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6篇
  13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33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研究以热带菜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讨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联合施用下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强度及N2O排放的变化规律,旨在明确施用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对热区土壤硝化过程的调控作用及对N2O的减排效应。本试验设置4个处理:单施氮肥(N),氮肥配施生物炭(N+Bc),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N+Ni)以及氮肥同时配施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N+Bc+Ni)。结果表明:培养期间,生物炭施用下土壤NO3--N强度显著提高15.8%,表明添加生物炭能够显著促进土壤硝化过程;硝化抑制剂添加下土壤NH4+-N强度显著提高33.4%,表明硝化抑制剂的施用显著减缓硝化过程;此外,硝化抑制剂能够削弱由生物炭添加引起的激发硝化过程的效应,表明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对硝化过程影响存在交互效应。施用生物炭或硝化抑制剂都能降低NO2--N强度,其中硝化抑制剂作用更加显著;此外,生物炭或硝化抑制剂单独施用能够降低菜地土壤15.1%~68.3%的N2O排放量,二者联合施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更强的减排作用。综合来看,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联合施用有望在热带菜地土壤中发挥固碳和减排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72.
划区轮牧制度在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比研究放牧制度及围栏封育对退化草地植被的影响来探讨划区轮牧在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载畜率条件下,划区轮牧制度通过对放牧利用时间与空间的合理配置,使建群种短花针茅与优势种无芒隐子草在质量百分比、重要值、生产力等方面比连续放牧都有所提高,与围栏禁牧的对照小区有同样的恢复效果。因此,将划区轮牧用于荒漠草原植被恢复在实践中是可行的,是实现草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议在今后的退化草地恢复中要从优化放牧方式上寻找新的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73.
为探讨有效防除外来入侵植物-胜红蓟的措施,笔者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开花期、结实期、枯萎期)的胜红蓟对不同深度(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胜红蓟的生长,不同深度土壤的pH值均升高,土壤中铵态氮、全钾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其他土壤养分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胜红蓟的生育期与土层深度对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的互作不显著,而对其他土壤养分存在显著的互作。同时,通过比较各生长期的胜红蓟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可知胜红蓟在营养生长期至开花期这一阶段使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变化最大,而使土壤全磷变化最大的时期为播种期至营养生长期阶段;在影响养分变化最大的关键生长期,10~20 cm土层的各养分变化大多显著高于0~10 cm土层。通过综合比较经历整个生育期的胜红蓟对土壤各养分的消耗率得出,土壤中硝态氮和全磷的消耗率较高,而全钾、有效钾的消耗率较低,由此可以推断硝态氮和全磷是限制胜红蓟生长的关键养分因子。  相似文献   
74.
海南香蕉园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海南23个香蕉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分析18个土壤因子对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蕉园土壤5~30cm土层可培养微生物的区系组成表现为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应用逐个选入自变数的回归方法,得到3个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再对入选的几个主要土壤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蕉园土壤真菌数量的关键因子是有效Fe,影响蕉园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有效P,而影响蕉园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关键因子是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75.
假臭草植株不同分解阶段的化感作用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白菜为生测对象,采用滤纸培养皿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自然状态下假臭草植株分解过程中化感作用的变化动态。滤纸培养皿试验结果表明:假臭草植株提取液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大,且随植株分解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就幼苗根长而言,不同分解时期0.1g·mL-l的假臭草提取液对根长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除未分解的假臭草以外,其他时期其他浓度的假臭草提取液对根系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假臭草提取液对小白菜茎长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假臭草与土壤混合的盆栽试验显示,未分解的假臭草与土壤以50g·2kg-1比例混合对小白菜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68%,在土壤中分解10d后抑制作用消失;各时期假臭草对小白菜生物量均有显著提高作用。可见,假臭草作为绿肥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但需依据其在不同生长时期对不同作物的化感作用强度和时间设置合理的施用量与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76.
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海南是我国重要的热带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其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文章论述了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分析了海南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构建海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措施,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以期为科技创新促进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向"王牌"转变发挥重要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
化感作用和资源竞争是植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种间相互作用,也是入侵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武器"。假臭草的成功入侵除了与其他植物争夺资源外,还通过化感作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本研究以假臭草为供体,热研2号柱花草为受体,以植物的化感作用和资源竞争为切入点,应用化感-竞争分离法构建共生群落研究化感作用和资源竞争。结果表明,地上竞争对假臭草入侵的促进作用达到20%以上,而地上化感作用、地下化感和地下竞争对假臭草入侵的影响不明显。地上竞争促进假臭草成功入侵,地上化感作用、地下化感作用和地下竞争可能在入侵后期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8.
假臭草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光义  喻龙  邓晓  李勤奋 《杂草科学》2006,(4):19-20,49
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水浸提液对小白菜和萝卜的发芽率、根生长、茎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总体上呈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且随着溶液浓度增大抑制作用也增强。鲜样浸提液浓度为0.25g/m l、0.50g/ml时,小白菜不能发芽、幼苗不能存活。鲜样浸提液浓度为0.50g/ml时,萝卜幼苗不能存活。鲜样浸提液和干样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9.
为了探明甘蔗叶在土壤中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应用网袋法模拟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不同还田方式下甘蔗叶碳、氮、磷、钾养分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方式下,甘蔗叶在0~60 d腐解速度较快,在180 d时,覆土、覆土覆膜和仅覆膜处理下甘蔗叶的质量累积减少率分别为95.1%,94.6%,82.1%,表现为覆土>覆土覆膜>覆膜。腐解过程中甘蔗叶养分的释放速率表现为K>P>N≈C。180 d,碳、氮、磷、钾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3.0%~95.0%,82.0%~95.1%,73.5%~97.0%,98.4%~99.7%。考虑甘蔗叶还田养分的释放情况,可以适量减少基肥中钾肥的用量,覆土处理下,养分释放率最高,但是与覆土覆膜处理差异并不显著,覆地膜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杂草生长,因此,如果生产实际情况允许建议甘蔗叶还田采用覆土覆膜方式。  相似文献   
80.
除草剂对蟛蜞菊化感作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感作用是形成植物群落、决定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类组成、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植物化感物质的产生、释放及其效应强弱除了与植物的内在特性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生存的环境。本研究运用野外实验和室内生测法,以触杀型除草剂百草枯、传导型除草剂草甘膦和选择型除草剂稳杀得的不同剂量(1/4倍推荐剂量、1/2倍推荐剂量、1倍推荐剂量)的药液处理蟛蜞菊,对施药蟛蜞菊进行动态取样,以小白菜为受体检测其化感作用在不同除草剂胁迫下的化感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施药后40天内,施药蟛蜞菊的化感作用强度变化幅度大于对照,但这种表现在质量浓度为0.5g/ml提取液下才明显;(2)不同种类除草剂使蟛蜞菊化感作用强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均在施药后的第20天;(3)施药蟛蜞菊的化感作用强度经一定的波动后,最后几乎都恢复到对照水平;(4)不同除草剂相同施药水平(1/4倍推荐剂量、1/2倍推荐剂量、1倍推荐剂量)下的同质量浓度提取液的化感作用强度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除草剂的作用强度和机理有关;(5)蟛蜞菊的化感成分不随施药与否、施药浓度高低、生长阶段而改变。综上所述,化学除草剂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强了蟛蜞菊的化感作用,从而增强了其入侵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