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35篇
  6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新稻22水稻系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培育的超高产抗病品种镇稻99作母本,以早熟品种01D41LB88为父本进行杂交,历经连续6代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2012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12001)。该品种优质高产、抗病抗倒性好、适应性强,深受广大农户和粮食加工企业的青睐,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河南省不同稻区粳稻品种的品质特性,培育和改良优质水稻品种。以2012—2017年河南省参试的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河南不同稻区不同年份稻米品质之间的差异及其类群划分。结果表明,对近6年河南稻区参试的粳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等指标进行变异分析,加工品质的变异系数以出糙率最小1.92%,整精米率最大13.04%;外观品质变异系数以垩白度最大为79.13%。豫南组以粒形长宽比变异系数最小16.24%,沿黄组以粒长变异系数最小4.13%;蒸煮食味品质两组表现一致。主成分分析发现,豫南组提取4个主成分因子,沿黄组提取5个主成分因子。品质指标聚类分析可把参试品种(系)划分为3个类群,优质群品种可供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新科稻 58 是由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该品种是由新科稻 31// 新稻 89/ 新稻 10 号复交选育而成,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2022 年 11 月通过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及信阳地区、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对新科稻 58 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以选育时期不同(两个选育时代)的1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于施氮量为0,225,300 kg/hm~2纯氮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两选育时代的水稻品种产量、物质生产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着选育时代的更替有所提高,并随施氮量的增加两时代产量表现不同,早期品种中有83.3%的水稻基因型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当代品种产量则有一半基因型在225 kg/hm~2氮肥水平下产量达最大,说明早期品种对氮肥反应较当代品种敏感.农艺性状中的株高和穗长随着育种时代的更替有矮化和减小的趋势,着粒密度有所增加.干物质和氮素平均积累量在生育时期各阶段均表现为当代品种大于早期品种,氮素利用效率亦表现相同的规律.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抽穗、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拔节期关系不密切.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和穗长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选育时代的更替,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有所提高,株型趋于矮化,穗型由散穗向密穗型演变.  相似文献   
15.
从准备种子、明确壮秧标准、精心培育秧苗、适期适量播种及加强秧田管理几个方面总结了沿黄稻区水稻机械化插秧的育秧技术,从插秧、施肥、灌溉和病虫草害防治几个方面介绍了插秧及田间管理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水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敏  张洪程  李国业  魏海燕  殷春渊  马群  杨雄 《核农学报》2011,25(5):1057-1063,1056
提高氮效率是当前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水稻基因型间氮效率差异的客观事实,从根系、叶片光合与衰老、库容量、氮代谢、物质生产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水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机理。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水稻氮效率与高产的协同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氮肥处理对水稻穗部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新稻19号和新稻20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其穗部性状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单穗质量呈减小趋势;表现为无氮肥处理最大,其他氮肥处理间差异较小;充实度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氮肥对稻米加工品质影响较小,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影响较大,过低或过高的氮肥施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增加,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降低,从而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水稻高产栽培是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在水稻生长的每一环节运用适宜的操作管理技术,最大化地发挥水稻自身的生产潜力,达到水稻高产、稳产。文章根据沿黄麦茬稻生产的现状,阐述了水稻生长每一环节关键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9.
对新稻19号进行高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的变异最大(cv:13.02%),与产量的相关最为密切(r=0.6048**),对产量的通径(P=0.6571)和净贡献率(pr=0.3974)最大,其次为每公顷有效穗(cv=12.45%,r=0.2482,P:O.4569,pr=0.1134);千粒重是该品种的稳定性状,对产量的贡献极小。新稻19号每公顷8500kg的产量结构为:每公顷300万穗左右,每穗结实115粒左右,千粒重25g左右。配套栽培技术是:(I)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每公顷基本苗90~120万株;(3)合理施肥,科学灌水,每公顷施纯氮225~280kg,氧化钾90~110kg,五氧化二磷80~100kg;浅水分蘖,够苗晾田,孕稳期小水勤灌,灌浆至成熟期浅水和湿润间歇灌溉,后期不早断水;(4)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沿黄地区是我国优质米产区之一,以"原阳大米"为代表的沿黄优质大米誉满全国。近几年来,随着育种基础材料研究的深入和育种技术的创新,河南省水稻育种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我们就我国及沿黄地区超级稻育种概况展开论述,并详细阐述了河南省首个超级稻的选育经过及推广力度,提出了沿黄优质稻米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