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农学   8篇
  3篇
畜牧兽医   5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了解高寒地区燕麦人工草地在燕麦品种、施肥措施和混播水平下土壤碳氮储量潜力及垂直分布动态,为高寒地区燕麦人工草地建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个燕麦品种(A1:青燕1号,Avena sativa cv. Qingyan No.1;A2:林纳,A. sativa cv. Lena;A3:青海444,A. sativa cv. Qinghai 444;A4:青海甜燕麦,A. sativa cv. Qinghai)、4个施肥水平(B1:不施任何肥料,CK0;B2: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IM;B3:有机肥1500 kg/hm2,OM;B4: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有机肥750 kg/hm2,IM+OM)和4个箭筈豌豆混播水平(C1:0 kg/hm2;C2:45 kg/hm2;C3:60 kg/hm2;C4:75 kg/hm2)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16(45)],在燕麦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和收获后期研究了3个因素对高寒区燕麦人工草地土壤C、N储量的影响极其垂直分布特征,为高寒区燕麦人工草地土壤固C、固N潜力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品种、施肥和混播均显著影响了燕麦人工草地土壤C、N储量。3个因素在作物生长期对土壤C储量的积累的影响大小表现为施肥>混播>品种,收获后期表现为混播>施肥>品种;各时期对土壤N储量的影响大小均表现为施肥>混播>品种。采用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有机肥750 kg/hm2的施肥处理,混播75 kg/hm2箭筈豌豆建植的燕麦人工草地土壤C、N储量最高。施肥措施造成燕麦人工草地各时期不同土层间土壤C、N储量的差异。在3种措施影响下燕麦人工草地0~50cm土层土壤C、N储量潜力分别为176.78 t/hm2和11.78 t/hm2。土壤C、N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下降,0~20cm土层土壤C、N储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获得适宜在青海民和地区种植的小黑麦品种,[方法]在当地进行国内外小黑麦品种的适应性试验,测定其生育期、株高、出苗率、发芽等指标。[结果]结果表明:国内的小黑麦品种比国外的品种生育期短2-10 d;株高相比较而言“Pingpong”最高,达164.3cm,其次是“中饲1048”(158.07cm)和“中饲3241”(153.50cm);出苗率“中饲1048”最高,为60.67%;综合发芽指标及千粒重分析表明, “中饲1048”最高,“中饲3241”次之,在该地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结论]因此,“Pingpong”、“中饲1048”和“中饲3241”三个品种可以作为该地区种植的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的苦荞品种,本试验选用不同单位提供的8个苦荞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青海地区对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定苦荞1号"和"凉山苦荞"的产量与品质表现出较好的优势,且优于当地品种"黑丰1号",可在青海地区推广种植。"贵米苦18号"的多个农艺性状优于其他品种,可为苦荞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所种质资源常温库贮存的2003—2008年的青引1号燕麦种子,进行培养皿垫滤纸、育苗钵土埋和育苗钵砂埋发芽试验,在第3d测定发芽势、第9d测定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综合各项指标不同措施处理发芽率应优先选择育苗钵砂埋法;且常温条件下青引1号燕麦种子最适宜贮存的年限为2—3年。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两个荞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个施氮水平对荞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两种荞麦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施氮量为90 kg.hm-2时表现最佳。其中,苦荞“黑丰1号”的株高、主茎分支数和主茎节数与对照相比显著(P&;amp;lt;0.05)提高,分别增加了23.21%,15.63%,9.80%;甜荞“六桥1号”分别提高了8.48%,15.29%,14.00%。与产量相关的构成要素也有大幅度的上升,90 kg.hm-2施N处理下为最高,产量表现也最高,且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品质方面,90 kg.hm-2处理增加了两个荞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粗脂肪含量和总黄酮含量,显著(P&;amp;lt;0.05)高于对照。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施N量(90 kg.hm-2)对荞麦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燕麦β-葡聚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β-葡聚糖及其保健功能和影响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因素、燕麦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测定方法及燕麦保健食品的市场现状作了简述,旨在为深入研究和全面开发利用燕麦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苗期抗旱性较强的野生老芒麦种质材料,用于青藏高原人工牧草栽培与育种,采用砂培和盆栽2种培养方式,对青藏高原不同地区收集的25份老芒麦材料进行模拟干旱试验,并使用隶属函数法评价各材料的抗旱性,引入干旱变异指数筛选老芒麦抗旱性评价指标.结果 表明:两次筛选结果相似,其中10-124、14-250、16-335、09-118、G23和09-035为抗旱材料,14-234、09-110、川草1号、09-089、09-249、09-129、09-150、09-053、G9、13-306、13-360和10-005为中等抗旱材料;1-1-4-2、09-210、09-149、1-1-5-13、青牧1号、13-364和14-004为不抗旱材料;(2)叶面积、根冠比、根长、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的干旱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可作为青藏高原老芒麦抗旱种质材料筛选的依据.综上,10-124、14-250、16-335、09-118、G23和09-035抗旱性较强,可作为青藏高原牧草栽培与育种的首选材料;叶面积、根冠比和根长等指标对干旱胁迫较为敏感,可作为老芒麦苗期抗旱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青燕1号燕麦适宜的氮肥施量和播种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播种量和5个施氮水平,研究氮肥和播种量对燕麦穗部性状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氮量、播种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种子产量和穗部性状有显著影响(P<0.001).种子产量随施氮量和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出现在90 kg/hm2氮肥施用量和180 kg/hm2播种量.穗部性状随施氮量和播种量变化明显,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和千粒重均随着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燕麦种子产量与穗长和每穗小穗数极显著相关(P<0.01),与每穗粒数和每穗粒重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因此,90 kg/hm2氮肥施用量和180 kg/hm2播种量是湟中及周边地区种植燕麦的适宜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来源于我国不同省份的8个大粒裸燕麦品种进行了核型分析及进化趋势研究,旨在为燕麦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开发利用和良种培育提供细胞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8份大粒裸燕麦材料的核型公式分别为:青莜3号:2n=6x=42=22m+20sm (4SAT);平安莜麦:2n=6x=42=18m+24sm (4SAT);白燕2号:2n=6x=42=18m+24sm (2SAT);花早2号:2n=6x=42=20m+22sm (2SAT);花晚6号:2n=6x=42=14m+28sm (6SAT);晋燕8号:2n=6x=42=22m+20sm (4SAT);宁莜1号:2n=6x=42=16m+26sm (2SAT);定莜6号:2n=6x=42=16m+26sm (4SAT),8个燕麦品种的核型均属于2B型.进行聚类及进化趋势分析发现,白燕2号为最进化的品种,青莜3号为最原始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明晰腐败燕麦青贮中霉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我国湿热地区燕麦青贮具有重要意义。从腐败的燕麦青贮中分离霉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共筛选出霉菌6株(LSO1~6),LSO1为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LSO2为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LSO3为毛霉属(Mucor sp.),LSO4为多变根毛霉(Rhizomucor variabilis),LSO5为Simplicillium aogashimaense,LSO6为散布韦斯特壳(Westerdykella dispersa)。(2)LSO1和LSO4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0℃,LSO3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5℃,LSO2、LSO5和LSO6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8℃,6株霉菌均在4℃生长最慢。(3)LSO1和LSO4最适生长pH值为5,LSO2、LSO6菌株最适生长pH值分别为9和4,LSO3、LSO5菌株分别在pH值5~9、5~8时生长较好。(4)连续光照有利于LSO1、LSO3、LSO4和LSO6生长,不利于LSO2生长;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