剂的混合使用(混用)作为防治抗性害虫或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发展的措施已被多数人使用。但是,在杀虫剂的混用中,不合理的情况是比较多的。本文主要是从抗性治理的角度谈一下杀虫剂合理混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0.
生物化学法监测瓜-棉蚜田间种群的抗药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显示出,瓜-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种群中大多数个体都具有6条基本的酯酶活性带(E_2—E_7),但是,在东北旺抗性种群中发现了具有9条带的个体,其中E_1染色最浅,E_8、E_9染色较深。由于该蚜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水平与其酯酶活性密切相关,确定每毫克蛋白质15分钟水解α-乙酸萘酯大于40微摩尔的蚜虫个体频率在种群中大于0.11(11%)时为抗性种群。由于AChE变构是瓜-棉蚜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主要抗性机制之一,作者提出一种检测具有AChE变构抗性基因个体的方法,如果这类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大于1%,即为抗性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