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2篇
  8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12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中籼898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中籼水稻新品种。在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生产上较大面积试种示范中,表现优质、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2000年11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1 产量表现1998年参加全省中籼区域试验,平均7.93t/hm2,比对照扬稻4号增产7.86%,达极显著水平。1999年省区试平均8.04t/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4.08%,达极显著水平。省生产试验平均7.77t/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2.9%,居各参试品种 (组合 )之首。1998年在阜南示范种植近30hm2,一……  相似文献   
22.
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秧普遍存在秧龄弹性小、秧苗素质差、机械栽插植伤重、缓苗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机插水稻群体生育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杂交中籼水稻产量潜力发挥和机插技术的推广。通过对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机械化育栽技术连续8年的技术攻关,总结制定了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介绍了平衡栽培的定义,规定了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的品种选用、育秧、整地、机插等技术指标、产量及其结构指标和不同目标产量施肥量,提出了平衡栽培的育秧技术、整地和机插技术和大田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3.
以2006年安徽省各地推广种植的优质米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品质的理化指标与食味间的典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籼稻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4个理化指标与食味构成因子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构成的线性组合已包含了原有变量全部信息的80.8%.籼稻的蒸煮、营养品质与食味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主要是蛋白质含量、碱消值与冷饭柔软性之间的相关.粳稻食味构成因子与长宽比、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等几个理化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构成的线性组合已包含了原有变量全部信息的76.3%.粳稻的外观、蒸煮、营养品质与食味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主要是透明度、长宽比和碱消值与冷饭柔软性之间的相关.并对食味与理化品质性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4.
后期氮肥比例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于1997年4~10月在日本筑波国际中心试验田进行,就后期氮肥对穗数型粳稻品种Nipponbare和穗重型粳稻品种Tsukinohikari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情况下,不论穗数型品种还是穗重型品种,后期追施氮肥的处理均较不追肥的要增产,并均以40%追肥比例的产量最高。穗数型品种Nipponbare的后期追肥比例高达60%,都能较不追肥的显著增产,但对穗重型品种Tsukinohikari来说,这个比例要低于60%才能起显著增产作用。还就后期氮肥对2种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叶片含氮量,植株总吸氮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5.
氮肥运筹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皖稻111为材料,在施氮量为225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时期氮肥施用比例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依产量从大到小排序,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依次为7∶3、6∶4、8∶2、9∶1、5∶5、10∶0、0∶0,以前期基蘖施氮量占总施氮量为70%时产量最高;②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穗肥比例的增高,稻米加工品质提高,外观、营养品质有先升后降的趋势;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为6∶4和7∶3,能较好地协调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6.
密肥条件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优质杂交中籼两优6326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密度对两优6326的产量有显著影响;225.0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最高,262.5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次之,以上两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其他施氮处理极显著增产;密度以22.2万穴/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33.3万穴/hm2,最低为16.7万穴/hm2。施氮量和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试验表明,两优6326适宜的施氮量为225.0kg/hm2,密度为22.2万穴/hm2。  相似文献   
27.
在等氮量条件下,研究抛秧和移栽等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与氮肥运筹方式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关系,且相关的趋势基本一致。产量、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基施比例呈抛物线关系,抛栽当氮肥基施比例为47.61%(南陵)和38.70%(池州),移栽为53.38%时,产量达到最高,氮肥利用率以抛栽当基肥施氮比例为42.97%,移栽为40.88%时,氮肥利用率最高。以目标产量相适宜的施总氮量条件下,抛秧为35~45%、分蘖肥为30%、穗肥为25%-35%,移栽晚稻基肥为45%~55%、分蘖肥为30%、穗肥为15%~25%,利于晚稻干物质积累,可保持较高的分蘖成穗率,使群体发展比较合理,增加抽穗后的物质积累与运转,以及适宜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形成高产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8.
早籼788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福  夏加发  唐光勇  王元垒  曹苏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2983-12984,12987
[目的]介绍早籼78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方法]早籼788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优质早稻品种早籼14为轮回亲本,Gayabyeo为非轮回亲本,通过1次杂交和2次回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结果]早籼7882005~2006年连续2年参加安徽省早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216.50kg/hm2,较对照竹青平均增产6.40%;2007年参加安徽省早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95.10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3.54%。该品种全生育期105d,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4级食用稻品质标准;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适宜在安徽省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作双季早稻种植。[结论]早籼788是1个中熟、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的早籼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29.
安徽省粳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和粳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安徽省发展粳稻所具有的地理优势、市场需求优势、政策和科技优势等,分析了发展粳稻生产的面积和产量潜力,提出了今后发展粳稻生产的目标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0.
中籼898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朝阳1号/矮利3号//矮脚桂花黄///巴75四个亲本复交系选育成的中籼水稻新品种。在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生产上较大面积试种示范中 ,表现优质、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 ,2000年12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皖稻77。与目前生产上杂交稻主栽组合汕优63相比 ,中籼898米质优、抗性强、熟相好 ,在江淮、沿淮及淮北地区替代汕优63作一季中稻种植 ,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一、产量表现1995~1996年连续2年参加本所中籼稻预备试验 ,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