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3篇
农学   5篇
  4篇
综合类   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为了更好的了解茶属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形态及生理生态变化,将Camellia oleifera ‘Lu Shan Snow’和Camellia ‘Winter’s Snowman’(C.oleifera×C.sasanqua)两个品种的幼苗,在体积水分含量(φVWC,θ)为0.113,0.226,0.339,0.452 m3.m-3以及一个手动浇灌的对照组(K组)5个灌溉水平下,于温室内生长6个月。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方式对茶属植物的形态指标产生明显影响,水分胁迫下,叶片数量、根长和干重均下降;生理生态指标和水分处理有较强的相关性,茶属植物叶片的水势(Ψ)的值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增高而增大。生长在同一生境中的Camellia ‘Winter’s Snowman’对水分的生态适应能力高于Camelliaoleifera ‘Lu ShanSnow’。  相似文献   
52.
以白花败酱草幼苗为试验材料,用6-BA溶液喷施其叶片,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色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含量及活性水平,探讨外源6-BA对白花败酱草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6-BA降低白花败酱草的鲜重、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及SOD活性水平,低浓度6-BA降低POD活性水平,而高浓度6-BA则在培养末期提高POD活性水平。这说明外源6-BA对白花败酱草的生长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3.
探讨湘西北石漠化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各土层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和全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2)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有机C比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58.98%和64.87%;土壤全N和全P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仅为0.26和0.21,属弱变异,在4中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层间,其值比较稳定。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和C/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丛>针叶林,其中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cm土壤C/N显著高于针叶林和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32.98%和92.72%;土壤C/P和N/P的值较稳定,变异幅度较小,变异系数仅为0.23和0.25,属弱变异。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和全P与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土壤C/N与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P与土壤有机C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N/P与土壤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5)主成分分析表明,阔叶林对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4.
枫香人工林林内外降水重金属含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揭示长沙市郊天际岭枫香人工林林内外降水中重金属含量的迁移规律,对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降水再分配过程中重金属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枫香人工林林外降水、穿透水和树干茎流中各种重金属含量明显不同.林外降水中Zn含量最高(2.532mg/L),Cu含量最低(0.044mg/L);穿透水和树干茎流中Mn含量最高.分别为0.572mg/L、0.563mg/L,Cu含量最低,分别为0.047 mg/L、0.049 mg/L.(2)Fe和Zn在穿透水和树干茎流中的含量低于林外降水,出现明显的负淋溶现象.(3)在林外降水中检测到的Cd在穿透水和树干茎流中未检测到.表明枫香林冠对Cd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4)随着降水量的增大,林外降水、穿透水和树干茎流中的重金属含量均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55.
运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TDP)法对青海大通黄土高寒区主要针叶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夏季边材液流变化规律进行连续观测,利用自动气象站对周围气象因子太阳辐射(R_s)、空气温度(T_a)、空气相对湿度(R_H)和风速(W_s)进行同步观测,并对气象因子与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边材液流通量(F_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边材面积(A_s)与胸径(D_(BH))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两者可以用幂函数很好地拟合.(2)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边材液流速率(V_s)变化规律主体表现一致,晴天变化幅度最大,阴雨天变化幅度最小.(3)华北落叶松边材液流通量(F_s)仅为0.75 kg·h~(-1),而青海云杉高达1.84kg·h~(-1),为华北落叶松的2.4倍;青海云杉日耗水量(W)在9.56~37.14 kg·d~(-1)之间,而华北落叶松日耗水量W在5.61~14.25kg·d~(-1)之间.(4)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F_s与气象因子关系密切.但气象因子的作用过程表现复杂.复相关分析表明: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F_s与R_s、T_a、W_s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R_H呈极显著负相关.按相关程度排序为:R_s>T_a>R_H>W_s.  相似文献   
56.
通过对湖南省绥宁县堡子岭国有林场4个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的调查,研究了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阶段杉木林单株各器官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1),杉木林及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树干、树根和树枝在碳累积方面优势较大,成熟林和近熟林的乔木层碳储量较高。  相似文献   
57.
桤木属两个种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湘北第四纪红土红壤地区四川桤木人工林、台湾桤木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桤木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达到24.76 t/hm~2,是台湾桤木林的1.22倍.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为:台湾桤木林>四川桤木林>荒地,土壤最大持水量是台湾桤木林最大,为24.55 mm.0-45 cm层土壤渗透参数大小顺序为:台湾桤木林>四川桤木林>荒地.说明桤木人工林能够改善该地区的土壤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土壤水分特征.  相似文献   
58.
为建立锰污染土壤渗漏液和径流收集处理系统,在湘潭锰矿废弃地开展了植物筛选试验.5个月植物生长的试验结果表明,香菇草成活率低,花叶芦竹、菖蒲生长量下降,而再力花、苎麻、紫叶美人蕉、芦苇、香蒲、夹竹桃、梭鱼草、水葱和德国鸢尾长势良好,其地上部分锰的含量多高于1 000 mg/kg,锌、铜、镉的含量也相对较高,锰含量地上组织与根部的比值大于1,可作为锰污染土壤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的备选植物.菖蒲的锰、锌、铜、镉和花叶芦竹的锌、铜、镉含量地上组织与根部的比值小于1,说明其转移和利用重金属的能力弱,重金属元素在根部积累而导致植物中毒.苎麻单株地上部分锰的吸收量高达217.8 mg,其次是再力花,紫叶美人蕉、芦苇,吸收量最低的是梭鱼草和水葱.  相似文献   
59.
原生植被在矿产开采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并形成残存斑块,最终消失,导致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发生退化,对湘锰国家矿山公园分别种植筛选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l.)、藜蒴栲(Castanopsis fiss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5种乔木作为优势种构建长效植物群落及13种植物进行陆地矿渣山体及湿地的植被保育和恢复重建研究,以期为其它矿区受损生境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陆地植被恢复中栾树的效果最好;湿地植物的恢复重建中,成功筛选了9种植物可进行湿地植被恢复,其中对Mn富集能力最强的为紫叶美人蕉(Canna warscewiezii)、再力花(Thalia dealbata)、苎麻(Boehmeria nivea)。  相似文献   
60.
【目的】为实现迷迭香提取精油后残渣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迷迭香提取精油后固体残渣为原料,分别采用溶剂提取(CSE)、超声波辅助提取(UAE)、超临界CO2萃取(SC-CO2)和亚临界萃取(SE)4种方法对有效组分进行提取,采用液相色谱-四级杆-高分辨串联质谱仪进行成分分析,通过分析对DPPH、ABTS、羟基等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综合评估所得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采用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3个指标评价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结果】4种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物质为鼠尾草酚、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等萜类化合物,木樨草素、橙皮素、香叶木苷和橙皮苷等黄酮类化合物,以及鼠尾草酸和绿原酸等酚酸类化合物。采用4种方法所得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效果,其抗氧化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SC-CO2、CSE、UAE、SE。采用4种方法所得提取物均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SC-CO2、SE、CSE、UAE,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