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9篇
  3篇
综合类   25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解重庆市主要荞麦品种秋播光合生理指标的动态,明确不同荞麦品种之间光合生理指标的差异,通过对重庆市主要荞麦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的测定,通过Pn、Tr的观察值推算出水分利用率(WUE=Pn/Tr),然后对上述生理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荞麦品种之间其光合生理指标存在差异;并能将苦荞和甜荞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说明其亲缘关系较远;另外,通过对苦荞和甜荞的生理指标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为高光效育种培育强优势组合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甜荞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构成甜荞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甜荞种质评价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以34份甜荞品种为材料,研究分析甜荞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变异特征,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甜荞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达13.3%~44.0%;产量与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第一节间长和千粒重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得出,单株粒重、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分枝数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3.
喷施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被誉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倒伏是制约甜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抗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0(CK)、25 mg·L-1(T1)、50 mg·L-1(T2)、75 mg·L-1(T3)和100 mg·L-1(T4)5个烯效唑浓度处理,于4叶期按100 mL·m-2进行叶面喷施。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对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于成熟期调查倒伏习性和产量。【结果】(1)茎秆抗折力、茎壁厚度和维管束面积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值;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基部第2节间粗、机械组织厚度和维管束数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逐渐增加;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和机械组织层数从开花期至灌浆期逐渐增加,而后变化不明显。(2)产量、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增加。(3)与CK相比,T1、T2、T3和T4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3%、6.5%、21.3%和11.3%,倒伏率分别降低了17.9%、40.7%、84.0%和60.5%。(4)不同烯效唑浓度处理间,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倒伏指数及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茎秆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及茎秆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表现为T3>T4>T2>T1>CK,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表现为CK>T1>T2>T4>T3。【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当烯效唑喷施浓度为75 mg·L-1时,能有效优化甜荞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发生风险,增加产量。研究结果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不同抗倒性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测定不同抗倒伏能力甜荞品种在不同时期的茎秆木质素含量及其相关合成酶基因表达量,探讨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及其关键酶基因,为甜荞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简并引物扩增得到基因CADCCRF5HCOMTCCOAOMT的部分CDS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4个不同抗倒性甜荞品种在分枝期、盛花期和乳熟期茎秆基部第2节间木质素含量;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木质素合成途径中9个相关基因PAL4CLC4HC3HCADCCRF5HCOMTCCOAOMT的表达,用2-△△CT法计算其相对表达量。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数据和作图,用SPSS 19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扩增得到CADCCRF5HCOMTCCOAOMT的CDS序列可用于设计后续荧光定量引物。甜荞茎秆木质素含量从分枝期到乳熟期逐渐增加,不同抗倒性品种间,高抗倒伏品种木质素含量在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基因PAL4CLC4HCCR表达量在品种间和时期间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CCOAOMT在品种间不显著,时期间显著,F5H在品种间差异显著,时期间不显著,C3HCADCOMT在品种和时期间差异均不显著。从分枝期到乳熟期,各品种的PAL4CLC4HCADCCOAOMTF5HCCR表达量均先增后减,在盛花期达最大值,高抗倒伏品种表达量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从分枝期到盛花期COMT表达量逐渐下降,易倒伏品种表达量显著高于高抗倒伏品种,乳熟期高抗倒伏品种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从分枝期到乳熟期C3H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木质素含量与PAL4CLC4HCCOAOMTCADCCR基因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C3H呈负相关,与COMT在分枝期和盛花期呈负相关,乳熟期呈正相关,与F5H呈正相关。【结论】木质素含量与甜荞茎秆倒伏密切相关,抗倒伏能力强的甜荞品种其茎秆木质素含量高;盛花期是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PAL4CLC4HCADCCOAOMTCCR是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基因。  相似文献   
25.
西南112是利用小麦隐性核型不育系2011Z1(08L5070)与恢复系K152-2配制的杂交组合(11S12),参加重庆市2011~2012、2012~2013年度区域试验和2013~2014年度生产试验。结果表明:3 a平均产量为4 167.5 kg/hm~2,比对照渝麦7号增产10.5%;千粒重45.8 g,比对照重1.7 g;穗粒数39.3粒,比对照多1.6粒。2 a品质测定结果:西南112的容重811 g/L、降落数值353 s、粗蛋白(干基)15.15%、湿面筋31.2%、吸水量62.9 m L/100 g、形成时间5.5 min、稳定时间6.5 min、弱化度90 F.U.、粉质质量系数96 mm,是高产高蛋白质的中筋小麦品种。2015年经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西南112,适宜于在重庆市及气候条件相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6.
