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7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林业   387篇
农学   267篇
基础科学   253篇
  283篇
综合类   1777篇
农作物   169篇
水产渔业   230篇
畜牧兽医   1082篇
园艺   270篇
植物保护   15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9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8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我国春麦区小麦化肥有机替代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我国春小麦养分管理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省(区)春小麦化肥有机替代的技术途径,为春小麦生产化肥零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农户实地调研与农户调研文献资料收集的2 166组数据,比较分析不同省(区)春小麦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公布的最新牲畜数量、春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等数据,利用已发表文献关于牲畜粪、秸秆和绿肥作物的养分含量,定量化分析春小麦主要省(区)的化肥有机替代潜力,结合气候、土壤和有机资源现状,提出适宜不同省(区)春小麦有机替代途径。【结果】化学氮肥和磷肥施用过量、钾肥和有机肥施用不足是我国春小麦养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尤以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黄灌区氮肥过量施用最为严重。春麦区大牲畜和羊的数量约占全国的1/3和1/2,牲畜粪提供的氮(N)、磷(P2O5)、钾(K2O)养分量分别为238.6×10 4、57.6×10 4和141.0×10 4 t·a -1,牲畜粪N、P2O5和K2O在春小麦上的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78.2%、48.1%和43.1%。春麦区秸秆还田总量折合410.2×10 4t,单位面积麦田氮(N)、磷(P2O5)、钾(K2O)可还田量分别为11.4、2.5和31.9 kg·hm -2,通过秸秆还田N、P2O5和K2O当季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4.9%、3.3%和22.7%。通过绿肥进行春小麦有机替代,绿肥的养分如充分释放完全可以满足春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结论】针对我国春小麦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的问题,可以通过牲畜粪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三大有机替代途径加以解决。其中,牲畜粪肥在春小麦上N、P2O5和K2O的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78.2%、48.1%和43.1%;秸秆还田N、P2O5和K2O当季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4.9%、3.3%和22.7%;绿肥的养分如充分释放完全可以实现春小麦化肥氮、磷、钾的有机替代。不同省区在选择有机替代方式时应从资源、成本和技术等角度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92.
潜江市耕地格局与景观破碎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两期GlobeLand 30土地覆盖数据,以湖北省潜江市为研究区,分析潜江市土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并计算该市19个乡镇的耕地斑块面积与破碎度指数,建立耕地面积和破碎度耦合的9种耕地变化模式,分析各乡镇耕地面积、耕地破碎度变化以及两者相联系形成的耕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年,潜江市耕地总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但潜江市内部各乡镇耕地面积变化幅度差异显著,耕地破碎化加剧;潜江市"耕地面积减少伴随着破碎度增加"的耕地变化模式占主导地位,位于城市化发展较快的东北地区,而"耕地面积增加伴随破碎度减少"的乡镇主要分布在农业比较发达的西南地区。潜江市城市建设用地逐渐占用耕地,导致城市边缘耕地面积骤减,耕地内部破碎化趋势严重。  相似文献   
993.
女贞终年常绿,《片清秀,树冠圆整而优美,可作为行道树或庭院树,可与多种园林植物进行合理配置;适应性强,对土壤以及肥水条件要求不高;抗寒力强,凌冬青翠,在严寒的冬季里可展现坚贞不屈的风姿;另外,对多种有毒气体具有较强的抗性,可作为工矿区的抗污染树种。因此,女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树种,值得在园林景观和城市绿化中很好的运用。本文针对女贞的特性,对其栽培技术进行详细的讲解。  相似文献   
994.
