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72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不同氮肥缓释化处理对夏玉米田间氨挥发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目的】氨挥发是农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氮肥类型或尿素氮肥缓释处理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吸收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氨挥发和氮素利用效率。通过不同缓释处理技术减低氨挥发和氮素降解释放速率来提高作物氮素吸收,对于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两年田间原位监测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设硝酸钙(CN)、常规尿素(CU)、树脂包膜尿素(CRF)、控失尿素(LCU)、凝胶尿素(CLP)、脲甲醛(UF)7个处理,研究不同氮肥缓释化处理对夏玉米土壤氨挥发损失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1)氨挥发主要集中于施肥后一周以内,常规尿素氨挥发累积量占整个生育期氨挥发累计总量平均为81.6%,凝胶尿素、控失尿素、树脂包膜尿素、脲甲醛氨挥发累积量占整个生育期氨挥发累计总量的比例介于62.2%~82.2%之间。2)2014年夏玉米田间氨挥发监测期内,常规尿素的氨挥发累计总量为N 14.9 kg/hm2,凝胶尿素、控失尿素、树脂包膜尿素、脲甲醛处理与常规尿素相比下降幅度介于21.7%~64.6%。2015年,常规尿素的氨挥发累计总量为N 17.3 kg/hm2,凝胶尿素、控失尿素、树脂包膜尿素、脲甲醛处理与常规尿素相比下降幅度介于17.3%~57.2%。3)化肥氮在常规尿素、树脂包膜尿素以及控失尿素处理中的贡献率较高,两年均达60%以上,其中常规尿素中化肥氮的贡献率平均高达76.0%。而化肥氮在脲甲醛中的贡献率较低,平均仅为37.6%。4)与常规尿素相比,脲甲醛、凝胶尿素、控失尿素以及树脂包膜尿素的产量也有显著增加,两年平均产量增幅为6.3%~18.8%。5)不同氮肥的夏玉米氮肥利用率也有显著差异,其中脲甲醛为最高,平均高达57.9%,其次为凝胶尿素、控失尿素、树脂包膜尿素、硝酸钙和常规尿素,分别为42.4%、38.3%、38.3%、23.5%和20.8%。【结论】氮肥中的氨挥发主要集中于施肥后一周以内。与常规尿素相比,脲甲醛、控失尿素、树脂包膜尿素、凝胶尿素均能明显减少氨挥发损失、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脲甲醛和凝胶尿素效果更显著,是高产、高效、低损失的肥料类型。  相似文献   
42.
高效施肥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白由路 《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1):2116-2125
长期以来,施肥目的是为了提高作物产量,保证人类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化学肥料的发明大大缓解了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的矛盾。但是,随着与之相伴的农产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问题逐渐揭示并被广泛关注,如何在提高肥料效益、保证粮食产量与减少肥料施用、保证环境安全问题上找到平衡点,成了施肥技术必须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高效施肥。文中阐述了高效施肥的内涵,认为高效施肥需要从粮食高效、生产高效、资源高效和环境高效四个方面加以理解。高效施肥可定义为,在作物营养供应的各个环节上,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以充分保证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资源浪费、维护生态环境。文中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成熟的几种高效施肥技术,即测土施肥、精准施肥、灌溉施肥和轻简施肥等。在测土施肥方面,介绍了美国和欧洲目前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介绍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测土施肥以来的进展;在精准施肥方面,介绍了精准施肥技术的理论、核心技术、发展过程及其实现的技术途径等,分析了精准农业的经济效益及其在世界的应用情况;在灌溉施肥方面,介绍了灌溉施肥的优点、灌溉施肥的方式与研究历程,重点介绍了表面灌溉施肥技术、滴灌施肥技术和微喷施肥技术等。作者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高效施肥会向着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轻简化方向发展,特别在高效施肥技术、数字化养分管理系统、养分高效利用基因筛选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同时还要注意营养链一体化管理、作物营养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43.
华北沙质潮土夏玉米“3414”肥效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沙质潮土条件下,采用"3414"肥效试验设计,通过不同方法对玉米产量结果与肥料施用量的回归拟合,建立不同施肥因子组合的施肥效应模型。单因子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钾肥料的增产效应表现为氮〉磷〉钾;夏玉米对钾肥的忍耐度低于磷和氮,表现为过量施用会引起产量快速降低。3种肥料因子间均存在正向交互作用,但交互作用的大小和程度在不同的模型上特点不同。通过对模型寻优分析,确定沙质潮土夏玉米N、P2O5、K2O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164 kg/hm2、93 kg/hm2和57 kg/hm2,投入比例为1.0∶0.6∶0.4;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96 kg/hm2、78 kg/hm2和38 kg/hm2,投入比例为1.0∶0.8∶0.4。  相似文献   
44.
