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0篇
  14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9 毫秒
51.
针对烟叶分级数据量大、指标多,统计汇总错误发生率高等问题,研究提出利用Excel中的IF函数和数据透视表来简化数据处理工作。通过IF函数构建系统自动识别的判断语句和利用数据透视表进行统计分析,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避免统计汇总中错误的发生。  相似文献   
52.
水稻不同移栽密度的氮肥效应及氮素去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其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移栽密度变大,水稻产量显著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子粒与秸秆氮肥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及其残留量增加,而氮素损失降低。水稻所吸收的氮素约2/3来源于土壤氮,1/3来源于当季肥料施的氮。不同处理间,肥料利用率为16.69%~26.69%,氮肥残留率为17.12%~21.08%,有52.23%~66.19%的肥料损失。无论哪种密度下,肥料主要残留在0~20 cm土层中。密度为40 cm×40 cm时,0~20 cm土层氮素残留量高于50 cm×50 cm和30 cm×30 cm处理,为28.54 kg/hm2,占施肥量的12.97%;而在40~60 cm的土层的氮素残留量为7.34 kg/hm2,比50 cm×50 cm和30 cm×30 cm处理同层残留量降低了57.90~59.29%。  相似文献   
53.
为探究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在减肥增效措施中的增产潜力,本研究通过对川中丘陵区近十年11个主推玉米品种在2个环境(简阳和中江)和3个氮水平[0(LN)、150(MN)和300 kg·hm-2(HN)]下的田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进行方差和相关性分析,依据产量的基因型×氮互作效应对玉米品种进行氮效率分类,研究不同类型玉米的增产潜力以及与增产潜力有关的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基因型、氮、环境及其互作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基因型×氮互作显著影响穗粗和百粒重;11个试验玉米品种存在氮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包括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耐低氮型和双低效型4种类型,其中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占总数的45.5%,其在HN和LN的增产潜力分别为6.74%~7.54%和9.88%~13.45%;高产氮高效品种(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在2个试验点的节氮潜力差异较大,HN的节氮潜力可达19.18%以上;增产潜力与穗粗、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显著正相关;正红311、川单189和绵单1256在2个环境下均表现出高产氮高效品种特征。在川中丘陵区不同肥力的土壤上选择种植高产氮高效或耐低氮的玉米品种,通过合理施肥,可以达到增产/稳产和节氮增效的目的。本研究对川中丘陵区玉米高产氮高效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4.
在四川盆地,由于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每年干旱造成的水稻减产十分惊人。在目前水资源日益短缺和广大丘陵区灌溉条件近期不可能明显改善的条件下,研究、推广水稻节水、抗旱栽培对于稳定与提高我省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种粮农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家“973”和“863”项目的资助下,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和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等单位合作,自1998年开始系统研究覆盖旱作水稻,探索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并从2001年起在我省中江县、富顺县及简阳市的典型缺水地区和望天田大面积示范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均获成功。各地的示范表…  相似文献   
55.
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区严重黄化的桃园上,用TL根系输液法进行了桃树缺铁黄叶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TL根系输液法补充铁,10~15d就可使黄化桃树叶片转绿,复绿效果达100%.同时,经TL根系输液后,不管是高浓度(TL2),还是低浓度(TL1),桃树上、中、下部叶片全铁和活性铁含量均在第11d达到最高值,然后开始下降,到第38d时,叶片全铁含量趋于稳定,和CK接近,但活性铁仍比CK大得多.对桃树不同部位叶片施用TL后叶铁含量变化分析表明,经不同浓度TL根系输液后,桃树上、中、下部叶片全铁和活性铁含量变化差异不大,相比较而言,上部叶片变化略为敏感一些.  相似文献   
56.
本文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水旱轮作系统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管理策略建议。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作物需求不同步;没有考虑环境养分供应与水旱轮作系统养分动态特征。养分管理应当遵循:从整个轮作系统出发调控养分,综合应用各种养分资源,根据不同养分资源的特征确定管理策略,以及综合应用减少养分损失,高产栽培等农作技术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7.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中北部.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区农业.耕地分布在海拔220-1400m范围内.多集中于海拔1000m以下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常年种植水稻17.3万hm^2、玉米13.3万hm^2、油菜13.3万hm^2。农业生产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素有“黔北粮仓”之称。本文根据种子产业化的理论,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化的经验.着重对遵义市种子产业化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种子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对策.为遵义市种子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8.
移栽密度与供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不同移栽密度和氮素供用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生产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在3种栽培密度(30 cm×30 cm、40 cm×40 cm、50 cm×50 cm)和5个施氮水平(0、150、225、300、375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施用氮肥或增加密度,均可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当施肥过量或密度较高时,产量降低。同一密度下,施氮量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子粒、秸秆和总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氮素收获指数相反;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显著降低。相同施氮量下,移栽密度变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呈增加趋势;总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该地区水稻生产合理的栽培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分别为40 cm×40 cm和150 kg/hm2。  相似文献   
59.
豆薯是我国明末时期由美洲引种的作物之一。豆薯品种(系)开花习性观察结果表明,豆薯花序着生在主茎和分枝的叶腋上,在种子生产中主蔓的8~18节上形成花序,不同品种(系)第1花序着生部位(节间)有差别;不同品种(系)和同品种(系)不同生长条件下花序长度变化极大;将豆薯开花的过程划分为6个时期,花冠半伸期为去雄杂交关键时期;整株和每穗开花顺序多数由下部花序向上部逐渐开放,但相邻花序不同花簇上的花蕾可在同天开放;每天开花时间在10:00前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60.
以成单30(CD30)和正红505(ZH505)为试验材料,研究在无氮(N1)和纯氮225kg/hm2的NH4Cl(N2)、KNO3(N3)、尿素(N4)、猪粪(N5)等5种处理下的产量、氮效率以及花后叶片氮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氮肥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其变化为N4>N3>N2>N5>N1。品种间产量和吸氮量没有显著差异,ZH505的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CD30,CD30的保绿度显著高于ZH505。氮肥形态和品种显著影响Chla和Chlb的变化,其中N4处理下含量最高,CD30显著高于ZH505。叶片氮浓度在花后20d达到最高值,两个品种在花后40d的Chla和Chlb平均含量较花后20d分别降低19.11%、13.63%和42.98%、36.31%。氮肥形态显著影响Rubisco和PEPC的变化,其中N5处理显著高于N4处理。因此根据玉米品种持绿特性,通过尿素和有机肥配合施用,提高叶片光合氮素利用效率是实现玉米高产氮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