为了区分玉米叶片重金属胁迫种类,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的铜铅胁迫识别方法。分别以叶片0.1~2.0阶分数阶导数(FOD)光谱中红边位置与任意两波长处的光谱值构建玉米叶片的红边铜铅敏感指数(RECLSI)集群,计算各集群中指数与胁迫类型的相关系数,以相关系数最大值、最小值对应的RECLSI构建铜铅识别特征(CLIF),在CLIF的二维分布出现与胁迫类型相关的聚类时建立胁迫识别界限(SIB),从而实现铜铅胁迫识别。研究表明:各RECLSI集群中指数与胁迫类型相关系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随FOD光谱阶次的增加分别呈先升后降、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相关系数最大值、最小值的极点分别出现在1.3、1.4阶FOD光谱对应的RECLSI集群中;0.7~1.5阶FOD光谱的CLIF二维分布呈现出与胁迫类型相关的聚类,根据CLIF-SIB能够不同程度地实现铜铅胁迫识别;1.2阶FOD光谱的CLIF-SIB识别效果最好,试验集精度为100%,验证集精度为81.25%。基于FOD光谱的CLIF-SIB玉米叶片铜铅胁迫识别方法在部分阶次能够获得良好且稳定的识别结果,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5.
996.
通过11年来对福建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进行监测所积累的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这一地带性植被演替过程中凋落物量动态变化格局及组成特征,并分析了米槠林和甜槠林群落凋落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凋落物总量的联系。结果表明: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平均年凋落物量为3 879.45 kg·hm~(-2),年际波动显著;凋落物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变化曲线为双峰形,夏季和冬季为两个峰值季;树枝、树叶、花果、树皮、碎屑等5个组成部分以落叶占比最大,年平均落叶量占凋落物总量的72.15%。  相似文献   
997.
为探究变化背景下安徽省干湿指数时空分布格局,利用安徽省1957—2016年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在采用区域修正模式的FAO 56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ET0)的基础上,通过云模型定量描述近60年安徽省干湿指数(AI)的时空分布特征、均匀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安徽省AI、ET0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006a-1和-0583mm/a,降水量P呈现1155mm/a的上升趋势,ET0和P的相向趋势造成了AI的逐渐降低,近60年安徽省总体呈现变湿趋势。相较于ET0与AI,P最为离散,稳定性最差。在四季尺度上,以夏季为主导(-0.012a-1)的夏秋冬AI降低为安徽省干湿变化主要特征,AI超熵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冬季,不确定性逐渐降低;四季ET0变化熵值均低于年均熵值,四季ET0模糊性与随机性较差,冬季ET0具有最大不稳定性;夏冬季节的雨雪增加与春秋季降水量减少是安徽省四季降水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且夏季降水增加趋势显著(2 467mm/a),同时表现出最大的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在空间尺度上,AI、ET0和P均呈现皖南至皖北的梯度变化特征,〖JP〗出现非平滑纬度地带性现象,空间上各区域熵与超熵均高于时间序列,空间上AI的分布更为离散、不稳定。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利用天津市西青区基地日光温室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设施蔬菜土壤线虫总数、群落结构和生态指数的影响,为构建健康的土壤动物区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 全部施用化肥氮 (4/4CN);2) 3/4化肥氮 + 1/4猪粪氮 (3/4CN + 1/4MN);3) 2/4化肥氮 + 2/4猪粪氮 (2/4CN + 2/4MN);4) 1/4化肥氮 + 3/4猪粪氮 (1/4CN + 3/4MN);5) 2/4化肥氮 + 1/4猪粪氮 + 1/4秸秆氮 (2/4CN + 1/4MN + 1/4SN);6) 2/4化肥氮 + 2/4秸秆氮 (2/4CN + 2/4SN),各处理为等氮磷钾设计。第16茬 (土壤消毒后) 和第18茬 (土壤消毒1年后) 蔬菜 (春茬番茄) 拉秧后,分别采集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线虫相关指标。  【结果】  1) 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线虫总数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平均分别增加16.8%、31.8%和11.2%;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 (1/4CN + 3/4MN) 和配施秸秆模式 (2/4CN + 1/4MN + 1/4SN、2/4CN + 2/4SN) 各土层线虫总数相对较高,较单施化肥模式分别提高12.1%~26.4%、34.3%~42.8%、13.2%~18.3%。2) 与单施化肥模式相比,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可提高0—5和5—10 cm土层土壤有益线虫 (食细菌、食真菌和捕食/杂食性线虫) 营养类群个体数量,其中0—5 cm土层上述线虫营养类群个体数量平均分别增加13.0%、7.4%和26.7%,5—10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35.5%、20.2%和56.5%。