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7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1.
中国的森林资源和木材供需情况中国大约有1.748亿公顷的森林,森林覆盖率为18.21%,较1949年的8.6%增加了1倍多。但我国人均占有森林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森林质量低,单位林地平均林木蓄积量小,只相当于一些发达国家的50%左右(表1)。  相似文献   
92.
以马占相思、大叶相思、厚荚相思幼苗的叶片为材料,采用SDS法、改良SDS法和改良CTAB法进行了基因组DNA的提取并对DNA提取方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提取效果最好。同时利用改良CTAB法提取出的DNA为模板进行了RAPD分析,鉴别了不同树种之间的多态性。其中有11个引物共扩增出117条谱带,树种间多态性比率为54.7%,遗传多态性明显高于种内。  相似文献   
93.
接种菌根菌对桉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尾叶桉和巨尾桉为材料 ,1993和 1994年在广东省开平市镇海林场建立了 2个外生菌根菌接种试验 ,均采用裂区设计 ,4次重复 ,每试验均 2个树种为主区 ,菌根菌处理为副区。试验 1有 8个外生菌根菌处理 ,每处理小区 6株或 9株 ,试验 2有 3个外生菌根菌处理 ,每处理小区 9株。造林后 ,定期观测树高、地径或胸径。试验结果表明 :树种内菌根菌效应分析发现 ,巨尾桉所有指标在菌根菌间存在显著差异 ,尾叶桉只是某些指标在菌根菌间有显著差异 ,表明两树种对相同菌根菌处理的反应不同 ;树种联合方差分析表明 ,试验 1中所有指标在区组间、树种间、菌根菌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 ,从方差分量看 ,树种效应 >树种×菌根菌互作效应或菌根菌效应 ;试验 2中树高指标在树种间和菌根菌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而 2 4个月时胸径指标在树种间无显著差异 ,但胸径在菌根菌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 ,树高指标的方差分量为树种效应 >树种×菌根菌互作效应或菌根菌效应。胸径的方差分量为菌根菌效应 >树种×菌根菌互作效应 >树种效应。分析表明树种×菌根菌互作效应存在时间上的不稳定性 ;同时 ,讨论了外生菌根菌应用中树种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4.
雷州半岛尾叶桉人工林耗水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热脉冲技术对雷州半岛2种主要土壤类型下的4年生尾叶桉人工林林分耗水量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并对林分耗水与林分生长特性、气象因子及4 m深土壤有效水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人工林边材面积与胸径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利用边材面积进行单株向林分尺度耗水的转换可行;河头、纪家尾叶桉人工林日平均茎流密度分别为2 772、1 839 L·m-2·d-1;日平均耗水量分别为1.49、1.53 mm;河头与纪家尾叶桉人工林林分的年耗水量分别为542、559 mm,分别占年降水量的35%、36%;开阔的林冠及较小的叶面积指数、旱季时土壤有效水的减少及较低的饱和蒸汽压差等在不同程度上都限制了桉树的耗水量.  相似文献   
95.
主要研究施P肥和接种外生菌根菌对蓝桉生长、生物量和养分积累的影响。在云南楚雄的试验表明:接种外生菌根菌只能在幼林期促进树木生长,3a后这种促进作用不显著。施P肥能在幼林期促进蓝桉树高和胸径的生长,但4.5a后这种促进作用也变得不显著。由于施P肥提高了蓝桉的保存率,所以也显著地提高了蓝桉林的生物量。低P处理时,树木保存率低,较大的生长空间促进了树木的后期生长,可能会导致施P肥对后期单株蓝桉树高和胸径生长作用不显著。施P肥还增加了树木N、P和K的养分积累量,提高了上述养分的利用效率。施P肥同时还明显增加了林下植被和林下凋落物P的积累量,但不能明显增加N和K的养分积累量。树木叶片和土壤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施P肥对蓝桉幼林作用明显。试验表现出接种外生菌根菌只能在低P情况下促进树木生长,不能在高P情况下促进树木生长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96.
