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9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7篇
  55篇
综合类   169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206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41.
宁杂1号、秦油2号等甘蓝型杂交油菜,在江苏省高邮市以“秋发、冬壮、春稳、活熟”的成套技术获得单产3750kg/hm2的好成绩。研究表明:(1)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增角增产的潜力最大,增角是秋发冬壮途径的主攻方向;(2)冬前营养生长量足是秋发冬壮途径的高产基础;(3)耐抗性强是秋发冬壮途径的高产稳产的保证;(4)提高中后期物质积累是高产更高产的潜力所在。  相似文献   
542.
误区一:果汁可代替水果和水 除了100%原果汁,一般果汁饮料都加有糖、食用色素、香料和防腐剂,所以,不能用其代替水果和水,特别是儿童,如大量饮用会抑制食欲或因过多摄入糖分而导致肥胖。  相似文献   
543.
[目的]西藏拉萨市引进荷斯坦牛冻精与本地黄牛级进杂交已40余年,对荷斯坦牛改良西藏黄牛(荷×藏)级进杂交后代泌乳性能进行测定,为后期横交固定育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统计并比较2017—2021年荷×藏高代次不同胎次之间的总泌乳量、高峰产奶量、高峰日、产奶天数和日泌乳量;2021年7月进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结果]荷×藏高代次随着胎次增加总泌乳量、高峰产奶量、泌乳天数和日泌乳量随之降低,高峰泌乳日在正常范围内;3个胎次之间,总泌乳量主要集中在2000 ~ 4000 kg,高峰产奶量主要集中在15 kg ~ 25 kg,高峰日、产奶天数和日泌乳量的范围分别是49.58 d ~ 66.30 d、212.06 d ~ 217.36 d和14.96 kg ~ 17.99 kg。DHI测定数据显示荷×藏高代次群体乳脂率、乳蛋白率和尿素氮分别是3.86 %、3.34 %和12.47 mg/dL。[结论]高原低氧环境限制限制了荷×藏高代次牛的泌乳性能,但相比西藏黄牛有较大提高,结果可作为提高改良牛生产性能、产奶量、奶品质及遗传特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44.
为了解38株西藏牦牛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亚型流行及耐药性情况。利用药敏试验、PCR检测技术对实验室保存的38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及耐药基因研究。ESBLs检测结果显示,在初筛以及确认试验中,有21株牦牛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检测为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55.3%。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38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中有34株产毒性大肠杆菌携带CTX-M-U,检出率为89.5%;13株产毒性大肠杆菌携带CTX-M-1,检出率为34.2%;4株产毒性大肠杆菌携带CTX-M-9,检出率为10.5%;30株产毒性大肠杆菌携带TEM,检出率为78.9%;所有菌株均未检出OXA及SHV基因型。药敏检测结果显示,38株牦牛源肠产毒素大肠杆菌对万古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红霉素、氟苯尼考、头孢噻肟等均表现为高度耐药,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高达100%;对氯霉素、诺氟沙星、青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3.2%、50.0%、86.8%、73.7%;仅对链霉素、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头孢唑林、头孢西丁等表现为敏感。说明目前西藏地区产ESBLs菌株的确存在,且产ESBLs菌株的基因型以CTX型为主,TEM型次之。ESBLs的产生能明显增加菌株的耐药性,提示我们在临床用药中,不仅要合理使用抗生素,而且还要注意结合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545.
通过实施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马尿酸对小麦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前期,中、高浓度的外源马尿酸可以降低抗氧化酶活性,低浓度的外源马尿酸则促进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为低浓度处理时酶活性下降,而较高浓度处理时酶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546.
