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三峡水库投入使用后,在库区两岸形成周期性变化的水陆交错地带即消落区。通过调查消落区的类型、分布、面积等基本情况,从消落区水、土相互作用角度,分析了消落区在水、土交互作用下对水、陆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利用生物缓冲带等技术来建立消落区生态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给影响科技成果查新质量的因素确定权值,然后利用 Pareto 图进行 ABC 分类,找出影响查新质量的主要因素、一般因素及次要因素,从而提出对各类因素的控制措施,并结合查新实际对上述分类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周期性淹水对消落区水土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脆弱,在水土交互作用下消落区土壤母岩风化成土进度加快、土壤侵蚀加剧、土壤氮磷等营养物质及重金属大量溶出,其中N、P、COD和重金属是主要的溶出因子,淹没的耕地是主要的污染源。成库初期消落区生态脆弱性增强、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难增加、岸边污染加重,尤其在水流缓慢的库湾将会出现局部的富营养化现象;随着消落区稳定的库岸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水土耦合呈现正的环境效应。为了尽快构建健康的消落区生态系统,防止三峡库区消落区水土环境的退化,必须加强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消落区土地保护区域、推广复合生态技术并做好库区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4.
档案袋评价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进行反思,能动态、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在其师资水平、教学管理和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日趋提升。然而,由于生源基础差等方面的原因,在民办院校中传统的评价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本文试分析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目前的教学状况,并探讨了档案袋评价模式的意义,及其运用中所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经过多年摸索,运用果树嫁接原理,在老桔树的枝干上进行“腹接增枝”试验,获得了成功,终于使老桔树返老还童。柑桔的“腹接增枝”技术,不同于普通的柑桔嫁接技术。它不锯去树顶枝干,只在树干腹部嫁接上接穗。让接穗在老桔树的树干腹部长出枝梢,开花结果。这项技术既适用于同品种间的腹接,也适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信贷杠杆的调节作用,农业银行总行确定了《当前产业产品贷款序列表》。《贷款序列表》提出向农业实行倾斜的政策。对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治理,均实行重点支持政策。对建立和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的配套等也优先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消落区对库区水土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三峡水库投入使用后。在库区两岸形成周期性变化的水陆交错地带即消落区,它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具有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变化周期性和人类活动的频繁性的特点,它对水、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查消落区的类型、分布、面积等基本情况,从消落区水、土相互作用角度,分析了消落区在水、土交互作用下对水、陆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消落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模型REMM为例,介绍了国外河岸带研究的最新成果。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模型(REMM)是一种计算机模拟模型,它可以模拟河岸带的水文、C、N、P营养物质循环、迁移及植被的生长过程。REMM输入的数据是田间的N、P等营养物质、沉积物,输出的是地表径流和浅地表径流及通过渗漏转移溪流和周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沉积物的数量。河岸带包括三个区,REMM允许用户定义每一个区域的不同植被类型组合,以便找出拦截污染物效果较好的缓冲带类型,模型的模拟数据可以为建立植物缓冲带,提供决策依据。最后对REMM模型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