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0—5和5—10 cm土层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数量虽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但其相对丰度均低于单施化肥模式,平均分别降低6.3%和13.1%。3) 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MI值、WI值、EI值和SI值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0—5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3.9%、11.5%、6.2%和130.4%,5—10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1.8%、19.1%、2.4%和138.7%。  【结论】  在N、P2O5和K2O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可促进土壤有益线虫 (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食/杂食性线虫) 生长繁殖,还可降低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对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综合来看,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可优化土壤线虫群落结构,降低土壤环境的受干扰程度,改善土壤的质量,使设施蔬菜土壤生态系统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结合本试验9年产量数据 (2/4CN + 1/4MN + 1/4SN模式产量最高)、土壤线虫群落相关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化肥与有机肥、秸秆配施模式(2/4CN + 1/4MN + 1/4SN)可实现设施蔬菜持续高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小麦?大豆系统是黄淮海区域重要的禾豆复种系统,综合评价该系统的净碳排放对于我国农田固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借助3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综合评价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大豆复种系统的产量和净碳排放,旨在为该系统丰产低碳排放的施肥制度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试验包括单施牛粪 (M)、氮磷钾平衡施肥 (NPK)、氮磷钾加牛粪 (NPKM)、氮磷加秸秆 (NPS)、氮磷钾加饼肥 (NPKC)、氮磷钾加牛粪及饼肥 (NPKMC) 以及不施肥对照 (CK),共7个处理。综合分析了各处理田间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N2O和CH4)、农田投入导致的间接碳排放与土壤有机碳固定,估算了单施牛粪、单施化肥以及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的净碳排放,同时将碳排放与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相结合,综合评价了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净温室效应。  【结果】  小麦?大豆复种系统中,小麦季施肥对大豆产量有显著后效,与单施NPK相比,NPKM、NPKC和NPKMC处理分别使大豆产量提高了31.0%、16.8%和24.0%,而M和NPS处理不利于大豆、小麦产量的提高。与NPK处理相比,M、NPKM、NPKMC处理的农田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分别增加了49.4%、17.7%和12.4%,土壤有机碳年固定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82.2%、137.3%和169.1%。M及NPKM处理的间接碳排放与NPK处理没有明显差异,而其他施肥处理的间接碳排放低于NPK处理。在各施肥处理中,由肥料投入导致的碳排放占总间接碳排放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灌溉用电和机械用柴油导致的碳排放。对净碳排放的估算结果表明,M处理的净碳排放为负值 (表现为碳汇),而其他处理下小麦–大豆复种系统均表现为碳源,NPK与有机物料配施的处理净碳排放显著低于NPK处理。此外,与NPK处理相比,NPK与有机物料配施使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了36.5%~113.2%,使单位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温室气体排放 (δGHG/δSOM) 降低了69.4%~93.2%。  【结论】  黄淮海区域小麦?大豆复种系统中,氮磷钾配施有机肥 (牛粪或饼肥) 可在保证小麦和大豆产量的同时,降低小麦?大豆复种系统的净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000.
小麦族植物是禾本科植物中最重要的一大类群,包括人类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以及大麦、黑麦等许多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植物种类。对小麦族进行全面的系统学研究,建立合理的分类系统,是开展该族其他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笔者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小麦族分类简史、分类现状和进展,深入分析了小麦族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后提出进一步合理利用和保护小麦族中野生近缘物种,发掘抗病抗逆基因,创制小麦新品种和改良牧草,使之最大限度发挥麦族物种粮饲兼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