利用不同浓度ABA浸种2个水稻品种种子,研究ABA对水稻幼苗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BA浸种可导致植株幼苗生理生化的变化.幼苗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随AB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随AB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绿素含量随AB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不浸ABA相比,浸所有浓度的ABA对所有6个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都不显著.但浸不同浓度ABA对一些产量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对2品种而言,浸种5×107mol/L是最佳浓度,可显著提高2品种的产量、有效穗数和西农优1号的结实率.  相似文献   
27.
苦荞属于蓼科荞麦属1年生草本植物,药食两用,营养价值丰富.该研究以苦荞测序品种“品苦1号”为试验材料,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技术构建苦荞突变体库,并利用形态观察及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CoT)分子标记对突变体进行了筛选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为:(1) 0.6%EMS处理12 h为“品苦1号”最佳诱变处理;(2)构建了包含966个株系的苦荞突变体库,M2代11个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得到包括籽粒大小因子、籽粒形状因子、植株产量因子、植株表型因子的4大主成分因子;聚类分析将M2代群体按农艺性状的差异分为4大类;(3)利用26条SCoT引物对“品苦1号”诱变M2代群体进行PCR扩增,共得到263条清晰稳定的条带;诱变M2代与野生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3 8~0.324 5之间,其中PKM2-803和对照“品苦1号”(CK)间的遗传距离最大,PKM2-097和CK间的遗传距离最小;聚类分析将966份材料分为4大类,与表型分类相似,表明EMS诱变导致苦荞在...  相似文献   
28.
为探明小型机械在丘陵山区播种苦荞的农机农技配套技术,以酉荞5号(中抗倒伏苦荞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6和2017年秋季,利用播种深度2(A1)、3(A2)和4 cm(A3),播种量16.8(B1)、33.6(B2)和50.4 kg·hm-2(B3),施肥量150(C1)、300(C2)和450 kg·hm-2(C3)三因素三水平设计L934正交试验,研究9个处理水平对苦荞倒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苦荞倒伏影响表现为播种深度>播种量>施肥量,随播种深度的增加,倒伏时期后移,3 cm播种深度苦荞倒伏级别和倒伏率最小;随播种量、施肥量的增加倒伏级别和倒伏率都增大。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长度、茎粗、鲜重和抗折力从盛花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对茎秆基部第二节间茎粗、鲜重和抗折力的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随播种量的增加,第二节间茎粗、鲜重和抗折力逐渐减小,第二节间长度先减后增;播深对茎秆第二节间长度影响大于播量和施肥量,随播深的增加,第二节间茎粗、鲜重和抗折力先增后减,第二节间长度先减后增;随施肥量的增加,第二节间长度、直径、鲜重和抗折力逐渐增加。从盛花期到成熟期茎秆基部第二节间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CoA ligase, 4CL)、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活性先升后降,木质素含量逐渐增加,对木质素含量、4CL、PAL、CAD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对产量、单株粒数和总株数的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对千粒重的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施肥量>播种深度。随播种量的增加,总株数增加,单株粒数和千粒重减少,产量先增后减;随播种深度的增加,产量、单株粒数和总株数先升后降,千粒重先减后增;随施肥量的增加,总株数和产量差异不显著,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本试验条件下,丘陵山区苦荞小型机械播种A2B2C3处理(3 cm播种深度、33.6 kg·hm-2播种量和450 kg·hm-2施肥量)最佳。  相似文献   
29.
西南112是利用小麦隐性核型不育系2011Z1(08L5070)与恢复系K152-2配制的杂交组合(11S12),参加重庆市2011~2012、2012~2013年度区域试验和2013~2014年度生产试验.结果表明:3a平均产量为4 167.5 kg/hm2,比对照渝麦7号增产10.5%;千粒重458 g,比对照重1.7 g;穗粒数39.3粒,比对照多1.6粒.2a品质测定结果:西南112的容重811 g/L、降落数值353 s、粗蛋白(干基)15 15%、湿面筋31.2%、吸水量62.9 ml/100 g、形成时间5.5min、稳定时间6.5 min、弱化度90 F.U.、粉质质量系数96 mm.是高产高蛋白质的中筋小麦品种.2015年经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西南112,适宜于在重庆市及气候条件相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0.
西南 11 号是利用蓝粒标记小麦隐性核型不育系 12L8016 与恢复系川 14 品 16 配制的杂交组合,2 年区域试验每 hm2 平均产量 3664.54kg,比对照渝麦 13 增产 9.43% ;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3717.12kg,比对照渝麦 13 增产 7.27% ;异地制种最高产量达到 8173.5kg,克服了杂交小麦制种产量低的缺点。2021 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麦 20210001,定名为西南 11 号,适宜于重庆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