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农学   21篇
综合类   95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1995-2014年贵州省大方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22.01%,为当地农田害鼠第二优势鼠种。多年平均捕获率为0.75%,一年中在6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为1.18%。种群总性比为0.94,雌、雄个体数量差异不显著,多年平均怀孕率为25.49%,平均胎仔数为5.43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81.25%,平均繁殖指数为0.67。不同月份之间种群繁殖特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主要繁殖期为4-9月,一年中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怀孕高峰,平均怀孕率分别为37.50%-55.88%和42.11%-50.00%,怀孕率变化曲线呈典型的双峰型。  相似文献   
22.
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研究分析了1999—2004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期间共解剖黑线姬鼠1011只(其中,雌鼠483只,雄鼠528只)。黑线姬鼠种群性比存在显著的年龄变化,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群体,平均怀孕率为45.97%,胎仔数为5.02只,睾丸下降率为91.98%,繁殖指数为1.0618,除平均胎仔数与总平均胎仔数差异不显著外,平均怀孕率、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分别为总体平均值的1.57倍、1.42倍、1.52倍,它们在种群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与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3.
黑线姬鼠的发生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ius)是余庆县农田主要害鼠。据4年捕获到的2724只害鼠标本分类统计,黑线姬鼠占94.71%,为当地优势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害鼠发生日趋严重,为探讨防治对策,我们于1986-1990年在余庆、白泥等地,对其生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分布 根据1987—1989年7—10月分别在住宅、稻田、玉米地、甘薯地、甘蔗地、森林等生境调查表明: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农田、旱作  相似文献   
24.
25.
贵州省余庆县2020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其特点为成虫始见期比2019年晚、比历年早;主迁入期第3代成虫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蛾量大,迁入主峰期推迟;第3代残存虫量大,第4代田间蛾蜂期长、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幼虫量第4代大于第3代;危害高峰期比历年早,危害期长,第5代发生比历年同期平均轻.原因如下: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雨日多、雨量大,有利于成虫的迁入、交配、产卵和卵孵化;5月份气温回升快,水稻大田移栽提早,迁入成虫很快扩散于稻田产卵繁殖;第3代残存虫量和第4代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积累虫量大;6月上中旬及7月上中旬低龄幼虫盛发期雨日多,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不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等因素,造成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防控必须进行统防统治,才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6.
贵州省余庆县2008--2011年应用建立的白背飞虱第三代、第四代和褐飞虱第五代发生程度、低龄若虫盛发期预测模型进行预报,其结果为:白背飞虱第三代发生程度和低龄若虫盛发期3年的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相吻合;白背飞虱第四代和褐飞虱第五代发生程度、低龄若虫盛发期2年的预报结果与发生实况相吻合:说明应用建立的稻飞虱预测模型开展稻飞虱预测预报结果较为准确,其方法简便,可在同类地区或相似生态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美洲斑潜蝇(LiryomyzasativaeBlanchard)和南美斑潜蝇(LiryomyzahuidobrensisBlan chard)是1993年和1994年4月分别传入我国的植物检疫对象。贵州省1995年首次发现美洲斑潜蝇 ,1996年发现南美斑潜蝇 ,余庆县在1996年发现。为了摸清其发生特点 ,制定防治策略 ,搞好余庆县斑潜蝇的综合防治工作。于1996年8月至1999年 ,开始进行了斑潜蝇的调查和综合防治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方法1.1发生种类和受害作物及发生规律调查1.1.1发…  相似文献   
28.
稻纵卷叶螟寄生性天敌的控制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寄生性天敌的控制作用观察郭世平,杨再学(贵州省余庆县植保站564400)稻纵卷叶螟是我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发生4~5代,以第三、四代(全国划分标准)为主害代,常年第三代幼虫在6月中、下旬为害中稻分蘖盛期;第四代幼虫7月中下旬至8月初为害...  相似文献   
29.
农田鼠害发生程度分级与应用探讨松会武,杨再学(贵州黔东南州植保站凯里556000)(贵州省余庆县植保站)鼠害发生程度分级,是开展鼠害预测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我们用近年贵州的材料对此问题加以探讨。鼠害程度分级标准是参考病虫害的分级法,根据以黑线姬鼠为优...  相似文献   
30.
为了确保水稻高产稳产 ,除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外 ,农业部门应紧紧围绕“良种、良法、减灾、增收”的指导思想 ,在如何提高科技含量 ,拓宽高产技术应用规模上下功夫 ,采取“抓项目、带全面” ,实行模式化管理的方法 ,全面实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水稻主要病虫草鼠防治技术模式作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稻高产夺丰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水稻生育期和病虫草鼠发生特点以及各地试验示范应用经验 ,力求适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特制定水稻主要病虫草鼠防治技术模式。一、种子消毒技术水稻播种前做到种子100%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