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5篇
  4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31.
不同耕层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4种耕作方式创建的耕层构造即免耕全实耕层、翻耕全虚耕层、留茬深松虚实并存耕层、灭茬打垄上虚下实耕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深松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玉米植株形态优于其他3个耕层的处理,其株高和最大叶面积分别较灭茬打垄上虚下实耕层处理实提高8.37%和14.18%,气生根条数比灭茬打垄上虚下实耕层处理增加16.8条,净光合速率较灭茬打垄上虚下实耕层处理提高16.76%,4个处理在茎粗上差异不明显。留茬深松耕作方式创造的虚实并存耕层结构能够充分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32.
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指出要"打造全国领先的牛羊畜禽饲草生产基地",近年来,国家"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的重大发展布局,促进了牧草产业和草食牲畜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为明确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叶面积和SPAD值的影响,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土耕作农业示范基地(N43°45′,E125°01′),对人工模拟方式不同类型耕层构造处理下玉米叶片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留茬苗紧行松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分别比垄作苗紧行松提高4.19%和4.29%;叶绿素含量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单峰曲线变化,留茬苗紧行松玉米叶片SPAD值均高于留茬苗紧行紧和留茬苗松行松,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34.
针对传统果蔬农业大棚环境数据感知不强、现场维护工作量大、无线覆盖区域受限、生产管理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一套基于模糊PID控制的NB-IoT果蔬农业物联网系统设计。以STM32L475VET6超低功耗芯片为主控芯片,通过NB-IoT和ZigBee双协议融合组网技术和环形缓冲队列算法组建广域无线网络,设计现场监测终端与远程云监控平台,将局域终端节点采集的环境因子信息接入云服务器进行统计与分析。系统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自动调控反馈控制设备,达到低功耗模式下的广域覆盖监测并智能反馈调控果蔬大棚环境因子的目的,实现感知层、网络层到平台层和应用层一套完整的果蔬大棚物联网系统设计。将模糊PID控制算法应用于温棚环境调节的仿真测试表明,〖JP3〗系统平均丢包率为0.088%,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子参数平均相对误差保持在0.5%以内,NB-IoT休眠功耗小于9 μA,能实现智能反馈控制并保证系统多节点部署、多参数检测、低功耗工作、广覆盖通信的条件,使系统具有更高的复杂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5.
东北黑土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针对东北黑土区土壤风蚀和水蚀严重、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土壤有机质下降、耕层变浅等问题,研究了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交互种植技术和灭高茬整地保护性耕作两种技术模式,该技术对保护黑土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通过农肥与化肥不同模式配施对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效果的分析,筛选出农肥与化肥配施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37.
罗洋  刘方  任军  朱健  罗绪强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4):46-53,60
[目的] 对贵州省东部地区两种类型的锰渣堆场(采选渣、电解锰渣)上优势植物的Mn富集特点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旨在为该区域锰渣堆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野外调查采样的基础上,对优势植物Mn含量、生长基质总Mn含量和低分子量有机酸提取态Mn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锰渣堆场上优势植物体内Mn含量介于34.47~680.70 mg/kg之间,且存在着个别植物组织中的Mn含量超过一般植物正常范围的现象,Mn在植株器官中的分布主要表现为:根 > 叶 > 茎或枝。优势植物生长基质中的总Mn含量介于20 217.14~75 115.58 mg/kg之间,总体表现为:根际基质<非根际基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基质中Mn的提取效率在25.72%~78.30%之间,总体表现为:根际基质>非根际基质。[结论] 在植株吸收和根际效应的双重作用下,锰渣堆场优势植物具有治理Mn污染的潜力。  相似文献   
38.
秸秆循环还田土壤环境效应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秸秆循环还田土壤环境效应变化,筛选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于2000年设计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定位试验,通过对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紧实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45 cm处达到最大值,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紧实,秸秆还田处理均低于现行耕法;秸秆还田各处理三相结构合理,特别是在20~40 cm优于现行耕法,土壤孔隙增多,渗透能力增强。秸秆还田各处理土壤养分明显改善,特别是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比较提高幅度为0.26~0.74 g/kg。  相似文献   
39.
2002~2003年针对高油、高淀粉玉米品种与不同杂优模式普通品种的油分、淀粉积累动态进行了初步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普通型品种类型,高油品种全灌浆期油分平均积累速率较高,完成全程油分积累进度较慢;不同杂优模式品种油分积累对比,显示出全灌浆期油分平均积累效率以"高油系×美杂"杂优模式较高,"Lancaster×Reid"较低.从完成全程油分积累进度看,在中晚熟的3个杂优模式中,"Lancaster×塘四平头"较快,"Lancaster×Reid"较慢,在晚熟3个杂优模式中,"Lancaster×旅大红骨"较快,"美杂×高油系"较慢.高淀粉品种在全灌浆期淀粉平均积累的速率较高,而在完成全程淀粉积累进度上略低于普通品种。  相似文献   
40.
玉米不同密度的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14  
选用生产上主推的玉米品种四密25,进行不同密度下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四密25玉米最适密度为7万株/hm2,随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降低、叶面积指数增大、光合势加大、光合生产率降低、叶绿素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