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4篇
  15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21.
潮土累积磷的供磷能力及其有效磷消耗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长期过量施肥极大地提升了土壤中磷的累积量.研究土壤累积磷的有效性及其消耗特征,可为发掘土壤中的磷资源,保持土壤磷肥力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依托"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2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从中选取5个磷地力水平地块,其土壤基础Olsen-P含量分别为1.2、14.3、27.6、55.4、7...  相似文献   
22.
为探讨生物炭对潮土土壤养分、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不施肥不施生物炭(CK)、常规施肥(B0)、低量生物炭(B7.5,7 500 kg/hm2)、中量生物炭(B15,15 000 kg/hm2)和高量生物炭(B22.5,22 500 kg/hm2)5个处理,研究生物炭对潮土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以及0~15、15~3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含量、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有显著影响。0~15、15~3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及有效钾含量均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增加;0~15、15~3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以B15处理最大,较B0处理分别提高29.35%、19.92%。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千粒质量、穗粒数均呈先增后减趋势,以B15处理最大,2 a(2018—2019年)平均产量、千粒质量较B0处理分别提高31.05%、6.44%,穗粒数增加3.55粒。同时,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B15处理较B0处理氮肥农学效率提高6.88 kg/kg,...  相似文献   
23.
为了进一步解析小麦硝酸盐转运蛋白TaNRT1.1-1A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对其进行了自激活性检测。利用已构建好的小麦酵母cDNA文库,以TaNRT1.1-1A为诱饵,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其互作蛋白,回转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互作关系。结果表明,TaNRT1.1-1A无自激活活性,酵母双杂技术筛选小麦cDNA文库,共获得2个候选互作蛋白,候选蛋白Sdr I-like主要参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应答响应。Sdr I-like的回转验证结果表明,该蛋白可能与TaNRT1.1-1A存在互作关系。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TaNRT1.1-1A调控小麦硝酸盐吸收有关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4.
通过探究不同小麦品种磷利用效率差异,筛选出磷高效小麦品种,为培育磷高效小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进行,通过对27个小麦品种的12个磷效率相关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从而将不同磷效率类型小麦品种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2个磷效率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2.72%~37.69%;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0.04%,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初步将供试小麦品种分为3种磷效率类型。初步筛选出2个磷高效品种(许科168、洛麦34),磷中效品种4个,磷低效品种21个。  相似文献   
25.
以黄瓜自根苗为对照,探讨了高温胁迫下嫁接黄瓜幼苗生长指标的变化,阐明了嫁接对黄瓜幼苗耐热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津优4号、渝杂黄四号黄瓜的自根苗在较高温胁迫下均有一定的徒长现象,而茎粗、地上部鲜干质量等均随胁迫强度、时间的延长,对其抑制作用增强。嫁接苗在40℃/25℃处理下,各项指标均达到最优值,壮苗指数最大。品种间相比,渝杂黄四号自根苗的下降幅度小于津优4号,且其嫁接苗的增强幅度小于津优4号.可见嫁接大大提高了植物的抗高温能力,且津优4号比渝杂黄四号更耐高温。  相似文献   
26.
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潮土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培肥技术提供指导.以长期定位肥料试验为平台,选择4个处理:不施肥(CK)、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氮磷钾化肥配施秸秆还田(SNPK).测定1990-2018年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结果表明,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27.
