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Ⅱ优550是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三系不育系Ⅱ -32A与自育恢复系信恢550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籼稻组合,具有丰产稳产性好、抗倒抗病性强、稻米品质较好等特点,2005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2.
运用同异分析法,分析和评价了信阳市1996-2005年度水稻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97、1999和2001年为丰产年份;1996、1998、2002和2004年为平产年份;2000、2003和2005年为歉产年份.分析方法切实可行,评价结论客观合理,为科学评价年度间的水稻气象产量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3.
汕优63的产量表现及其高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为材料,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其在信阳15年的产量表现及穗粒结构。结果表明,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质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3、0.3361、0.2958,且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穗实粒数、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596和0.3596,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千粒质量仅为0.1738。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回归方程的贡献来看,有效穗数为0.1209,穗实粒数为0.5639,千粒质量为0.0514,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明显高于千粒质量。因此,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是影响汕优63产量的主要因子,千粒质量为次要因子。在生产上,要充分挖掘汕优63在信阳的生产潜力,关键在于实现大穗和足穗,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24.
为探明氮密互作对信优糯721群体质量、产量形成及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试验利用该品种设置4个氮肥处理水平,分别是A0(对照)、A1施氮180 kg/hm2、A2施氮240 kg/hm2、A3施氮300 kg/hm2,设置3个移栽密度梯度,分别为B1,21.5万穴/hm2、B2,25.7万穴/hm2、B3,29.9万丛/hm2。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量方面,同一氮素水平,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同一移栽密度处理上,拔节期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呈现增加的趋势,SPAD值方面,各处理最大值均在始穗期;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在一定的氮素水平下,有效穗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最大值均在A2B2处理且精米率和整精率与其他处理表现出显著差异,米粒长宽比受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影响较小。综上:采用施氮量为240 kg/hm2、密度为25.7万穴/hm2处理,在...  相似文献   
25.
提高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农作物优良品种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推广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农产品优质高效的核心。据报道,日本水稻单产提高过程中优良品种的贡献率在60%以  相似文献   
26.
文章以信阳市农科院为例,提出了打造国家创新体系战略节点、建设淮河上游农业创新高地、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任、承载引领产业价值提升使命等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力量的目标追求,阐述了推进种业技术创新、推进绿色模式创新、推进土壤改良研究、推进环境预警监测等增强乡村振兴创新供给能力的责任担当,列举了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转化应用、加强绿色提质增效模式推广、加强农业科技精准帮扶示范、加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等树立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样板的重点任务,指出了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凝聚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育良好的科研生态系统、统筹农科系统一体发展等夯实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基础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7.
研究水稻基蘖肥和穗肥最佳配比模式,合理施用氮肥,为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总施氮量一定的条件下,采用基蘖肥与穗肥不同的5个氮素配比,分析了水稻氮素吸收及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氮素收获指数呈下降趋势;水稻叶片和茎鞘的氮素转运量、氮素转运率、氮素转运贡献率以及水稻氮生理效率、氮肥效率、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氮肥表现利用率、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均表现出先增加随后降低的趋势,均以处理6:4最高。产量与氮素转运贡献率、氮肥效率和氮肥农艺利用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氮素转运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达到显著正相关;穗数与氮素收获指数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每穗颖花数与氮素转运率达到显著正相关,与氮肥偏生产力达到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氮肥生理利用率达到显著负相关,与氮肥偏生产力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氮素基蘖穗肥以6:4的施肥方式为最佳施肥配比,可以达到优化群体、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8.
杂交水稻新品种D优3138的丰产稳产及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D优3138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根据2011-2015年河南省豫南稻区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高产栽培试验结果,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中品种区域试验统计方法对D优3138杂交水稻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优3138在2011-2013年河南省豫南稻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平均产量为8 620.0kg/hm~2,在2014-2015年高产栽培试验中的平均产量为10 210kg/hm~2,平均高稳系数(88.74%)和适应度(83.4%)均高于Ⅱ优838(CK)。在区域试验的8个试点中,2011年D优3138产量超过所有组合平均产量的试点有5个,CK为3个;2012年超过所有组合平均产量的试点有7个,CK仅1个;在2013年生产试验的8个试点中,D优3138在各试点的产量均超过所有组合的平均产量,而CK在各试点的产量均低于各组合的平均产量。因此,D优3138的种植区域及适应范围广、丰产稳产性好,可在豫南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9.
以5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分别对其柱头外露率、柱头长度、柱头宽度、柱头面积和柱头体积以及柱头活力等指标进行了观察测定,并以柱头外露率作为首要指标进行排序,得出了参试光温敏核不育系材料柱头综合性状表现结果,依次为F168S、信矮10-4S、矮青34S、广占63-4S、信丰9826S。  相似文献   
30.
农作物优良品种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推广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农产品优质高效的核心。据报道,日本水稻单产提高过程中优良品种的贡献率在60%以上。在生产实践中,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一般都要经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审定后方可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