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以呼和浩特市某日光温室铺设的传热水道为研究对象,为提供传热水道在土壤中铺设间距、深度的准确依据,利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传热水道在不同供水温度(30、40、50℃)、不同埋管深度(30、40、50cm)、不同管道间距(20、40、50cm)的情况时对温室土壤的换热强度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埋管深度越深对土壤地面温度影响越小,管道间距越宽则土壤的温度分布越分散,使土壤不容易达到温度扩散的饱和值,管温越高对管道以下的土壤影响越大,造成资源浪费;当埋管深度为30cm、管间距为20cm时,土壤的换热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温室传热水道对土壤加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栽培种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长期的人工选择压力和驯化作用,造成栽培种花生种质遗传背景渐趋狭窄,严重限制了利用现有品种进行遗传改良的效果。准确揭示栽培种花生与本区组内其它物种之间的遗传关系是野生遗传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首要前提。叶绿体基因组具有母系遗传、能够解决低阶分类单元问题等特点,但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解析花生区组种间系统进化关系,具有步骤复杂、耗时长、成本高等缺点。本研究基于花生属花生区组14个叶绿体全序列及直立区组1个叶绿体全序列,初步筛选得到7个候选高突变区,通过引物设计和扩增测序,根据遗传变异数目及遗传多样性锚定到花生区组的高突变区,即psb E-pet L的基因间区。经系统发生树拓扑分支结构对比,该区域能够较好地揭示花生区组种间遗传关系,可实现对花生区组尚不明确系统位置的其它物种进行快速鉴定,为准确揭示花生区组种间遗传关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花生抗黄曲霉品种J11为研究对象,利用蛋白质组测序技术(iTRAQ)分析了黄曲霉侵染胁迫条件下,花生蛋白质组表达变化情况,共鉴定到1382个蛋白质,其中84个蛋白质的表达发生变化,包括74个上调表达与10个下调表达。综合GO与KEGG分析的结果,发现黄曲霉侵染主要影响花生的代谢通路,且诱导植株抗性机制的运行。此外,本研究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对花生Ahhevamine-A基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研究结果可为筛选新的抗黄曲霉花生种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花生地方品种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是花生育种的主要亲本来源。构建骨干种质可极大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以171份花生骨干种质为材料,利用均值差异百分率(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极差符合率(CR%)、变异系数变化率(VR%)和香农指数变化率(DR%)等5个参数及主成分分析法对骨干种质代表性进行分析和确认,萎蔫指数和抗旱系数相结合评价171份种质抗旱性。结果显示,骨干种质对全部种质的MD%、VD%、CR%、DR%和VR%分别达到7.69%、7.69%、83.84%、102.48%和104.15%,表明骨干种质代表了全部种质的遗传变异,且丰度较高。此外,主成分分析证实了骨干种质很好地保留了初选骨干种质和全部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从171份种质中筛选出13份抗旱花生种质,抗旱系数介于0.50~0.86,萎蔫指数为0~2。本研究构建的骨干种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为花生优异种质发掘和抗旱育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在祁连山、昆仑山和秦岭三大山系之间,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大型断陷盆地,堆积了发育良好的第四纪河湖沉积物地层,曾经是沙漠化的物质来源。20世纪末,国家更加重视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在共和盆地实施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和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翻呈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使该地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抗病基因PnAG3与花生抗旱性关系,本实验利用土壤盆栽试验,通过控水模拟干旱条件,利用荧光定量方法分析不同程度干旱、苗期不同抗病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品种PnAG3基因的表达变化,同时测定它们耐旱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中度干旱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分别升高了3.15、2.55和4.95倍,而不抗病品种在3种处理下差异不显著;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在不同干旱程度下均有所升高,且不抗病品种升高幅度大于抗病品种;基因PnAG3的表达量在抗病品种中要高于不抗病品种,但抗病品种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基因表达量出现的峰值较不抗病品种早,与CAT活性的变化相似。整体来看,SOD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基因PnAG3表达量、POD、CAT和MDA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耐旱生理指标及抗病相关基因PnAG3的变化情况,基因PnAG3表达量变化与耐旱生理指标的变化有相关性,且在抗病品种中基因PnAG3的表达量大于不抗病品种,推测基因PnAG3的功能与花生抗逆性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花生抗性育种和种质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5种传统的、最常用的DNA分子标记(RFLP、RAPD、AFLP、SSR和SNP)的技术原理及它们的优缺点,也总结了TRAP这种新产生的分子标记的技术原理、优点及应用前景.综述了这几类分子标记在花生种质进化、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图谱构建及抗虫、抗病等方面的研究.利用SSR和RAPD标记能够发现野生种和栽培种多态性进而实现分子标记对花生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以将许多花生品种分为不同的品种群,能够对花生进行种质进化研究.RFLP和AFLP技术利于花生图谱构建,利用DNA中特定的限制性酶切位点上碱基对的改变及酶切位点之间的分子重排,可以发现花生品种间的DNA许多多态性位点,进而绘制分子标记图谱.AFLP技术在花生青枯菌和花生抗黄曲霉的研究方面有很大进展.RAID技术在花生根瘤菌、花生线虫病等方面已有显著进展.最后对分子标记在花生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单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指导苗期养分科学管理,本研究以温室盆栽的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幼苗为材料,采用等量施肥(C)、阶段递增施肥(A)和修正指数施肥(ME)3种方法,每种方法设置50、100、200、400、600 mg/株5个氮素水平,并以不施肥为对照,共设置16个处理,分析不同供氮方式对米老排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米老排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随供氮水平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改善其光合气体交换作用效果最佳的处理是200C>100ME>100A;而胞间CO2浓度(Ci)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总体上表现下降趋势;所有施肥处理中,米老排幼苗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a/叶绿素b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施肥处理显著降低苗期米老排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此外低剂量施肥能够降低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等量施肥200 mg/株的供氮方式总体上最有利于改善光合气体交换作用、提高光合作用和降低丙二醛含量。  相似文献   
19.
研究杨树杂交F1代扦插无性系苗期生长节律及遗传变异,旨在为杨树遗传改良和优质种质资源挖掘提供依据。以‘I-69’杨为母本,‘I-63’杨为父本,将通过控制授粉杂交试验得到的30个F1代及2个杂交亲本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大田扦插试验,分析参试材料在苗期苗高和地径上的生长进程及遗传变异。结果显示1年生杨树F1代扦插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生长符合“S”型曲线,并能用Logistic方程很好的拟合其动态生长节律;不同无性系的苗高和地径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超亲优势显著,偏母本效应;2个生长性状的重复力分别是0.88、0.72,变幅分别为125.11%、108.94%,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23.67%、19.97%,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40.37%、25.98%;2个生长性状的重复力、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均随月龄先增后减,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和表型方差基本上随月龄增加而增大,遗传方差效应对表型方差贡献率逐月增大。以苗高和地径为评价指标,结合聚类分析筛选出5个生长性状表现好的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的平均值分别为3.10m和19....  相似文献   
20.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与经济作物,花生耐盐机制的研究对于盐碱地的开发有潜在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花生耐盐品种A025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了盐胁迫条件下,花生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共计发现33个转录因子家族,包括102个上调表达与38个下调表达转录因子,大量差异表达转录因子集中在MYB,NAC与WRKY三个家族。本研究结果可为筛选新的耐盐花生种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