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7篇
  4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初步探讨了水分调控对罂粟不同生育时期地上主要器官吗啡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冬灌区现蕾期到盛花前期,随着灌水频率加大,罂粟壳中吗啡含量明显提高,盛花后期的连续灌水使罂粟壳中吗啡含量急剧下降,免冬灌区恰好相反,发育后期适当加大灌水频率和提高灌水量能明显的提高罂粟壳中的吗啡含量  相似文献   
12.
<正>野罂粟(Papaver naudicaule L.)系罂粟科罂粟属植物,药用全草,具有止咳平喘之功效。成熟的野罂粟种色黑褐,状如微宿腰果,平均种长0.92 mm,腰宽0.40 mm,厚0.38 mm[1]。动物试验尚未发现有成瘾现象[2],有望成为替代罂粟而亟待开发的药用资源,人工种植意义重大。由于野罂粟种子籽粒很小,特别适合丸粒化种子生产。通过野罂粟种子耐高温试验,探讨工厂化烘烤车间适宜的安全操作温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当地农民常规的栽培模式为对照,对春小麦固定道垄作条件下土壤氮素状况及氮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前固定道垄作的0~10 cm土壤全氮含量较新型垄作和传统耕作处理分别高4.5%和1.9%;碱解氮含量则以新型垄作处理最高,固定道垄作处理次之。收后,0~30 cm土层,固定道垄作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增加3.4%,碱解氮含量增加11.8%;氮肥利用率较平作免耕、新型垄作和传统耕作分别高0.3、6.9和5.8个百分点。固定道垄作可提高土壤氮含量和氮肥利用率,并能较好地贮藏和释放养分,为作物生长提供优良环境。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干旱地区的沙化问题现在特别严重。针对干旱沙化现象,现在很多地方采用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改善现在恶劣的生态环境,这一举措针对防治沙漠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一些干旱地区,气候条件比较恶劣,怎样保证造林有效,这是当前植树造林的关键问题。采用科学的造林技术,提高造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降雨后浅表层滑坡多发生在植被发育良好的区域。推测其与黄土的崩解性这一水敏性质有关。为了探究边坡土体的崩解性发生的机理和草类根系在崩解发生时的作用。设计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含根马兰黄土和无根马兰黄土的崩解试验。结果发现,水进入土体后在孔隙中产生扩张作用,裂隙产生并扩张并延伸,土体崩解,最终破坏。动水对土体的作用包括崩解和搬运,静水对土体的作用主要是崩解作用。得到以下结论:(1)动水条件下,马兰黄土的崩解作用更加剧烈。(2)无根马兰黄土的崩解是由孔隙结构决定的,根系沿孔隙和裂隙生长,提高了渗透性,在土体中形成优势流,减弱了土体的崩解作用。(3)在动、静水环境下,草类根系的固结缠绕降低了土体的崩解性。并且,含根率越高,对崩解的削弱越多。  相似文献   
16.