长期定位施肥下潮土磷素盈亏及对无机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长期定位施肥下潮土磷素盈亏、各形态无机磷的变化及土壤磷素盈亏对无机磷的影响,为潮土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以NK(不施磷肥)处理为对照,研究华北地区常见的4种施肥模式(NPK(单施化肥)、SNPK(秸秆还田)、MNPK(有机无机配施)、1.5MNPK(高量有机无机配施))下,土壤表观磷盈亏、累积磷盈亏、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变化,以及土壤磷素盈亏对各形态无机磷的影响。结果 25年不施磷肥土壤磷始终处于亏缺状态,土壤磷累积亏缺431.8 kg·hm -2,4种施磷肥模式(NPK、SNPK、MNPK、1.5MNPK)25年土壤磷分别累积盈余291.2、398.4、1742.4、2 676.9 kg·hm -2。长期不施磷肥,土壤无机磷以Ca2-P减少最多,减少49.0%。试验前13年上述4种施肥模式土壤Ca2-P增加1.2—5.4倍,平均增加1.26—5.73 mg·kg -1·a -1,后12年单施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无机配施Ca2-P增长速率降低99.2%—112.6%,高量有机无机配施土壤Ca2-P年降低2.0 mg·kg -1,以上4种施肥模式土壤Ca2-P相对含量25年增加1.0%—3.5%;连续25年施用磷肥,土壤Ca8-P、Al-P、Fe-P分别增加1.4—6.5、1.8—3.3、1.1—2.2倍,平均增加4.69—19.81、1.67—3.10、1.23—2.37 mg·kg -1·a -1,其相对含量分别增加8.4%—30.0%、3.3%—4.0%、1.8%—3.3%;Ca10-P和O-P含量长期维持在350—410、100—160 mg·kg -1,但其相对含量分别减少11.4%—29.7%、3.1%—8.9%。25年不施磷肥,土壤每亏缺100 kg P·hm -2,Ca2-P、Ca8-P、Al-P、Fe-P、Ca10-P、O-P分别减少1.2、2.7、1.1、1.5、0.8、7.5 mg·kg -1。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模式土壤每累积盈余100 kg P·hm -2,Ca2-P、Ca8-P、Al-P、Fe-P、Ca10-P、O-P分别增加3.9—5.0、21.5—21.6、6.5—7.4、4.8—5.6、4.0—7.5、2.4—7.2 mg·kg -1。有机无机配施模式(MNPK、1.5MNPK)土壤每累积盈余100 kg P·hm -2,Ca2-P、Ca8-P、Al-P、Fe-P、Ca10-P、O-P分别增加1.8—2.8、14.2—16.4、2.5—3.2、1.9—2.6、-0.2—1.2、0.3—1.9 mg·kg -1结论 长期施用磷肥能够提高潮土磷盈余量,提高土壤Ca2-P、Ca8-P、Al-P、Fe-P含量及其占总无机磷的相对含量,其中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提高程度高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潮土盈余相同磷量时,土壤无机磷以Ca8-P增量最多,其次是Al-P、Fe-P;单施化肥土壤Ca2-P、Ca8-P、Al-P、Fe-P增加量高于秸秆还田和有机无机配施模式。  相似文献   
28.
本文作者简要介绍了SSR分子标记原理和优越性,阐述了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棉花品种进行真实性和种子纯度鉴定的实践过程及研究进展,包括实验体系的优化、核心引物的筛选以及检测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也探讨了SSR分子检测技术还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以期在利用SSR分子检测技术方面对企业经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以"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的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试验中的5个处理,即1)NK(不施磷肥);2)NPK(施氮磷钾化肥);3)MNPK(NPK化肥+有机肥);4)1.SMNPK(MNPK处理施肥量的1.5倍);5)SNPK(NPK化肥+秸秆还田),分析不同施肥下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Olsen-P)的演...  相似文献   
30.
减氮适墒对冬小麦土壤硝态氮分布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过量施氮的现象,研究了适量减氮在不同土壤墒情下硝态氮分布以及冬小麦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变化,为该地区小麦生产上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2015和2015—2016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灌水处理,自然降水(W1)、适墒(W2,70%±5%)、足墒(W3,80%±5%)和3个施氮量处理(不施氮,N1;减氮施肥,N2:195 kg·hm~(-2);常规高量氮肥,N3:270 kg·hm~(-2)),测定了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冬小麦植株氮素吸收转运量和籽粒产量。【结果】0—60 cm土层硝态氮(NO_3-N)的分布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随土壤墒情的增大而减少;60 cm又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尤其是足墒(W3)加大了NO_3-N的淋溶,N2、N3水平下80—100 cm土层W3平均比W1高出了3.8 mg·kg~(-1)和4.2 mg·kg~(-1);减氮处理(N2)促进了NO_3-N吸收,成熟期0—20 cm土层NO_3-N比开花期平均降幅为2.3 mg·kg~(-1),高氮处理(N3)收获后土层中NO_3-N却有较多的富集。减氮适墒处理(W2N2)显著增加了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P0.05),并促进氮素向籽粒的有效转运,尤其表现在叶片中;花前氮素转移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达最大,籽粒产量和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分别比其他处理平均高出15.4%、27.3%,从而极显著提高了氮素吸收率和生产效率(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95 kg·hm~(-2),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70%±5%,是兼顾产量、氮肥吸收和生产效率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