利用便携式光谱仪进行植物营养诊断主要是针对氮素营养。这主要是因为氮素是植物施用量最大的营养元素,是影响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作物长势比较敏感的元素。同时,在作物生育期内,氮素是以追肥的形式对作物进行补充的。由此可见,对作物氮素进行诊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尽管化学诊断相对更加准确,但分析操作繁琐,工作量大,田间破坏性大,测定结果滞后。实  相似文献   
45.
氮、磷、钾肥对大葱商品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通过氮、磷、钾肥配比田间试验,建立大葱施用氮、磷、钾肥对大葱株高、葱白直径、产量及施肥利润的效应函数。结果表明,株高极大值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N 371.30、P2O5 157.50、K2O 309.58 kg/hm2,此时的株高为92.88 cm;葱白直径极大值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N 350.63、P2O5 157.50、K2O 225.00 kg/hm2,此时葱白的直径为1.769 cm;最高产量的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N 394.08、P2O5 193.62、K2O 225.00 kg/hm2,此时产量为55805.06 kg/hm2;最佳施肥利润的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N 391.35、P2O5 192.97、K2O 225.00 kg/hm2,其最佳施肥利润达136865.60元/hm2,经济产量达55802.74 kg/hm2。  相似文献   
46.
不同氮营养冬小麦冠层光谱红边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FieldSpec FR2500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氮素处理冬小麦冠层光谱,分析其红边特征变化规律及与农学成分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波长550 nm、680 nm、980 nm、1100 nm与350~680 nm和750~1100 nm可作为氮素营养诊断的敏感特征点与波段范围。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拔节期、抽穗期以及灌浆期的红边位置(REP)、红谷位置(Lo)与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极大值(FD_Max)均增大,红边宽度(Lwidth)则有减小的趋势。总体上看,施氮与无氮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均存在较大差异,施氮处理之间差异较小。冠层反射光谱的红边位置、红谷位置、随生育期向长波方向移动,呈现红移现象;从抽穗期开始逐渐减小,呈现蓝移现象。冬小麦红边参数中红边位置与农学组分之间的相关性优于其他参数,除与地上部生物量正相关显著外,与叶面积指数、叶含水率、叶绿素含量、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叶鲜重、叶含氮量均呈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红谷位置则与叶面积指数、叶含水率、叶绿素含量、叶鲜重以及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呈显著正相关。红边宽度与叶面积指数、叶含水率、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叶鲜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反射率一阶导数极大值与叶面积指数、叶含水率、叶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含氮量极显著负相关。通过红边参数与农学组分稳定良好的数学关系,可以对农学组分进行预测估算。  相似文献   
47.
东北平原土壤速效养分状况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GPS定位技术,对整个东北平原土壤按20 km×20 km的网格分0~20 cm和20~40 cm两层进行取样,对土壤速效养分状况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平原0~20 cm的表层土壤中,土壤速效氮、磷、钾、硫和锌的缺乏面积分别为18.5%、28.6%、51.1%、78.6%和44.7%。三江平原土壤养分状况良好,嫩江平原次之,辽河平原较差,因此应对3个区域采取不同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48.
一、确保化肥供应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 粮食安全一直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虽然我国粮食生产,特别是粮食单产处于世界较高的水平,但由于作物品种改良、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土壤供肥性能的改变,作物生长发育对化肥的依赖性有所提高。根据部分田间试验结果,我国几种主要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当季生产对化肥的依赖程度达到了40%以上(依赖程度的计算方法是不施肥区的减产量除以正常施肥区的产量),如果接连不施肥,产量则更低。按我国2007年粮食产量5.015亿t计算,当年来自化肥的粮食产量约为2亿t,足见化肥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所以,保证化肥的足量供应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本文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黄淮海平原0~200cm各土层的含盐量及其盐分组成进行了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特征,该区盐分已集中分布在某些较大的区域.目前,盐渍土或盐渍化土壤比较分散的局面已经不再存在;根据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影响盐分分布的因素划分为区域因素(稳定因素)和非区域因素(随机因素);同时,还可以判断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对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组分的空间特征分析,可将盐分组成离子分为二大类,K+、Na+、Ca2+、Cl-和CO32-为非区域性盐分离子;SO42-、Mg2+和HCO3-为区域性盐分离子.  相似文献   
50.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种转植酸酶(phyA2)基因事件C63、C83-1-7和C84-1-14玉米根系分泌的植酸酶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土壤磷素有效性以及作物磷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转基因玉米根系植酸酶活性远远高于阴性对照,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加了对根际土壤有机磷的活化和利用、减少了土壤速效磷的降低;与阴性对照相比,转phyA2基因玉米生长发育状况更好,C63和C84-1-14植株干重和磷积累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磷积累量分别是阴性对照的4.3倍和3.4倍。初步说明在土壤条件下,转phyA2基因玉米对土壤有机磷的利用增加,土壤磷素有效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