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7篇
农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5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我国茶区辽阔,种茶历史悠久,栽培和管理模式各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茶园生态系统。在这些复杂的生态系中,昆虫种类繁多,虫生真菌也较丰富。该类真菌是重要的害虫生防资源,少数种类还有药用价值,兹汇报近年来经调查、研究已确定的种类。1 虫霉类(1)根虫瘟霉(Zoophthoraradican) 原名圆孢虫疫霉。寄主:茶尺蠖(Ectropisobliquahypulina)幼虫,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vitis)若、成虫。分布:广东省徐闻,云南省西双版纳,安徽省宣郎广茶区。(2)弗氏新接霉(Neozygitesfreseni…  相似文献   
22.
灰茶尺蠖为害诱导茶树释放的互利素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鉴定灰茶尺蠖为害诱导茶树释放的互利素,遂以SDE法提取灰茶尺蠖为害茶梢和正常茶梢挥发物,经GC-MS检测,分别鉴定出31和25种组分,二者总含量相对于等剂量内标的含量分别是1863.8%和1124.6%。与正常茶梢相比,灰茶尺蠖为害茶梢挥发物中苯甲醛、反-2-癸烯醛、吲哚、水杨酸、反-2-己烯醛和己醛含量显著增加。将灰茶尺蠖为害茶梢挥发物的18种主要组分分别溶于液体石蜡制成10-4g/mL味源,以Y形嗅觉仪检测茶尺蠖绒茧峰对味源的趋性;与液体石蜡相比,苯甲醛、水杨酸、反-2-己烯醛和己醛诱效显著,反-2癸烯醛、4-庚烯醛和吲哚的诱效明显,其他11组分无明显诱效。再将前7种组分配成10-2g/mL引诱剂,分别载于橡皮头制成诱芯,附于芽绿粘板上,在茶园茶尺蠖绒茧蜂盛发期实施诱捕,携带前4种诱芯的芽绿粘板诱捕的蜂数明显多于后3种、且显著多于无诱芯的芽绿粘板,而且携带10-2g/mL苯甲醛、水杨酸和反-2-己烯醛等量混合物诱芯的诱效最强。认为苯甲醛、水杨酸、反-2-己烯醛和己醛是灰茶尺蠖取食诱导的茶树互利素。  相似文献   
23.
皖南低产茶园节肢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4.
论昆虫病原物的致病特点及其在茶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毒、虫生真菌的致病机理,以及利用病原物防治茶虫的优点。提出了茶虫病原物的应用策略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5.
26.
马尾松林地鳞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年8月-1993年8月在安徽省宣州市麻姑山林场设4块标准地。每月1次,查明了乔木层的优势类群为枯叶蛾类、毒蛾类,暝蛾和袋蛾类。灌木草本层的则为暝蛾类和毒蛾类。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是毒蛾类和夜蛾类。6月和8月份种类及个体数量多,1-2月份为越冬期,及个体数最少。以离差平方和法聚类分析将1周年分割为3个时期,即11月-次年2月,3-5月用7-10月,1993年的6和8月,在每一时期内昆虫群落的  相似文献   
27.
茶蚜和蚜茧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宝瑜 《茶业通报》2000,22(1):25-26
茶蚜触角第 6节基部和第 5节端部各有 1个原生感觉孔 ,每个孔的附近各有 2根感觉毛。蚜茧蜂触角各节分布有毛状器和板状感器。鞭节的末节和倒数第 2节有较多的棒状感器。  相似文献   
28.
茶梢和茶花信息物引诱有翅茶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宝瑜  周成松 《茶叶科学》2004,24(4):249-254
用四臂嗅觉仪和昆虫触角电位仪(EAG)研究了新鲜茶梢和茶花的15种单一挥发性组分对有翅茶蚜的引诱效应。结果表明其中的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芳樟醇、正辛醇和己醛等组分,及茶花主要香气组分橙花醇和烯丙基异硫氰酸酯显著引诱有翅茶蚜。在嗅觉仪生测中,15种组分的10-4βg/ml和10-2βg/ml两种剂量引诱蚜数的差异明显。EAG反应还表明:①新鲜芽下第一叶气味引出的EAG值最大;②用10-2βg/ml的正己醇、正戊醇、1-戊烯-3-醇、2-戊烯-1-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和乙酸顺-3-己烯酯按1∶1∶1∶1∶1∶1∶1比例组成“绿叶气味”,也可引起有翅蚜强烈的EAG反应;③蚜害茶梢嫩茎的气味忌避有翅蚜。认为新梢和茶花释放的绿叶气味和水杨酸甲酯可引导有翅茶蚜朝茶梢定位,严重遭受蚜害的茶梢可能释放忌避有翅蚜的信息物质。  相似文献   
29.
剪取对于叶蝉分别具高抗、中抗和感性的紫鹃、中茶108和乌牛早茶树新梢,进行水培。每梢分别接种2日龄叶蝉成虫3头,分别为害0、12、24、36、48、60 h之后采叶制蒸青样。以电子舌测其茶汤滋味,电子鼻测其香气,测色计测其汤色。每个品种蝉害历时与茶汤酸度值SRS和咸度值STS显著正相关;紫鹃蝉害历时与苦度值(BRS)正相关,与鲜度值(UMS)和甜度值(SWS)皆显著负相关;中茶108蝉害历时与BRS正相关,与UMS和SWS皆显著正相关;乌牛早蝉害历时与BRS、UMS和SWS皆显著负相关。电子舌数据分别经主成分分析(PCA)和软独立建模分类法(SIMCA)分析绘制坐标图,在图上每个品种的6个蝉害蒸青茶样的位点呈线性排列。电子鼻数据的PCA和SIMCA分析结果分别显示紫鹃和中茶108的6个蝉害茶样在坐标图上呈线状分布,而乌牛早6个蝉害茶样在坐标图上无规则分布。测色计显示,从受害开始至受害60 h,紫鹃、乌牛早茶汤的黄绿色色度加深,中茶108茶汤的亮度则明显下降。最终认为电子舌和电子鼻等感官智能仪器能够有效区分抗、感性品种的蝉害茶样,辨别蝉害程度不一的茶样。  相似文献   
30.
茶蚜趋色性及信息物质增进色板诱蚜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蚜广泛分布于我国茶区,刺吸危害茶树嫩梢。拟使用粘性色板诱捕之,减免施药。使用素馨黄、芽绿、土黄、桔黄、果绿、大红、纯白、紫色、湖蓝、天蓝、桃红和墨绿等12种粘性色板,经多年多点诱捕茶蚜,并在芽绿色板上附着不同种类和相互比例的茶梢信息物质引诱茶蚜。发现素馨黄和芽绿色彩对茶蚜的引诱力显著强于其它色彩,茶蚜具有显著的趋黄、绿习性;信息物质皆可增强色板对茶蚜的诱捕力,其中以C5、C6醇类、醛类和酯类等绿叶气味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对色板增效作用最强,顺-3-己烯-1-醇次之、反-2-己烯醛和2-戊烯-1-醇又次之。认为:生长季节成蚜大量迁飞时使用携带绿叶气味诱芯的色板诱捕之,可有效压低其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