民勤绿洲弃耕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民勤绿洲弃耕地不同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氮演变特征.【方法】以民勤绿洲区不同年限弃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常规耕地为参照,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易氧化碳(ROC)含量.【结果】弃耕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含量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短期弃耕(3a)后0~20cm土层土壤MBC、MBN、POC、PON和ROC分配比例高于常规耕地(0a),并和其他弃耕地构成显著差异(P0.05).20~40cm土层,弃耕地土壤POC、PON和ROC分配比例和常规耕地差异不显著,但是MBC和MBN的分配比例和常规耕地差异显著(P0.05).深层土壤氧化稳定系数(Kos)明显高于表层土壤,而且长期弃耕地Kos值显著高于常规耕地和短期弃耕地(3a).【结论】弃耕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在0~20cm土层中的形成和累积,而且该土层中活性有机质的分配比例也明显高于常规耕地,弃耕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深层土壤表现的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温室常用CaCl2·6H2O、Na2CO3·10H2O、Na2SO4·10H2O、Na2HPO4·12H2O四种无机相变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放热特性,实验设置冷水和空气两种介质条件,分别在5 ℃、10 ℃和15 ℃温度条件下凝固,测试四种相变材料在不同介质和温度条件下的相变温度和过冷度。实验结果表明,CaCl2·6H2O相变温度为30 ℃左右,15 ℃条件下不能凝结放热。Na2CO3·10H2O相变温度为31 ℃左右,Na2SO4·10H2O放热不稳定,相变潜热小,5 ℃条件下纯在明显的二次放热现象,Na2HPO4·12H2O相变温度为33 ℃左右。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过冷度得出空气环境中相变材料的过冷度均小于冷水环境中。随着温度的升高,CaCl2·6H2O的过冷度逐渐减小,Na2CO3·10H2O的过冷度逐渐增大,Na2SO4·10H2O、Na2HPO4·12H2O的过冷度没有明显变化。过冷度与冷却环境中传热介质的导热性能有关,导热性能越强(水的导热性能强于空气),相变凝固过程中持续放热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的农田耕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石羊河流域武威平原区农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和测定了67个样点中重金属Cr、Ni、Cu、Cd、Pb、As、Hg的含量,在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总量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国标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甘肃省土壤背景值为参评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武威平原区农田耕层土壤中重金属Cd、Hg、Pb、Cr、Cu、As、Ni的含量,参比国标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超标率为0,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0.36,所有样点均处于安全无污染水平。参比甘肃省土壤背景值,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2.16,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分别占56.7%、28.4%和14.9%;Cd、Hg污染最严重,平均含量分别达0.19、0.04 mg/kg,分别是甘肃省土壤背景值的2.24倍和2.34倍,超标率分别达100.0%和92.54%,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达4.12和5.94,为重度污染;其余的Pb、Cr、Cu、As、Ni为轻度污染,超标率分别为56.72%、56.72%、53.73%、52.24%和40.30%。  相似文献   
19.
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太阳辐射是影响日光温室光、热环境的重要参数,准确获得温室内部墙体与地面的太阳辐射照度变化规律可对温室设计建造、温室内环境调控与作物生产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总结已有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气象数据,地球、太阳的运动规律以及太阳光线与日光温室前屋面入射角的关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温室内部辐射规律进行分析。采用典型晴天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计算值与实测值平均偏差最大为63.46 W/m~2,平均绝对误差最大为63.48 W/m~2,均方根误差最大为79.18 W/m~2,决定系数在0.95~0.99范围内。利用该模型分析温室内部辐射规律发现,相比不同位置屋面角度的影响而言,透光率受时间即太阳方位与太阳高度角的影响更大。温室墙体表面与地面太阳辐射照度随季节不断变化,春秋分是一年中墙体与地面接受太阳辐射时间最长的节气,该日墙体表面与地面太阳辐射照度大致相当。春分到秋分期间,地面辐射照度高于墙体表面;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墙体表面太阳辐射照度大于地面。不同区域温室内太阳辐射日积累量主要受纬度影响,低纬度地区较高纬度地区而言,冬季太阳辐射日积累量大,夏季太阳辐射日积累量小。研究结果可为日光温室内墙体蓄热、屋面优化、作物种植、围护结构能量平衡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强对温室内部光温环境的控制,促进乌鲁木齐日光温室春季蔬菜合理生产,对春季乌鲁木齐典型天气下温室内部、土壤与温室前部、中部、后部不同高度的空气温度、光照日动态变化、墙体温度以及热流密度动态变化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乌鲁木齐早春日光温室内部光照条件较好,晴朗天气下12:00~16:00 光照强度最高可达55 554 lx,温度最高可达48 ℃。温室内部光照分布不均,晴天前部光照强度较后部高8 000~12 000 lx,温室距地面150 cm 高度的光照强度平均比50 cm 处高10 000~16 000 lx,呈现距离温室薄膜越近光照越强的特点。从温室跨度方向来看,晴天温室后部温度略高于中部和前部。温室后墙具有保温蓄热的能力,单位面积墙体蓄热量分别为1.97 MJ · m-2,放热量为0.79 MJ · m-2,放热量为蓄热量的40.10%;土壤温度变化有明显的滞后性,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滞后时间也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