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1篇
  3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4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41.
在牦牛育种过程中,应用低代牛横交理论以F1为0世代自繁,采用有计划的近交(近交系数界于0.03125~0.125),不仅能使新群体在体型、外貌、毛色等外观性状方面快速趋于一致,而且横交牛展现了良好的生产性能和生态适应能力.初生重较家牦牛大2.23 kg,6月龄较家牦牛重14.83 kg,胴体较家牦牛重7.43 kg,越冬保活率较家牦牛高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2.
研究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与气干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野牦牛、家牦牛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牦牛和家牦牛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均为2n=60,雄性为29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XY,雌性为29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XX,根据测算结果常染色休勾端着丝点,性染色休XX和XY均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3.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首次引入我国的肉用品种绵羊波德代及其杂种一、二、三代和当地蒙古羊的血液蛋白(酶)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波德代羊及其杂种和蒙古羊在Hb、Tf、Es三个基因座上存在多态性。其中Hb和Es的基因座均由两个等位基因控制,而Tf的基因座则由三个等位基因控制。从三个基因座的Nei氏平均基因杂合度估计绵羊品种内遗传变异,发现以蒙古羊为最低,其杂合度为0.3903。品种聚类分析也符合群体遗传学原理。  相似文献   
144.
冷冻保存对野牦牛精子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冷冻保存(-196℃)对野牦牛精子顶体酶等酶活性的影响。应用Giemsa染色法、BAPNA底物法、改良明胶底膜法和磷酸苯二钠法分别测定不同保存年份的精子顶体完整率、顶体酶、透明质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采用酶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分别以丙酮酸钠和α-已酮酸钠为底物测定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CA活性,并计算C4的相对活性。结果表明,在冷冻保存条件下,野牦牛精子有关酶活性下降;并随保存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增加;对保存5年以上的精液需抽样测定功能和品质后再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45.
以屠宰场牦牛卵巢为材料,比较了抽吸加切割法和抽吸法2种卵母细胞离体采集方法的效率和5种成熟培养液的培养效果,并研究了卵泡位置、形态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牦牛乏情期,平均每个卵巢用抽吸加切割法回收卵数极显著高于抽吸法(9.33±4.30VS4.70±2.62,P<0.01),可用卵数也极显著高于抽吸法(5.63±4.19VS4.37±2.32,P<0.01)。将牦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分别置于5种成熟培养液中培养,其中M199(缓冲体系为Earles盐) 10% FBS 5.0mg/LLH 1.0mg/LE2 双抗(青霉素100IU/mL和链霉素100mg/L)的成熟液效果最好,成熟率为81.33%,卵裂率为49.33%。来自卵巢表面卵泡的COCs的成熟率和卵裂率均高于来自卵巢内卵泡的COCs(分别为81.33%VS69.33%,P>0.05;49.33%VS34.67%,P<0.05)。来自明亮卵泡的COCs的成熟率和卵裂率均极显著高于来自浑浊卵泡的COCs(分别为81.33%VS33.33%,P<0.01;49.33%VS3.33%,P<0.01)。  相似文献   
146.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贵的野生畜种资源.本文从野牦牛的分布、类型、种群数量以及主要地理分区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现状,同时讨论了野牦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并提出了保存和利用野牦牛遗传资源的措施,对促进高寒牧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7.
[目的]为了研究无角牦牛与有角牦牛的育肥效果,为无角牦牛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在青海大通种牛场开展了放牧补饲的育肥方式,并对其生长情况及育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146d的育肥,无角牦牛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比有角牦牛的分别增加了1.78kg和12.2g。[结论]无角牦牛的育肥效果高于有角牦牛,若在完全舍饲条件下,将有助于无角牦牛发挥其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148.
实验旨在制备并获得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牦牛精子总RNA,经3倍体积45%Percoll单层梯度液纯化牦牛精子后,采用试剂盒(RNeasy Kit)、热TRIzol和TRIzol一步法分别提取精子总RNA,使用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并进行RT-PCR和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纯化的牦牛精子中体细胞基本去除;3种方法提取精子总RNA均无基因组DNA污染,可获得GAPDH基因条带(126 bp);与热TRIzol和TRIzol一步法相比,试剂盒提取的总RNA(OD260/280=1.89,浓度为0.33μg/107精子)质量更高(P0.05),且能扩增出完整的β-actin、SRY、RPS23基因3条带。结果显示,试剂盒能获得高质量的牦牛精子总RNA,其纯度和完整性高,为后续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9.
旨在阐明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形态学特点及MC1R调控黑色素合成的可能分子机制。采集大通牦牛(黑褐色)和天祝白牦牛(白色)各6头的背部皮肤组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分别对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进行染色,观察黑色素和成熟黑色素细胞的含量差异及分布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C1R在不同毛色牦牛皮肤中的表达差异。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中转染shRNA MC1R干扰载体后,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分析比较各组中与毛色相关基因(Agouti、MITF、TYR)的表达差异性,利用酶标仪检测不同时间点黑色素产量。结果表明,两种毛色牦牛的表皮和毛囊周围均分布着大量的黑色素细胞,但天祝白牦牛仅在表皮基底层和毛根处检测到少量黑色素,而大通牦牛表皮层和毛囊处产生大量黑色素。与大通牦牛相比,天祝白牦牛皮肤中MC1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在成功抑制MC1R的B16细胞中,TY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MITF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Agouti表达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同时黑色素含量减少。综上表明,黑色素大量沉积与MC1R高表达是导致牦牛毛色差异的原因。将shRNA MC1R载体成功转染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后,MC1R的抑制情况与下游调控基因TYR表达一致,进而降低黑色素含量,说明MC1R对黑色素的合成及毛色形成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0.
通过对甘南牦牛产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牦牛资源分布、种质特性等方面的调查,指出了甘南牦牛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四点保护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