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4篇
  16篇
综合类   86篇
农作物   38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揭膜处理对全膜覆盖马铃薯产量品质及水分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揭膜对全膜覆盖马铃薯产量形成、品质及农田水分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播种后75 d揭膜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与全生育期不揭膜(T5)相比,60天揭膜(T1)、75天揭膜(T2)、90天揭膜(T3)和105天揭膜(T4)分别增产4%、28%、26%和10%,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揭膜改善了马铃薯薯块品质,与T5相比较,T1、T2、T3和T4显著提高了薯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Vc和淀粉含量,降低了有机酸含量。综合效果以T2处理最好,有利于马铃薯薯块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92.
为进一步提高阜宁设施蔬菜的种植效益,示范集成了大棚黄瓜-豇豆-青菜+芹菜高效种植模式。该模式提高了大棚设施的利用率,早春采取多层覆盖增温保温技术,实现黄瓜提前种植,提早上市;夏季利用连栋大棚避雨栽培,用遮阳网覆盖降温种植豇豆,借助连栋大棚的钢架和空间,黄瓜、豇豆可以利用立体吊蔓栽培技术,提高种植密度,增加产量;秋冬适时抢播青菜和芹菜,实现三茬四收,提高了大棚利用率,提高了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93.
研究了卡那霉素对烟草4个品种叶片芽分化和根再生的影响,并对筛选出的卡那霉素抗性最强和最弱的品种进行抗盐能力分析,结果发现,品种CV87对卡那霉素非常敏感,4mg/L或6mg/L浓度下,叶片芽分化率或茎段根再生率均为零,而品种T12却对卡那霉素具有很高耐受性,在300mg/L浓度时,叶片才失去分化能力,而茎段根再生受阻的卡那霉素浓度则高达400mg/L。4个品种抗卡那霉素能力为T12〉SD-1〉NC89〉CV87。高浓度(≥1.0%)盐胁迫,品种CV87受伤害严重,表现为叶片黄化、皱缩并增厚,根再生能力丧失,且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及细胞膜透性相对值指标都显著或极显著地低于或高于品种T12,表明品种T12的抗盐能力高于品种CV87。  相似文献   
94.
N、K肥料与密度对整薯播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采用m=3的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肥料(N/K)、密度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和极早熟菜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产量的影响,研究得出:在甘肃河西走廊,大西洋品种整薯播种获得高产的最优施肥量,每公顷为纯N307.5kg,纯K2O127.5kg,最合理密度每公顷为10.05万株;费乌瑞它品种整薯播种获得高产的最优施肥量为纯N270kg,纯K2O96kg,最合理密度每公顷为6.9万株。  相似文献   
95.
用各种不同培养基对马铃薯四倍体、双单倍体栽培种及有结薯习性的野生种进行了试管微型薯诱导。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用食用白糖替代蔗糖可以获得同样的诱导效果,能大大降低成本。液体培养较固体培养效果好。BAP 的诱导效果随基因型不同而异,但并不一定是必需的。香兰素补加到液体培养基中对提高诱导效果有一定作用。试验表明用 MS 加10%食用白糖或 MS 加10%白糖再补加一定浓度香兰素的液体培养基,在黑暗条件下室温于20~28℃培养是高效率生产试管微型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
为解决现有多数葡萄埋藤机埋土量少和埋藤质量差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冬季葡萄越冬埋藤机。对该机的关键部件:掘土部件,输土机构和减速、换向装置进行了设计研究,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以掘土铲的长度、纵向输送带的线速度与横向输送带的线速度为因素,以覆土厚度、覆土宽度和抛土距离为指标。在利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做出了方差分析,得出影响葡萄埋藤机工作性能的因素主次,进一步优化了组合部件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掘土铲的长度为40 cm、纵向输送带的线速度为1.4 m·s-1、横向输送带的线速度为1.65 m·s-1时,葡萄埋藤机的埋藤效果良好,能够满足葡萄越冬埋藤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97.
利用RT-PCR技术从马铃薯普通栽培品种‘陇薯3号’试管苗根部扩增得到StSnRK2.4基因的cDNA序列,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特性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序列全长1 083bp,编码360个氨基酸,与烟草SnRK2家族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达95.56%,已注册该基因到GenBank(No.JX280914);该蛋白分子量为41.49kU,理论等电点为5.52,是一个不跨膜的膜内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含有依赖cAMP/cGMP蛋白激酶磷酸化、蛋白激酶C磷酸化、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酪氨酸蛋白激酶磷酸化和豆蔻酰化位点,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位点信号序列和蛋白激酶ATP结合区域信号序列,推测该基因功能与植物抗逆境胁迫有关.  相似文献   
98.
为了探明施锌及不同锌肥在半干旱雨养条件下对马铃薯的生物效应及其对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用锌肥(种薯处理+叶面喷施)和2种不同锌肥(无机锌肥(硫酸锌)和小分子螯合物有机锌(糖醇锌))对马铃薯‘新大坪’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锌(T2)和糖醇锌(T3)处理的马铃薯根、茎、叶干物质累积量在出苗后20~35d开始高于对照(T1).在生育期中进行的3次锌肥喷施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尤以叶片和根系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幅最大,在出苗后85d,T2和T3处理的叶片干物质积累量比T1增加了76.3%和195.9%,根系增加了52.5%和82.9%,T3处理的效果显著优于T2处理.T2和T3处理的马铃薯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在干质量平衡期前明显大于T1处理,干质量平衡期后,T2和T3处理中由茎叶干质量和块茎干质量形成的剪刀差显著大于T1处理,T3处理大于T2处理,剪刀差的大小是判断块茎产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施用糖醇锌的增产幅度大于硫酸锌.  相似文献   
99.
针对马铃薯收获机在收获时薯秧缠绕,影响机械化作业的问题,设计了甩刀式马铃薯杀秧机。对关键部件甩刀的形状、数量、排列和运动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其结构及主要参数,对样机进行了田间试验。以甩刀的转速、机具前进速度及刀片类型为因素,以茎秧漏打率和功耗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田间试验表明,甩刀式马铃薯杀秧机的最佳工作参数为:甩刀转速1 700 r·min-1、甩刀刀片类型Y型、机具前进速度3.8 km·h-1 。该机工作性能稳定,茎秧漏打率为1%,达到了技术规范设计要求和生产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00.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然而马铃薯的生产却易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通过利用生长模型将马铃薯生理生态过程和相互关系进行量化表达,分析其内部结构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从而提出合理的管理方式,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目前,国际上开发了一些较成熟的马铃薯生长模型,如SUBSTOR-potato,NPOTATO,LINTUL-POTATO模型等,应用在国内马铃薯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来说中国马铃薯生长模型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马铃薯生长模型研究的分析总结,得出国内外马铃薯生长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偏重C、N素研究,缺少P、K素研究;模型所需要的参数较其他作物模型更为复杂。同时,综合分析现有各个生长模型的原理与技术路线的异同点与优缺点,指出马铃薯生长模型需在遗传参数和气候参数方面加以深化研究,并展望了利用作物生长模型指导国内马铃薯生产相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