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8篇
  13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研究春耕春播关键期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及生产对策,利用西峰气象站1952—2015年3月下旬—4月中旬降水量记录和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90—2015年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旱作区春耕春播土壤水分利用的适宜关键期3月下旬—4月中旬降水量逐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耕春播适宜关键期3月下旬—4月中旬降水总量偏少的概率高达54.7%;4月上旬降水量偏少的概率大于3月下旬和4月中旬。为最大限度科学开发利用春季土壤解冻返浆水和3月下旬之前降水气候资源,旱作区在玉米等大秋作物适宜播种期的4月18—25日不适宜推广使用一次性完成施底肥覆膜与下种的复合型春播机械,应在3月下旬完成施底肥覆膜,避免播种前期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相似文献   
42.
为了探索春季第一场透雨对冬小麦各个器官的发育影响,利用1981—2012年麦积国家标准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建立了透雨指数。结合天水农业气象站1981—2012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及各主要物候期各个器官生物量测量资料,分析了透雨指数的逐年变化趋势及透雨参数对拔节期冬小麦各个器官生物量累计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2年,透雨指数呈逐年降低趋势,有31%的年份第一场透雨出现在拔节生育期前。透雨出现的迟早,对拔节期的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片干物重、茎干物重影响较大;透雨的量级对叶鞘干物重、茎干物重、株干物重、单位面积干物重及小穗数影响较大;透雨指数与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片干物重、叶鞘干物重、茎干物重、株干物重及小穗数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3.
陆面潜在蒸散计算模型在甘肃省黄土高原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区,潜在蒸散的准确估算是该区水资源评估的重要工作之一.运用西峰国家基准气候站1961-2006年气象资料,选用5种半干旱地区研究潜在蒸散普遍适宜的计算模型,以该区的蒸发量为参考,对各种计算模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FAO Penman-Monteith(1998)模型与蒸发量相关性显著,均方差值小,稳定性高,是计算该地潜在蒸散的首选模型;其次为FAO PPP-17模型;Hargreaves模型所需气候因子较少,计算便捷,准确性较好,有一定使用优势;Priestley-Taylor模型计算值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在夏季与蒸发量的相关水平较低,在使用时还要作进一步地订正;24Radiation模型的夏季计算值与蒸发量的相关性不能通过假设检验,有一定的时间局限性,不宜作为该地区研究潜在蒸散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44.
遵循资源产出量最大及资源投入量最小原则,充分考虑作物生产中气候资源的占有量及气候资源产出量,构造了西北旱作区农作物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模式,并以甘肃天水市为例,根据其农业生产现状,评价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的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套种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单作及复种较低.  相似文献   
45.
全球变暖将使气象防灾减灾面临新的和更大的挑战。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洪涝、热浪、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频繁发生,我国北方旱灾将继续扩大,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增加。而引发森林火灾的自然因素中,高温、干旱少雨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持续干旱少雨天气会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也会给防火灭火带来极大的困难。我国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过火有林地和疏林地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经济损失达70亿元。从全球角度分析,自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森林火灾有上升的趋势,各国都通过加强林火管理、建立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46.
袁雅萍  蒲金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93-17595
运用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8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同时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28年气温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08年天水年平均气温以0.04℃/a的线性趋势上升,其中升温幅度最大的为春季,最小的为夏季。受气温升高的影响,冬小麦全生育期温度适宜性逐年代变好,拔节期~抽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温度适宜度线性上升明显。冬小麦返青以后,各生育期提前比较明显,起身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分别以0.97、0.50、0.40、0.36d/a的速度提前。全生育期天数以O.59d/a的速度减少,1988~2008年全生育期减少了20d。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间隔日数分别以0.57、0.16d/a的速度减少。冬小麦生育期天数减少,有利于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但也增加了生长后期的水分胁迫。  相似文献   
47.
影响宝天高速公路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做好宝天高速公里的气象保障工作,笔者运用1961-2008年天宝高速公路宝鸡、麦积国家气象站视程障碍天气观测资料,分析视程障碍天气现象对公路正常运行的干扰及天气现象本身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沙尘暴属小概率事件。近年来,沿公路从东向西雾日逐渐减少,浮尘及扬沙日数逐渐增加。10月份,全线路出现雾天的频率较高,为0.56天/年;浮尘及扬沙主要出现在3-5月,全线路出现浮尘频率为1.4天/年,扬沙频率为0.7天/年。雾日宝鸡以0.34天/年线性趋势减少,天水以0.01天/年线性趋势减少;浮尘宝鸡以0.41天/年线性趋势减少,天水以1.37天/年线性趋势减少;宝鸡自2002年以后,已连续7年无扬沙天气出现,天水扬沙线性减少趋势为0.37天/年。应根据视程障碍天气现象变化规律,制定应对措施,做好气象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48.
生态气候因子对黄土高原中部冬小麦粒重的影响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旱作冬小麦粒重受生态气候因素的影响规律,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冬小麦生产效益,使用1995—2009年位于黄土高原中部旱作农业区的甘肃西峰试验田资料和当地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学原理和分析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冬小麦千粒重与灌浆速率及灌浆时间之间的增长规律,探讨了生态气候综合因子对千粒重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灌浆速率对千粒重的贡献比率为69%,是灌浆时间贡献比率的2.23倍;千粒重和灌浆速率逐年变化为线性增加趋势,反映出生态气候因子对冬小麦生长表征为适宜有利限度内,单位面积产量仍有增加潜能;千粒重与生态气候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灌浆期降水量每增加10 mm千粒重增加2.15 g,≥20℃的活动积温每增加100℃千粒重减少2.7 g,空气相对湿度每增大1%千粒重减少1.0 g。  相似文献   
49.
根据2003-2004年紫花苜蓿种植试验资料,分析了紫花苜蓿的根系生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主根伸长下扎不但与建株的时间长短有关,也与其地上枝叶的生长关系密切.主根生长最快的时段是在枝叶停止生长的冬季,最缓慢的时期是分枝-可以收刈的枝叶旺盛生长期.根系的生物量累积与土壤热状况有比较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20cm土层的积温≥3360℃·d以后根系生物量累积速度增大.相同的时段内,紫花苜蓿田的土壤水分利用程度远大于冬小麦田,其地段的水分累积消耗量比麦田偏高30%,地下土壤干层迹线比麦田深,持续的时间也明显长于麦田.如果土壤水分补充不及时,长期种植紫花苜蓿的田块会造成土壤水分透支.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海南岛香蕉品质的可能影响。[方法]根据香蕉生理对环境的反映,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根据影响香蕉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近45年的变化,研究气候变化对海南岛香蕉品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南岛气温变暖也十分明显。而低温冷害对香蕉品质的威胁正在不断降低,高温的危害却在逐步增多;同时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的降低将减少香蕉果实内糖分的积累,影响香蕉的风味;降水日趋集中、强度增大将对香蕉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结论]该研究为评价香蕉的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