本研究基于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杂交改良藏黄牛的遗传结构和血统组成。以30头本地藏黄牛、40头荷斯坦牛和40头西门塔尔牛为参照标准品种,待测样品为采自山南市的58头杂交藏黄牛。通过Illumina GGP50K芯片杂交获取所有个体的全基因组范围SNPs数据,利用GCTA、MEGAX和Admixture等软件对SNPs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藏黄牛与荷斯坦奶牛和本地藏黄牛关系较近,与西门塔尔牛较远;杂交藏黄牛的血统中,荷斯坦奶牛占比最高为50%,其次是本地藏黄牛约40%,最低的是西门塔尔牛为10%。该研究结果与杂交藏黄牛的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相符合,可以为下一步杂交藏黄牛横交固定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47.
旨在构建牦牛lncRNA ENSBGRT00000000387.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将其感染牦牛卵泡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 GCs),了解它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提取牦牛卵泡RNA,以RT-PCR技术扩增lncRNA ENSBGRT00000000387.1全长序列,而后构建其重组质粒,并以慢病毒包装系统(pVSVG:pMDL:pRev)包装后利用qPCR法测定在293T细胞上的感染滴度,再感染分离培养的牦牛GCs,以qPCR检测GCs中lncRNA ENSBGRT00000000387.1的表达水平,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GCs的凋亡率,以Western blot和qPCR分别检测促凋亡基因CASPASE3、BAX和抑凋亡基因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由牦牛卵泡中成功扩增出lncRNA ENSBGRT00000000387.1的全长2 566 bp序列,将其与LV-EF1a-EGFP-2A载体同源区的片段同源重组,经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将之经慢病毒包装系统包装和浓缩后,在293T细胞的感染效率达(75.77±0.850)%...  相似文献   
548.
为了解西藏林芝市某藏猪养殖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 PDCo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A群轮状病毒(Rotavirus A,RVA)、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ditis,SE)6种腹泻病原的流行情况,于2021年在该养殖场采集藏猪腹泻粪便样本40份,通过PCR方法对6种病原进行检测。结果表明:40份被检样本中PEDV、PDCoV、TGEV、RVA、ETEC、SE的阳性率分别为50.0%(20/40)、12.5%(5/40)、17.5%(7/40)、10.0%(4/40)、52.5%(21/40)和30.0%(12/40);且60.6%样本中检测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其中18.2%样本出现了4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说明该藏猪养殖场存在多种腹泻病原...  相似文献   
549.
为探讨适合达州地区大豆生产的种植模式,以四川盆地内不同区域主推的大豆种植模式为例,结合达州农作物生产实际,综合筛选适合在达州推广的大豆种植方案。经过对几种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比较发现,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再生高粱套作、幼林-鲜食型大豆间作、大豆-高粱套作、马铃薯-大豆两熟制、玉米-大豆套作、油菜-大豆两熟制、小麦-大豆两熟制、幼林-籽粒型大豆间作。建议在达州根据各区域的地理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因地制宜扩大玉米-大豆套作、果林-大豆间作种植,灵活选择推广油菜-大豆或马铃薯-大豆两熟制模式,实现达州大豆振兴扩面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切实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550.
为分析感染水霉菌对巨须裂腹鱼脾脏转录组的影响,探索水霉菌感染巨须裂腹鱼的分子机制,实验随机选取生活在同一水域中的5尾健康和5尾感染水霉菌的巨须裂腹鱼,采用PDA琼脂培养基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巨须裂腹鱼水霉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Illumina HiSeqTM 2000 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健康和感染水霉菌的巨须裂腹鱼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从巨须裂腹鱼皮肤上分离鉴定得到3株水霉菌;转录组数据显示,健康组和感染水霉病组分别获得46 619 504 条和43 912 876 条数据,与健康组相比,感染水霉菌组共有1 889 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1 414 个基因上调,475 个基因下调,随机选取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一致。对健康组和感染水霉菌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241个功能中,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60个功能中,上述基因主要涉及分子功能类、细胞组分类和生物过程类等生理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及排泄系统等。研究表明,感染水霉菌会影响巨须裂腹鱼脾脏组织多种基因的表达量,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巨须裂腹鱼水霉菌的感染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