东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营建技术及效应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植物营养、土壤科学和恢复生态学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东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的营建技术,并对其效应及演变进行了监测,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选择出适应于该区的先锋、速生和伴生树种,其主要代表种为肯氏相思、红胶木和红锥。(2)严重水土流失区侵蚀土壤不仅缺乏大量元素,也缺乏微量元素,B的缺乏特别典型,显著地影响尾叶桉的生长。(3)种植模式显著影响水土保持的效果,以乔灌草模式效果好。(4)组装配套技术营建的水土保持示范林,使“烂头山”当年植被覆盖率提高40%以上。既能在短期内减少水土流失,又能改善林地环境条件让慢生树种生长,最终形成多树种混交和稳定有效的水源涵养林,可望逐渐向地带性植被群落演变。  相似文献   
97.
海南石斛兰栽培经营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斛兰为四大兰花切花之一,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栽培。我国规模化种植石斛兰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发展迅速。海南种植石斛兰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文章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就海南石斛兰栽培、经营现状及其市场前景进行详细叙述,最后提出制约石斛兰发展的瓶劲及解决的有效途径,为规模化、工厂化发展石斛兰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8.
目的 了解檀香Santalum album L.人工林心材和边材的矿质养分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檀香心材的形成过程提供参考。方法 以海南尖峰岭21年生檀香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东、南、西、北4个方位在髓心、心材中部、心材外部和边材部位分别取样测定主要矿质养分——氮(N)、磷(P)、钾(K)、钙(Ca)和镁(Mg)的含量,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海南尖峰岭21年生檀香人工林不同矿质养分含量在心材和边材的分布规律因元素种类而异。P、K、Ca含量在径向自外向内依次降低,边材、心材外部、心材中部以及髓心的P质量分数依次为0.153、0.032、0.020和0.020 g·kg-1,K质量分数依次为1.883、0.529、0.190和0.182 g·kg-1,Ca质量分数依次为2.414、1.417、1.321和1.281 g·kg-1。边材中P、K、C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心材(P<0.01),而N的分布规律相反,心材中的N含量显著高于边材(P<0.01)。Mg含量在径向上差异不显著(P=0.132)。各矿质养分含量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檀香心材形成过程中P、K、Ca元素会逐渐由心材转移到边材中进行循环利用,以提升养分利用效率。N在心材中保持较高含量,表明檀香能从寄主植物或土壤中获得足够的N源。  相似文献   
99.
桉树人工林水文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桉树林及各种因素(年龄、叶面积、砍伐、造林、火烧等)对蒸发散、流域产水量以及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的影响等方面综述国内外桉树人工林水文过程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综合来看,不同区域的桉树人工林对降水的截留量差异较大,桉树人工林的蒸腾量多介于0.5~6.0 mm·d~(-1),叶面积指数、林分密度、土壤水分与灌溉、林分年龄及植被变化等均会影响桉树人工林的蒸发散量;砍伐(皆伐、间伐等)桉树人工林会导致流域产水量增加,营造桉树人工林会导致流域产水量减少,但当林分生长到一定年龄后,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蒸腾耗水量下降,流域径流量增加,火烧也会导致桉树林流域产水量增加;干旱地区桉树人工林可能会消耗浅层地下水,对深层地下水的影响还未有明显证据.目前中国桉树人工林的水文效应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急待加强主要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
红树植物秋茄幼苗对模拟潮汐淹浸时间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潮汐淹浸时间对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了秋茄幼苗各项生理指标、生长量和生物量.150 d的试验结果表明:秋茄幼苗的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根活力随淹浸时间的延长先升后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随淹浸时间的延长先降后升,并在每天水淹16 h时出现骤变分界点;水淹逆境对幼苗叶片影响最大,月均叶片数增长最大值(每天水淹2 h)比月均叶片数增长最小值(每天水淹24 h)增大了80%;总生物量、茎和根干质量均为每天水淹12 h处理最大,当每天水淹超过16 h后,秋茄幼苗总生物量骤降.结合适应度分析得出结论:秋茄幼苗最适淹水时间为每天8~12 h,临界淹水时间为每天16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